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神州——五代十国纪事》
第57节

作者: 总老师麦加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5-08 08:20:27

  潼关之战 三
  十一月二十五日,有一个小人物终于虔诚地相信了:菩萨是会显灵的!
  由于史籍上没有留下他的名字,在下姑且称他为张三吧。张三的这次顿悟,要从昨天清早说起。那时有精无力的太阳刚刚挤出地平线,放射出几缕清冷的白光,张三准时爬出肮脏简陋的窝棚,一手持打狗木棍,一手持破碗,开始他一天的工作。我想你们已经猜到了,张三是一个丐帮污衣帮弟子(如果唐朝有丐帮的话)。
  他平常的工作技术性不强,基本上就是一面念着各位老爷心心好,一面伸出手中的破碗。不过根据以往经验,等那只破碗收回时,有九成的机率和它伸出时一样,仍旧空空如也,只有不到一成机会,能得到一些残羹冷饭,因数量有限,从来不曾填饱过辘辘的饥肠。因此张三常常在心头默默祈祷:让自己哪一天碰上个钱多人傻的阔老,一顿吃个饱!
  话说张三发现今天似乎有点儿与众不同,自己身处的这条街一向是乞讨的黄金地段,以往业务竞争都很激烈,今天却一个同行也没见着。张三正纳闷,却见一个衣着光鲜的中年向他走来,没等他开口伸碗,那中年男子已然问道:“你想吃饱饭吗?”好运降临得太快,让张三几乎怀疑自己的听力,但现实美好的超乎想像,他被带进一处大宅院,桌上已经准备了一顿饕餮大餐,其食物之精美,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刚吃饱喝足,又有人安排他沐浴更衣,当漂亮的侍女用白嫩的小手为他换上华丽干净的新衣时,张三幸福地几乎要昏倒了,首次发现自己除了填饱肚子外还有别的生理需求。

  换好衣服,那名中年男子又出现了,他问张三:“你是想过今天的日子,还是愿意回大街上要饭?”“当、当然是过现在的日子了。”“那很好,只要你做一件事,你就可以永远在这里享福了。记住,明天你去信章门外的校场参加站队,当上面的军爷点卯,叫到‘冒明’这个名字时,你就大声应到,知道了吗?”
  张三记住了,虽然今天校场上人山人海的大场面让他很紧张,但他还是竖起耳朵,等着“冒明”从上面那位军官的口中喊出。
  “丁悌!”
  “到!”旁边一人高声应到。
  张三有些意外,这个名字他从没听过,但这个应到的声音他却特别耳熟,仔细一端祥,哦,旁边这位身披军服,看起来人五人六的家伙,不就是前天为了半块饼和自己打过一架的丐友李四么!
  当然,我并不能确定当年的长安城中确有张三和李四这两位丐帮人士,但可以肯定,在那几天,类似于“冒明”和“丁悌”的故事正在长安批量上演。

  要出征与杀人如麻的大魔头黄巢打仗了!这个消息一传入神策军营,便引发了巨大的恐慌,有门路的朋友都想方设法,避免被列入出征的名单。
  应该说,凡是能混进的神策军领饷的仁兄,都是有门道的,但这次情况毕竟不同以往,是最高领导亲自点名的中心任务,所以经过一番空前激烈地“竞争下岗”之后,还是有二千八百名神策军士卒心不甘情不愿地领到了出战的命令(神策军纸面上有十万人,除去戍边部队和空饷,也应该有数万众,花了十多天时间,才凑出这点儿人,其动员效率之低,可见一斑)。
  这些倒霉的士卒回家之后,往往全家一同抱头痛哭,状若生离死别。这时不知哪个聪明的家伙想出了办法:出钱找乞丐冒充士卒本人代替出征。办法好,众人自然群起效优,一时间,长安城中要饭的突然变成了就业市场上的抢手人才,供不应求,几乎要有价无市了。
  只是苦了张承范、王师会、赵珂三位军方领导,他们是不可能找人顶替的。
日期:2012-05-10 08:19:04

  潼关之战 四
  此时,身在章信门城楼之上的张承范,望着城楼下这些不知从哪儿钻出来的张三、李四和王二麻子们,看着他们混乱的队列,以及对武器错误的执放方式,一股凶多吉少的凉气从头灌到脚。
  没奈何,张承范只得壮起胆子,向前来送行的皇帝李儇哀告说:“听说黄巢大军有几十万人,正鼓噪西进,其势难挡。而我方在潼关之外,只有齐克让的泰宁残兵一万人,现在让微臣带这两千多人去守关,又不曾听说有粮草援兵的补充,仅靠这一丁点儿的力量来挡强大的贼兵,臣私下深感心寒!望着陛下督促各藩镇,速发粮草援兵,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李儇虽然变不出援兵来,但开空头支票的本事还是有的,对张承范安慰说:“爱卿只管出征,救兵马上就来了!”
  十一月二十七日,张承范等三将率领这支七拼八凑的神策军抵达华州。意外的是,这居然是不见人影的一座空城,才出长安两天,张承范和他的士卒们,已经感受到了国之将亡那种绝望凄凉的气息。
  原来,原华州刺史裴虔余刚刚升迁为宣歙观察使,因战祸临近,胆小的裴大人也不等后任到达交接,便独自溜走了。刺史逃走的消息传出后,城中士民误以为黄巢大军就要到达,惊慌之下,竟然举城逃亡,躲到附近的华山等山野间避难去了。
  张承范也不再客气,直接闯进州粮库,幸运地在布满灰尘和老鼠脚印的库房中找到隔年陈米千余斛,他让士卒们每人带上三天的粮食,继续往东走。
  十二月初一,张承范军到达潼关(从华州到潼关只有五十公里,在军情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他们竟也走了四天才到!)。他派人搜索周围的山林草丛茂密之处,找到逃难的乡民一百多人,立即全部抓了壮丁,命他们运石汲水,修缮工事,准备固守。
  潼关,古称桃林塞,自古以来是防御关中的第一险要,诗圣杜甫在他的名篇《潼关吏》中赞曰:“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它所处的位置,北靠黄河,南依秦岭,在山与河之间有一块巨大的天然台地,称麟趾原。潼关初建时,本位于麟趾原上,过往行旅要经远望沟,过金沟,绕行一个倒几字形的大弯过关。大约在南北朝后期,由于水土流失和黄河的侵蚀冲刷,在黄河河岸与麟趾原之间形成一条新的,更便捷的东西大道,潼关城楼随之北移,控制新道,原潼关故道逐渐被放弃。到唐朝时,为便于管理,唐政府规定过往行旅只准走大道,禁止从金沟故道过关,金沟遂更名为禁沟。

  当然,如果发生战争,敌军不可能遵守不从禁沟通行的交通规则,因此帝国政府又在禁沟两侧的高地上,修筑了长宽约11米,高约7.6米的防御性碉楼十二座,俗称“十二连城”,可居高临下,实现对禁沟的火力覆盖,从而严密封锁这条小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