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回归》
第36节

作者: 雲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4-02-18 11:35:00
  **认悟中迷**
  六气是地支相倾而生之象,象并非实物,只是一种能被观察到的景象,既然如此,那么就必须有一个观察者存在,否则象就不成立,因为象是所见,而所见必须有能见才能成立。那么这个能见是什么呢?天地万物都是六气所生,所以天地万物都不是那个能见。而六气归根结底是源于阴阳二分,而阴阳起于那个无明妄想之心,所以那个能见就是妄想心。那么这个妄想心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问题,还是只能去问佛陀,我们看看佛陀是怎么解答的。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四》

  首先佛陀重复了富楼那的问题,富楼那的问题是,既然本心清净明彻,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产生的呢。
  然后佛陀接着说,富楼那,你是否曾经听如来讲过自性之觉知是明彻无碍的,而这个觉知本身也是圆明净妙的。
  富楼那答,是的,我经常听佛这样讲。
  佛陀说,既然这样,我们就来看看这个觉和明,是自性明彻了知,我们称这种情景为觉知,还是自性本不明彻,一片混沌,觉知了这种情形,而把这种情景称为明觉。
  富楼那答,若自性混沌不明,把这种情景称为觉知的话,那么就什么也明白不了。
  佛陀说,既然如此,也就是说如果什么也明白不了,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明和觉,为什么呢?如果有所明,那么这一定不是觉,因为觉是不明的情景,如果无所明,那就不是明了,而是无明,而无明又不具备觉知圆妙清净透彻的性质。
  佛陀这是在用反证来证明自性的清净明彻而不是混沌无明。通过前面的反证,自然会得出下面的结论,于是佛陀接着说,性觉必明——自性及其觉知一定是清净妙明朗彻无碍明了一切的。
  得出这个结论之后,佛陀接着说,妄为明觉——但是众生却糊涂了,糊涂在哪呢?糊涂在认为这个觉知不是自性做的,而是认为是那个明了做的。
  这一点好像很难理解,但实际上却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犯的错误,比如当我们处在黑暗中,我们认为我们看不见,而当有了光,我们就认为我们看见了,而实际上我们一直都看得见,只是因为在黑暗中无法分别,无法明了,所以我们才认为看不见,把无明错认为无见,也就是把性觉错认为明觉。
  佛陀接着说,觉非所明,也就是说,但这个觉知确实又不是明了所产生的。
  因为这个明了确实不能觉知,比如我们经常说我明白了,而这个明白是不具备觉知能力的。既然这个觉不是所明,那么这个明,就必须有所明才行,就象我能看见,那就必须有东西被我看见,否则我能看见就不能成立,于是所明就被妄想出来了,这个所明一出现,立即就生出能的妄想,也就是能见之性,那个第二月。
  到这里妄想心就产生了,妄想心就是能见之性,而能见和所见本身就是妄想分别,所以这个妄想心的根本特点就是分别,于是佛陀接着说,本来一切都是清净圆妙,明了无分别的,也就是无同异,因为妄想分别而产生了异——差异,与所差异相差异的就成了同——相同,也就是先出现非,接着非非——否定之否定,又成了肯定,对异同的继续分别就产生了无异同,也就是非是非不是。
  注意后面所生的无异同不是前面所说的清净圆妙的无异同,而是混沌无明的无异同,就象我们处在黑暗中无法分别的状态。
  佛陀接着说:同异相互对立,互相转化,是是非非,非非是是,纠缠不清,因此而生疲劳,而这种疲劳久了又生尘象,尘象交错混浊而引起尘劳烦恼,烦恼起处就是世界,烦恼静处就是虚空,虚空是同,世界是异,而混沌的无同异就是真有为法。
  混沌的无同异是众生妄想出来的无为法,实际上还是有为法,所以是真有为法,并不是无为法。
  佛陀的讲解已经非常透彻,为了方便理解我试着做个比喻。比如一个人画了个小人儿,这个小人儿太活灵活现了,以至于他突然糊涂了,认为是这个小人儿自己画的自己。这个人就比喻自性,画这个动作就比喻觉知,而这个活灵活现的小人儿就是明了。而这个小人儿又确实没有画自己的能力,于是它就必须去画东西,否则它能画就不能成立,而它画出来的就是妄想心。这个人能画多少个小人儿呢?无量无边个。但是当这个人以为那个小人儿就是自己,那么他可以画多少个小人儿呢?只这一个。

  我们来看看《妙法莲华经》中的一段:
  释迦牟尼佛为诸佛当来坐故,复于八方各更变二百万亿那由他国,皆令清净,无有地狱、饿鬼、畜生、及阿修罗,又移诸天、人,置于他土,所化之国,亦以琉璃为地,宝树庄严,树高五百由旬,枝叶华果、次第庄严,树下皆有宝师子座,高五由旬,亦以大宝而校饰之,亦无大海、江河、及目真邻陀山、摩诃目真邻陀山、铁围山、大铁围山、须弥山等诸山王,通为一佛国土,宝地平正,宝交露幔、遍覆其上,悬诸幡盖,烧大宝香,诸天宝花、遍布其地。

  ——引自《妙法莲华经卷第四见宝塔品》
  很多人认为这是神话,其实这是实话,如果佛陀做不到那才奇怪。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