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57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8-14 10:00:37
  第二章 骨肉之变
  三 北边起风尘
  45
  朱棣揭竿而起,起初只是为生存,绝未想到夺取天下。他是被朝廷逼反的,若不是朝廷威迫太甚,下手太狠,他未必遽然而反,甚至可能不反。朱棣多次说他的处境,“身遭危祸,无所容生”,他是“为奸恶所迫,不得已起兵御祸”,应非矫饰,的属实情。
  但“冤情”并不足以成为朱棣起兵叛逆的理由。他名正言顺的旗号,是“清君侧”,是“奉天靖难”,他要统率十万雄兵,入朝诛杀齐泰、黄子澄等“奸党”。
  “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国家至亲。”朱棣在反书上先把牌子一亮,摆出自己是先帝嫡子的身份,然后以至亲皇叔的资格,指出朝政昏乱、亲藩连遭横祸的实态。“今幼主嗣位,信任奸宄,横起大祸,屠戮我家。我父皇、母后创业艰难,封建诸子,藩屏天下,传续无穷。一旦残灭,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他说自己“受封以来,惟知循分守法”,为什么如今不“守法”,要起兵叛逆呢?他说“今祸迫予躬,实欲求生,不得已也”,仍是一副理直气壮的姿态,举起了“红宝书”《皇明祖训》:
  “《祖训》云: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必训兵讨之,以清君侧之恶。”在引用祖训条文后,他把自己的忠臣肺肠剖出来,亮给天下人看。“义与奸恶不共戴天,必奉行天讨,以安社稷。天地神明,昭鉴予心。”

  朱棣“清君侧”,与建文帝“清燕王左右导恶之徒”是同一手法,都属于敲山震虎,明明要打的是老虎,对外却宣称是打狐狸——然而,狐狸死了,虎能独存吗?政治斗争所用的枪,射出的子弹常常是能拐弯的;政治不是武斗,不能直来直去,必须学会影射、反讽、指桑骂槐和王顾左右而言他。好像中国人的灵魂里都有“政治”的基因,人人都是政治家(我其实很讨厌这个词,“政治家”是否就是搞政治搞出了精,变成官场的千年老狐狸、万年不倒翁?翻不如政客这个词恰如其分),好比中国人特别喜欢“微言大义”,还把它的发明权硬惯在孔老先生的头上;圣人的号称,谁敢不从?话不明明白白说,文章不直直爽爽写,让听者、读者去揣摩,弄得人人都在动心思:“此话怎讲?此言何意?”词汇也花哨,名堂多得很,比如皇上就皇上嘛,非得说陛下,皇上明明在陛上站着,你为何说“陛下”呢?皇太子、亲王,则是殿下了。写信问候一位老朋友,说“老兄近日可安好”不完了,偏偏要说“老兄左右安好否”,难道你写这封信是惦记他的左右仆从,或他家的衣柜桌子吗?装得畏畏缩缩,却常常并非真心,嘴上甜如蜂蜜,肚皮的心思却狠如蜂针。每看到这些,我都不禁又笑又叹,中国文化里的这一套,在我看来,正是中国人精神萎靡、人格逐渐分裂的标志。

  言归正传,且说朱棣明明反皇帝,却不说“清君侧”,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只反奸臣,不反皇帝了。尽管朱棣是直接受他侄子皇帝的迫害,他也不能反抗,放声大骂,因为“天地君亲师”,君臣的名分最大。为什么我说这一套是再虚伪不过的东西了呢?您瞧,打狗也得看主人吧,别的门派又没请你来帮忙,你却跑来帮人清理门户,不等于打人家掌门人的巴掌?所以,朱棣“清君侧”,就是打在建文帝脸上的一个响亮的大巴掌。

  朱棣此举,是有法律依据的,那就是洪武年间的小红书:《皇明祖训》。朱棣在造反檄文中引用了一条,原文是:
  “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
  这一条确实是祖训的原文,是朱元璋昏头昏脑时写的,诸公明鉴,祖训里像这样的内容还真不少。他的本意是鉴于前代之失,如汉献帝被董卓、曹操等人先后挟持,他害怕朱家的后代皇帝无能,也受奸臣挟持,那么这个时候,就要靠各地藩封亲王起来扶持朝纲了。因此他规定:当朝廷之上奸臣当道时,亲王必须训兵待命,接到天子密诏后即率兵来朝,诛杀奸臣,然后还政于天子,收兵还朝。

  这纯粹出于朱元璋罗曼蒂克似的幻想,如果《皇明祖训》是一部浪漫主义小说,或中国的《理想国》,那一定是一部杰出的作品。然而,祖制相当于法律,在朱元璋眼里,其地位等同于今日之宪法,岂可像发烧说胡话呢?
  这段文字的前半截,如今就被朱棣利用来反抗朝廷,以证明其反叛的合法性(他唯一的漏洞是没有接获天子密诏,但这打什么紧,清君侧本来就是自欺欺人的);后半截子,则根本是梦话一篇,哪有向皇都进兵的人会轻易的“朝天子而还”,而不把宝座也捎带顺走的?

  日期:2013-08-14 10:25:07
  《祖训》条文的前提是天子为奸臣挟持,天子发衣带诏召兵,但建文帝并未被人挟持,朱棣也没接获密诏,是他自个颠颠儿地跑来替人家清理门户的。所以檄文虽然引了《祖训》,但只是偷换概念,掩耳盗铃。口词之辩毕竟只是细枝末节,惊动天下之事,到底还是要靠“肌肉”说话;如果光讲道理,那不容易了?“重文”的建文一方,派出方孝孺等一帮儒臣,与朱棣辩论三场,朱棣绝对要铩羽而归,自然天下太平,永远无争——可惜,这也是梦话。

  燕王起兵叛逆,这是何等大罪,他的部下非常清楚。然而众多燕府护卫将领官兵,义无反顾地追随燕王,甚至朝廷方面的高级将领张信也临难投顺,可见,燕王朱棣确为人杰,他极善于延揽、笼络人,凝聚人心;而朝廷方面的所作所为,肯定也激起了较大的义愤,失去了一部分人心。
  当然,一时人情不是最关键的,双方力量的强弱以及在战争进程中实力的转换,才是决定时势发展及人心向背的根本。当燕王杀戮北平守臣、起兵反叛的消息传到京师,尽管稍出意外,但在朝堂上并未引起太大的舆论涟漪,多数人甚至乐见燕王此举,认为燕王狗急跳墙,只是加速其失败。朝廷决定用武力平定燕王之乱,建文帝颁布诏书,向天下宣示燕王的罪行。
  “国家不幸,骨肉之亲屡谋僭逆。”诏书首先表达了对骨肉屡变的惋惜,然后道:“去年周庶人橚,潜为不轨,辞连燕、齐、湘三王,皆与同谋。朕以亲亲之故,不忍暴扬其恶,止治橚罪,余置不问。今年齐王榑谋逆事觉,推问犯者,又言与燕王棣、湘王柏同谋大逆,柏自知罪恶难逃,自焚死,榑已废为庶人。朕以燕王棣于亲最近,未忍穷治其事。”
  从诏书里我们看到,朝廷是如何抓住一只螃蟹而带出一筐螃蟹的:先是周王“不轨”,供出同谋燕、齐、湘三王。随之齐王“谋逆”,再次供出燕、湘二王同谋。如今齐王被废,湘王自焚,只剩下燕王一家了。——显然,虽然事发有先后,这几只蚱蜢都是拴在周王那一根绳子上的,是拔出周王这根萝卜带出的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