《厚黑的君子袁世凯》
第3节

作者: 龙右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5-04 21:26:08
  爷爷英雄,打下坚实的政治资本
  为了坚持“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咱们下面主要讲讲袁甲三。他作为鸡窝里飞出的金凤凰,在中进士之后,在京城先后混过多个衙门,其中最主要的是礼部主事。这个职位相当于部委秘书长一职。当时的清朝礼部,顶头上司是礼部尚书,下设左右侍郎,这不用说,就是相当于副部长了。古代以右为尊,所以右侍郎高于左侍郎。左右侍郎各设满汉各一人。之所以罗嗦这么多,就是因为在袁甲三做礼部主事时,他的顶头上司是曾国藩。当时两人交情极好,共同拜在理学大师倭仁门下。没错,就是高中历史书中,被点名指为保守派领袖的那一位。这里读者可能就会有疑问,既然咱们被灌输的,倭仁这家伙这么的不堪、白痴,逆历史潮流而动,怎么不仅袁甲三拜在他门下,连被无比光辉的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统帅、伟大舵手的毛主席推崇的曾国藩也拜他为老师?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儒家作为在中国占一千多年官方指定的学术思想的地位,它有一个内循环的封闭模式——忠奸理论和忠奸模式。即每当社会出现大的动荡或者经济极度凋敝,出现问题的不是这个体制,而是皇帝身边出现了奸臣。是因为奸臣当道,忠臣受到排挤才导致的如此场面。那么,顺理成章的,如果想恢复早期的繁荣,就要君主近忠臣远小人,恪守儒家的学说。倭仁是理学大师,他当然会对此坚信不疑,这也就不难怪他为何对洋务运动持排斥态度了。只要你有心,随便翻一翻二十四史,甚至是建国后我们无比伟大的政府出的一些有关当代史的书籍,都还可以清晰的找到这种理论的痕迹。

  说这么多有关倭仁的内容,是想说他脑子不仅没问题而且学问还不错。因此,向他学习的袁甲三脑子也没问题。不仅如此,因为他们注重儒家理学中有关个人品行修养的内容,袁甲三在个人为官处事方面,堪称晚清政坛的一位廉洁之星。在京城过了一段日子的太平官之后,各地闹起了太平军。当时在家守孝的曾国藩,扛起了捍卫礼教的大旗,自己办团练、雇勇,来与太平军对敌。从目前的资料中,我们无法得知此一时期的袁甲三是否受到曾国藩的影响,但肯定的是,他的关注点渐渐转移到军事上。师出同门的他们,选择了一条大致相同的道路,他从监察御史、兵科给事中,到后来被委派到安徽辅助安徽团练大臣周爵滋,成为他仕途真正的转折点。

  因为精明强干,袁甲三很快成为周爵滋的左膀右臂。他们面对的不是曾国藩所要应对的太平军,而是因太平军而起的捻军。因为捻军基本的战术是呼啸而至,若攻击得手则一票人马群起而蜂拥,将所攻破的城池、郡县洗劫一空;若战斗受挫,则呼啸而散,三五成群的遁入深山老林,使清朝官军找不到追捕的目标。所以很早袁甲三就带领一支队伍外出单独应对捻军,更在周爵滋之后成为安徽省团练大臣。因为那时清朝国库基本搞了个底儿掉,袁甲三手下的军队基本靠截流本省的厘金、盐票维持,这一方面在以同治帝为首的中央政府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方面在他的手下将士看来,都是袁甲三担着巨大政治风险换来的。所以,经过二十多年的宦海沉浮之后,临终时,他得到清政府赐予的“端敏”谥号。这可是在儒家学子看来,是无上的荣耀,不仅意味着可以进入日后清史的臣子列传而名留史册,还意味着一个国家、上下两千人全体儒家学者对自己的认可。

