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架构看炎汉王朝的龙兴八十年:汉兴八十年》
第42节

作者: 轩辕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9-27 14:10:08
  第二十八章 三分天下?
  此时的韩信已经具有了决定天下走向的能力,有人就开始劝韩信独立,因为现在的局势是楚汉焦灼,真正决定胜负的人就是韩信,韩信帮楚则楚胜,帮汉则汉赢,自立则天下会形成鼎足三分的局势。
  先是项王派出说客武涉去劝韩信,这是项王唯一一次派说客,以前的他都只会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现在也是被逼到了绝境,没有办法。如果让项王和韩信正面打一仗,胜负未可知,可现在项王根本抽不出手去迎战韩信。

  武涉说:“当初项王封王,天下本来已经安定,可刘邦却不肯罢休,又出兵攻打三秦,染指中原,还收集诸侯军队攻打楚国,他是不吞并天下不罢休,贪得无厌到如此过分的地步。而且刘邦也是靠不住的,他好几次落入项王的掌握之中,项王是因为可怜他而留给他活路,谁知他一脱身就背弃盟约重新攻打项王,无赖到这般田地。现在您自以为和刘邦关系好,竭尽全力替他打仗,可最终还是要被拿下的,您能够苟活到如今,完全是因为项王还活着。智者的选择是现在果断自立,和楚汉三分天下,而不是盲目的攻打楚国!”

  武涉还是比较聪明的,他知道劝服韩信归楚不太可能,就退而求其次劝韩信自立,要是能三分天下,后面的事情就好办。
  当初韩信在楚营的时候太受冷落了,他放不下这个心结,说:“我在项王手下的时候才是个执戟郎中,献的计策项王从来不听,我这才投靠的汉王。如今汉王给我大将军印,拨我几万兵马,我才有了今天,你却让我背弃他,我是死也不会做的!”
  不得不说韩信道德品质不错,如果是英布那种小人的话只怕早就独立了,只有韩信还会为了道义和报恩而不背弃刘邦,可见项王喜欢的都是什么人而忽略又是什么人,真是没眼光!
  另外,可以看出武涉的劝谏水平还是很高的,这就是说其实项王手下不是没有能人,依附在他帐下的智谋之士应该不少,虽然没有张良这种绝世英才,但出一些郦食其这样的、甚至是陈平这样的应该都没有问题。可是项王就是不会用这些人,或者说不屑于用这些人。连他称为“亚父”的范增的话他都不怎么听,其他人的话他怎么能听的进去,他喜欢的都是英布钟离昧这样的战将。

  日期:2013-09-29 08:59:28
  武涉走了以后,韩信自己的谋士蒯彻又来劝:“我给您相面,正面不过封侯,而背面贵不可言。”
  蒯彻的意思很明显,背来寓意“背叛”,意思就是如果韩信不背叛刘邦最多也就是个诸侯王;但如果背叛的话,贵不可言,有可能可以做皇帝。
  蒯彻甚至像诸葛亮和刘备“隆中对”的时候一样,已经替韩信规划好了以后的宏伟蓝图:“楚汉纷争,战火连年。楚军从彭城起兵,威震天下,可如今却困在荥阳成皋;汉军十万大军更是好久都没有打过胜仗了。如果您这时候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凭您的贤能和拥兵众多,可以顺应百姓的意愿西去阻止楚汉纷争,这样天下的人都会响应您,这时候您就成为最有机会统一天下的霸主了。”

  韩信还是执念于道德操守,说:“汉王对我不薄,我怎么可以忘恩负义?”
  蒯彻又说:“张耳和陈馀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生死相交,后来为了利益还不是翻脸,张耳最终在水南亲手杀了陈馀,这您都是见到的。这两个人之前感情如此深厚,为什么最终却会捕杀对方呢?祸患就是从无止境的欲望中产生,而这个欲望使得人心难料。您现在凭信义和汉王交往,但你们的关系不会比张耳陈馀好,而你们之间设计的利益又比他们俩大的多。所以,您如果认为汉王绝对不会害您的话,那是大错特错!”

