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43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就像写小说,刻画一个坏人,除了尽情描写他本人的坏,还要树几个好人来陪衬他,这才愈发显出恶人之恶。朱元璋当然够“坏”啦,暴君在上,酷吏横行,昏天黑地,暗淡无光,天可怜见,这一时期至少还有两位大好人,一位是懿文太子,一位是他的妈妈马皇后。
  这对母子共同的性格特征,就是仁慈宽大、重情重义。与懿文太子事迹较少相比,马后“慈爱性成”的故事非常多,几乎都在讲她如何济太祖之暴:每当老公要杀人时,她总能想出各种法子来劝解,既造下无数级浮屠,又不致触老公之怒,何其完美!
  明朝人之所以特别推崇马皇后以及懿文父子(朱标、朱允炆),就在于他们是“仁”的,赞美他们的仁,其实就是在贬斥朱元璋、朱棣这一对虎狼父子的恶。可见历史并非全然以成败论英雄,人心自有公道在。
  日期:2013-08-05 10:04:04
  第二章 骨肉之变
  一 朱元璋训子
  36

  朱标、朱允炆父子,在历史上的形象,都是“柔弱”之主。
  他们的父亲和爷爷朱元璋,是开国之主,与群雄逐鹿,马上得天下,自然尚武;而朱标父子作为储君,他们的任务是“守成”,岂可不“柔仁”,宽恤百姓,培植国本?但仁未必就“弱”,“弱”是胜利者加给失败者的恶谥,是典型的胜王败寇似的的评语。
  宣德朝初年修讫的《明太宗实录》,为了证明太祖对懿文太子的不满,刻意编造了一段朱元璋夫妇的对话,先录原文,再加解析:
  “初,懿文太子以柔弱、牵制文义,不称太祖意;又闻其宫中过失。太祖语孝慈高皇后曰:‘朕与尔同起艰难,成帝业,今长子不称吾意,如何?’皇后曰:‘天下事重,妾不敢与知,惟陛下审之。’太祖曰:‘诸子中燕王仁孝,有文武才略,能抚国安民,吾所属意。’皇后曰:‘幸毋泄言,恐祸之也。’”

  朱元璋不满意太子,就和马皇后商量:“我们夫妻好不容易才成此帝业,可老大不对我的胃口,你说怎么办?”
  显然这个话头下伏了一根线,一拉,就是易储的话了。可是朱元璋自己不明说,把球踢给马皇后,让她来说。
  “这是天下大事,妾不敢与知。”马皇后把球一停,传了回去。“还是陛下您自己审度处置吧。”
  在这段文字里,马皇后基本上就是根电话线,只管传话,自己毫无主张。丈夫要废她亲生宝贝了,她竟然麻木地说“不敢与知”。正因为是天下重事,所以才要听你的主意嘛!废立储君,是国事,不也是家事吗?而“惟陛下审之”,倒有几分怂恿的意思:您看着办,我没意见!
  各位,我们把史官摇笔时的心理分析一下,他们这么写,其实是在暗示:朱元璋的动议,很合马后之意,只不过不明书罢了——夫妻俩其实在讨论该不该“易储”,可这两个字根本就没出现过,全凭隐语,启发读者自己去想。
  朱元璋见马后无异议,便“审”了“审”,说道:“儿子们中,燕王最为仁孝,又是文武全才,他才是抚国安民之才,我看好这孩子!”
  他表明自己属意的继承人,是第四子燕王朱棣。

  马皇后仍然不置可否,只是赶紧说:“千万不要把这话泄露出去,否则会给燕王带来祸患。”仍是偏心燕王的意思,一句维护太子的话都没有。
  说到这里,那个关于嫡庶的话题,就显出重要性了。假如燕王本是庶子,是冒嫡的小子,不须我驳,这段史文之出于伪造,就异常明显了。哪有亲生儿子不顾,却替妾子着急忙慌的道理?这还不几口饭,谁吃多吃少的问题;太子一旦被废,搞不好下顿饭就是一张毒饼子管饱,以后再也不用吃了!
  所以类似史文敢于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必须确定一个前提,即朱棣是嫡子,否则它们将因为不符合基本的人情,而遭到读者的识破。
  朱元璋夫妇通过这段对话,似乎达成了共识,都认为燕王有本事,太子是不行的。可是这些话,就像一个屁,放过了,谁也不管了。倒是我们今人读史,闻到这股臭气,掩了鼻子去嗅,想找到“出处”。然而,朱元璋该出手时却不出手,既然易储大计已定,为嘛不见执行呢?他不是优柔寡断的人,他要是下定了决心的事,没有办不成的,传承了上千年的丞相他都敢废,手握兵权、勋功无数的大将军他敢杀,为何偏偏在废太子这件事上,迟迟不见行动呢?

  我们看到的恰恰相反,他对太子的委寄不断加深,将许多朝政托付给东宫处置,百官奏事,需要给东宫另呈副本,他还时刻注意树立太子在朝臣和皇子们中的权威。
  那么,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太宗实录》中的那个臭屁,是无德的国史编修官们炮制的,他们放这个空炮,其目的就是为了替朱棣未来的叛逆正名。
  可笑的是,不少人把这个史料当作信史,不断引用,他们竟是这样容易上当的么?也许聪明的读者朋友已经注意到了,本书的议论全建立在坚实的史料基础之上,言必有据,不是冲天乱放炮,比嗓门大,气量足;而对任何史料,不管是野史还是国史,都是先批判然而取用之,绝不轻信一端一言;如果无法辨别,也是诸说一起摆出来,请读者自己赏析鉴别,而本人并不执于一说。这是本文讲史的风格与特点,请诸公鉴之。(今日更新待续……)

  日期:2013-08-05 10:26:31

  上接36
  此事后来不了了之,但皇宫里就是门缝多,这话不知怎的,还是传了出去,“太子闻之”,还是被懿文太子听到了。太子马上找来凉国公蓝玉,秘密商议对策。
  我们的前辈史官真能飞天遁地啊!他们刚听到朱氏夫妇在后宫的密语,马上收回眼线,又飞到太子宫里来偷听了。
  蓝玉对燕王是极不满的,不满之故,他们早打听得清楚。原来蓝玉曾率师北征辽东,在回师时经过燕王的封地北平,就去拜见燕王,并赠以名马,作为礼物。
  可是燕王竟不给面子,登时回绝,还不客气地说:“将军出征回来,所获名马不进朝廷,先送与本王,岂是尊君父之举?”
  此事令蓝玉惭而且愤,久久不忘,思有以报之。这时听太子向他问计,就说道……诸位,容我卖个关子,您猜他当如何说?
  恐怕您会说,蓝玉定然对燕王严词痛斥,大骂他“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你也配”!先宽了太子之心,然后再慢慢给太子想主意。其实……不然!且听蓝玉如何说——
  蓝玉在听了太子诉苦后,问道:“殿下试想想看,皇上平日里最爱哪位皇子?”

  “最爱不过燕王。”太子答道。
  “我也是这么看的。”蓝玉道,“燕王在封国抚安百姓,安静不扰,很得军民之心,大家都说他有君人之度。我担心这些话被皇上听到,殿下愈发失宠。我还听望气的说,燕地有天子气,殿下宜审之。”
  “宜审之”之“审”,已见于前,朱元璋要废太子,马皇后说,“惟陛下审之”。这倒好,太子朱标无端地又被审了一回,您说这不晦气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