  另一方面,这二十多年的仕途生涯,袁甲三从最初的礼部主事到后期的兵科给事中,再而襄办安徽团练使、安徽团练使,到后期的太仆寺卿、漕运总督兼江南河南道总督,虽然宦海沉浮,但是扶植起了他的儿子袁保恒、袁保龄、侄子袁保庆以及一大批亲信。这些都将是袁世凯可靠而稳固的政治资本。
  日期:2014-05-04 22:02:58
  调皮捣蛋、聪明伶俐的童年
  书归正传,咱们讲了这么多时代背景、家族背景,无非就是为正主儿出场做铺垫。前面提到,袁世凯不是嫡出,这在古代中国基本上就决定了作为庶子的他在家族里要矮别人一截儿。你如果不信,随便翻一翻正史,历朝皇帝要立个自己喜欢的庶出儿子为继任者有多难,就能有大概认知了。或者你看看《红楼梦》中,贾宝玉那个庶出兄弟贾环,在大家庭中上上下下有多不受人待见,甚至连下人都看不起他,也能有个概念了。虽然后来袁世凯过继给叔叔袁保庆,但是其幼年不多的在老家生活的岁月,过的并不怎么开心。

  当然,除了他尴尬的身份外,其调皮捣蛋的本领也是造成袁小四不受待见的一大原因。咱们说过,那时候是小孩儿随便生的时代,每家以能多抚育子女为骄傲,所以就不像现在的家庭,只有这么一个小孩儿,即使再调皮也会被夸为聪明。那时的袁世凯,袁小四,可真是聪明大劲儿了。在一众兄弟姐妹中,虽然年龄不是最大,“地位”却是最高,往往看谁不顺眼就要上去教训一番。而且还有过带领一票兄弟上房表演童子尿瀑布的恶劣情节。

  这里要明确一点,同样和许多历史事件一样,我们可以说这是顽劣,也可以说是天赋异禀。有些人就这么认为,而且还会抬出另外一个事例,说是在袁世凯四五岁的时候,有一次袁寨受到捻军的进攻,当时捻军为了报复袁甲三父子、叔侄对捻军的打击,调来大量人马围攻袁家。不仅家丁、大人们感到恐惧,连袁甲三、袁保恒等久居战阵的人日后听闻这次事件时,都心有余悸。但是当仆人把袁世凯抱上城墙时,他表现的一点儿都不害怕,还很是兴奋。由此部分朋友就认定,袁世凯日后成为枭雄是有着根深蒂固的基因传统的。其实,笔者认为,这纯属往他身上贴金。就那个年龄,那个时代的教育水平,估计袁小四连对方是敌是友都分不清楚,害怕从何而来?

  谈到教育,作为土包子出身的袁世凯之所以显示出日后的权谋、机敏,与他的养父袁保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想那时清朝的教育,与今天有着极其类似的地方,世人的学习完全以科举考试为指挥棒。极大部分人,除了学习屈指可数的那几部儒家经典就是不停的练习八股文的行文技巧,这和现在图书市场上大为畅销的某些所谓高考、中考,满分、高分范文有些相似。而且,往往越封闭、不发达的地区,这种趋势越明显。袁小四幸运的一点就是,在其七岁,也就是1866年,袁保庆因为河南的捻军受到强大军事力量的围剿而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大部北上,他的军旅生涯告一段落,被指派为山东候补道。袁世凯必须跟随养父离开老家项城,从而得到了开眼界、见世面的机会。

  日期:2014-05-05 10:15:46
  山东,今天是教育大省。那时作为圣人的家乡,教育水平也是名列前茅。在袁世凯小的时候,因为袁保庆常年在外随军转战,多不能督导其学业。现在他卸甲回归文官生活,就腾出时间来教育子弟了。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延请名师来做小四的启蒙老师。目前有迹可查的,是一位举人。咱们前面提到过,举人是通过了省一级考试的读书人。举人中间,稍有门路的都可以授官,做一任知县都是可能的。而此老师,肯定不是像苍老师那样具有崇高现身精神的。据合理的推测,他八成是想通过授馆教书从而获得袁保庆的欣赏进而引荐给上司,得个一官半职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