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45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诸位,一个出家人,有人上来打个拱,赞他好杀人,有成为连环杀手的潜力,您说这是夸他么?然而姚广孝闻之竟然“大喜”——可见其为人呢。
  姚广孝如今被荐到杀人魔王朱棣幕下,两人自然谈得来,不止谈得来,还相当投机,所以在马皇后丧事完毕后,燕王回国时,就奏请让姚广孝跟着他回到北平。
  姚广孝来到北平后,仍然披着袈裟,在庆寿寺做住持。《明史》说他常“出入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民间野史说,姚广孝自请追随朱棣,即对他大打包票说:“我将奉一白帽子与大王戴!”王上加白,即是“皇”字,这是拿大位为诱饵,诱惑四王子呢。这一情节为《明史纪事本末》采信,而《明史?姚广孝传》的作者却较谨慎,没有采入,只说两人来往甚密,经常把人打发开,说悄悄话。而经常读史的人都知道,“迹甚密”、“屏人语”,几乎就等于密谋造反的同义词。
  上面提到一个刘秉忠。此公为谁?原来他是元初的一位和尚,很得元世祖忽必烈赏识,大加重用,提拔他做到很大的官。蒙古国改国号为“元”,就是刘秉忠据《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向忽必烈建议而被采纳的。元帝国的都城和心脏:大都,也主要由他设计并主持兴建。刘秉忠的经历与姚广孝很相似,他们一样的出身衲子,一样的入世很深,都得到当世之主的赏识拔擢,建立世俗的功业;死后,一个追封赵国公,一个追封荣国公。但是,他们之间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刘秉忠奉侍的是当朝天子,天下是他的舞台;而姚广孝追随的只是一名藩王,不管他有多么杰出的才能,也只能局促于北平一隅,无论如何是难以望刘秉忠之项背的——除非,朱棣有朝一日,也当上皇帝。

  然而,假若他为了赶超刘秉忠(我突然想到一个叫“赶超鸡的屁”的网友),就冒失地向朱棣进言,要送他一顶白帽子,则未免自视过高了,难道他以为仅凭他在茅庐里拿根筷子画一画,就可以分“天下”一杯羹?凭他一人之智力,就可以扭转整个历史的走向?我想,姚广孝不是骗饭吃的望气家、风水先生和气功大师,他不至于如此荒唐。“白帽子”一说,只是后人的附会而已。
  但当削藩之火突然烧起来后,智能充足的姚广孝一定成为燕王朱棣的军师和主要的战略谋划者,这是无疑义的。

  姚广孝到北平,是在洪武十五、六年间,“燕国”的建立才2、3年的时间,燕王朱棣年甫23岁,正当“少年壮志不言愁”之时。而他的长兄朱标,正位储君,已经16年了。皇太子是国家储副,储君也是君,君臣之份甚严,也就是说,老四见到大哥,先得行君臣大礼,然后才能叙兄弟之情。朱棣凭什么辄想夺取哥哥的太子之位,动摇国本?
  不是说朱棣无此贼心与贼胆,而是说他须识时务,在他实力未张、根株未壮,太子深得父皇信任,为举朝推戴,地位稳如磐石的条件下,他纵然贼心贼胆兼而有之,亦不至于滋蔓,而是必须小心地隐藏起来,装作一个恭谨的弟弟和臣子。两个野心家固然会经常“屏人语”,发泄一番对时政与太子大哥的不满,但绝不至于采取实际行动,贸然开启夺嫡之路。
  日期:2013-08-07 09:44:33
  第二章 骨肉之变
  一 皇子与储位
  38
  皇太子朱标,他最大的政治资本是父皇的信任,以及嫡长子继承制这样一个基本的政治原则。两者结合,又使他获得群臣广泛的拥护,即所谓“天下归心”。
  由于上面压着一位强势且苛刻的父亲,朱标的性格一定是极善于隐忍和退让的。尽管如此,东宫的存在,必然会吸附众多的拥护者和投机客。历史上,东宫与内廷的矛盾,多缘起于此,导致正“当阳”的皇帝与等待即位的太子之间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甚者最终爆发为父子相戕的悲剧。朱元璋为了避免覆辙的重演,想了一些办法,如过去太子都自辟僚属,东宫自有其辅臣班底和侍卫军人,容易在皇权之外形成另一个权力中心和效忠体系,他便令朝中大臣兼东宫之官(詹事府、春坊等官),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两块牌子,一套班子”。这样,皇帝与太子合为一体,难分彼此了。