  蒯彻的道理其实我们之前也提过,乱世之中就是丛林法则,权力永远要抓到自己手上也最可靠,因为任何人都会在利益的诱惑下对你倒戈相向,吴广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如今蒯彻正在防止韩信走吴广的老路。
  韩信没有搞清楚自己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他不是一起和刘邦从沛县丰县走出来的老乡,刘邦不可能对他有真正的兄弟之情。前面我们提过,像张耳陈馀这样以利益相交的人,势不能长久。可现在的情况是,刘邦只是把韩信当成利益相交的工具,而韩信却错把刘邦当成了情义相交的朋友。
  刘邦就是这点能力让别人望尘莫及,他能给身边的每个人他们想要的东西,来换取自己的利益。韩信需要信任和情义,刘邦就给他信任和情义;张良需要有人能听他的劝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刘邦就对他言听计从;彭越英布需要利益,刘邦就给他们利益;萧何樊哙这帮老乡既需要情义也需要利益,刘邦也都会满足他们。
  那刘邦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呢?也许只有天下吧。所以说他是那个几百年才出一个的为了天下而生的人。

  看到韩信的犹豫之后,蒯彻继续说:“大夫文种为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之后就遭杀害,狡兔死,走狗烹。论朋友交情,您和汉王比不过张耳陈馀;论忠信,您也比不过文种对勾践。现在可以说已经十分危险了!您现在有震撼君王的气势,有无法封赏的功绩,如果归附楚国,楚人不会信任您;如果归附汉国,汉人也会因为您的功劳而震恐。”
  蒯彻劝谏完之后,韩信始终不能够下定决心,于是几天后他又对韩信说:“多虑犹豫会带来危害,一味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会漏掉那些真正关系生死存亡的大事。功业难成而容易失败,时机最难把握却容易贻误,如果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
  只可惜啊只可惜,尽管蒯彻百般劝谏,韩信最终还是放弃了自己独立的想法,他打仗再厉害也终究只是一个将帅而已,没有帝王的气质和野心。这和“多多益善”成语那个典故里说的倒是挺相似,韩信将兵虽然多多益善,但是不善于将将,和刘邦终究是不一样。
  蒯彻一看韩信不听自己的,知道想做帝王师的美梦是没戏了,再跟着韩信也没什么意思,就毫不犹豫的马上离去,装疯卖傻当一个巫师浪迹天涯,倒也逍遥。
  我把蒯彻列为楚汉时期的一流谋臣,和范增、陈平并列,仅次于张良,不但因为他这几番规划对时局的把握极为精准,更是看重他这种知进知退的大智慧。达,则兼济天下,可以助韩信一成霸业;穷,则独善其身,还能够全身而退,飘然离去,比范增要幸福的多。

  急流勇退绝对不比建立功业容易。
  日期:2013-09-29 16:04:34
  若干年后,失势的韩信后悔当年没有听蒯彻的话,开始在长安搞根本不可能成功的造反,最终被吕后所杀。刘邦听说当年蒯彻曾经劝韩信独立,就把蒯彻抓来问罪,结果蒯彻就抓住了“在其位,谋其事“以及”各为其主“这几个理由最终说服刘邦没有杀他,依旧逍遥,风采着实令人佩服。
  蒯彻一辈子没留下几个计策,有记载的就四个:第一个前文提过,陈王的老乡武臣在攻打赵国时,蒯彻劝武臣好生接受范阳令的归降,以给后面的人做榜样,让大家都不战而降,采纳了蒯彻计策的武臣果然很容易就打下了一大片赵国基业;第二个计策是他劝韩信卖了郦食其,趁齐国不备攻打齐国,虽然有点儿狠,但也成就了韩信的不世之功,同时为自己劝韩信独立打下基础;第三个计策是劝韩信独立,已经详细讲过;最后一个就是蒯彻劝刘邦不杀自己,保全了一条性命。

  就凭着四个,我觉得蒯彻位列楚汉时期第一流谋臣、排名前四,绝对没有问题。
  这么厉害的蒯彻在历史上其实没有留下什么名声,除了一些爱好历史的人,一般人甚至根本都没有听过他的名字,这也是因为他确实没有立下什么实际的功绩。诸葛亮的隆中对好歹最后实现了一半,可蒯彻给韩信的规划只是停留在了设计中,没有付诸实行。
  蒯彻的埋没当然是和没有明主重用有关了,最后好不容易挑了个韩信想玩一把结果还未遂。其实想想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这样被埋没的人才实在太多了,蒯彻好歹留下了几番规划,有很多人可能空负一身才学一辈子,最后却什么也没留下来。
  由此可见,韩愈的那句话说的非常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张良虽然伟大,但更伟大的一定是刘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