  婚姻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黏合剂,使得不同国家、家族和家庭之间形成巩固的利益结合。 朱元璋也通过联姻,与帮他打江山的勋臣好汉们强化了君臣之外的私人联系,他为儿子们挑选的媳妇都是开国功臣家的女儿,而勋阀之家又交互缔姻,从而形成了复杂的人际网络。
  朱元璋为皇太子朱标一下子娶了两房媳妇,正妃常氏,是鄂国公(追封开平王)常遇春的女儿,常氏是洪武四年受册封为皇太子妃的,然而此时常遇春已死,常家势力一落千丈;继妃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与其他诸王的外家(即王妃之家)皆为勋臣武将(公侯伯、都督)相比,皇太子妃的父亲只是一介文臣(常遇春已卒,常氏不久亦卒,当只论吕本),格外引人注目。
  除了朱标,秦王朱橚也有两妃,正妃王氏,是元朝大将王保保(扩廓帖木儿)的妹妹,次妃邓氏,是卫国公邓愈之女。皇太子与秦王都是同时册立二妃,王世贞说,“皆前代故事所无也”。
  朱元璋为所有儿子娶的媳妇,都出身于勋臣之家,唯有皇太子朱标的王妃,一个家道已落,一个只是一个文官的女儿。须知,在明朝初年,武臣的地位要远远高过文官,而吕本任太常寺卿,官职亦不甚高。
  朱元璋这样安排,莫非著有深意?至少由此造成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情势是:太子没有强有力的妃家支持。
  在洪武中后期异常复杂而残酷的政争和杀戮中,一些诸王的妃家受到各种党案的牵连,朱元璋毫不客气地将这些亲家逐一锄灭。但对亲王都予以保护,除了潭王两口子一起投火自焚外,其余诸王的政治地位都没有受到影响。
  皇太子的岳丈常遇春有2个儿子,长名茂,次名昇。论亲戚,他们是东宫的小舅子。常遇春死后,常茂没有继承其父鄂国公的爵名,而是改封郑国公,也是公爵级别,食禄二千石。常茂娶了宋国公冯胜的女儿,两家国公结了亲,冯胜与太子也攀上了转弯亲。但常茂与岳父冯胜关系并不好,洪武二十年时,常茂从冯胜出征辽东,翁婿两人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冯胜告女婿的黑状,诬他激变元军降众,常茂也不客气,立即予以回击,揭发老丈人的诸多不法之事。官司打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的做法是左边三扁担,右边扁担三,命人收回冯胜的总兵印信,不许这位得胜的大将军还朝,令他到凤阳私第闲住,“自是(冯胜)不复将大兵矣”;对常茂,则将其安置到僻远的广西龙州,虽然没有充军,也算是发配了。4年后,常茂死在了贬谪之地。

  常茂无子,由弟弟常昇袭爵,但仍不袭称原爵,称郑国公,而是改封为开国公。在洪武后期,作为皇太子的妻弟,常昇与其他勋臣一样,数次奉命出京练兵。他是怎么死的?因何而死?死于何时?《明实录》没有记载。按照他的爵位,常昇如果是正常死亡,国史里是应该有记载,并附之以小传一篇,作为官方的盖棺定论。实录不载,透露出常昇并非“善死”的信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