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22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话说朱元璋很照顾孩子们的继承权,不仅要保证他们能分到一瓢羹,还要管饱。所以他生了那么多儿子,全部封王,而且王的儿子也都是王(长子为亲王,余子为郡王)。这样蛋生鸡,鸡生蛋,明朝的亲王数经常性地保持在五、六十人之间,而郡王则过了百人,郡王以下的将军(镇国、辅国、奉国将军)、中尉(镇国、辅国、奉国中尉,同将军一样,都是专封宗室的)则成千上万,不计其数。山西有一位宁化王,这位朱,比猪还能生,居然生了100个儿子,除了长子继承藩王之位,其他99位,全封为镇国将军。在理论上,只要是“猪窝”里爬出来的,不管他的血缘与皇室有多远,最次也能捞到一顶奉国中尉的帽子,从而领取相应的俸禄(之所以说理论如此,是因为到明代后期,大量“贫宗”无法支付请封、请名的相关费用,终身无封,甚至没有赐名)。朱元璋的做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充分暴露了他的自私与颟顸。

  朱元璋这么做,并不仅仅出自舔犊情深,他利用手中巨大的权力,试图依靠这种可笑而荒唐的分封制度,去攫取、控制全国的军事和经济大权,使天下亿兆之民都来奉我朱姓一家。朱元璋在儿子们稍稍长成(一般都在16、7岁),就把他们派到各地为王,这些迅速繁衍的藩府,相当于在全国各地建立的据点和碉堡,他们的任务是共同“藩屏王室”,维护朱家天子的宝位。
  各位看官,扯一句闲话。古今中外的政府,不管它是君主制、民主制,抑或寡头政治,都不过收百姓之税,理百姓之事,敌人来了,派兵迎战,大水发了,派民夫去筑坝围拦,你来打官司,他来主持一个公道……这都是行其当行之事,只看他收税多,还是办事多,亦或只收税,不办事,还专门害民。哪里扯得上爱国爱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什么一定要往“为人民做奉献”上靠?又何必庸人自扰,喜欢听人唱什么进而忧国,退而忧民的高调?好像大家都忧郁症发作似的。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靠这些概念和模版竖起来的模型和偶像太多了!朱元璋杀人,过去不是有人说他打击地主,澄清吏治,保护民生吗?这些词儿,都不过是些帽子,我们中国人好像都是做帽子的出身,习惯给别人戴帽子。比如我写个贴文,不过是我自己做作家的奋斗,却有好心的朋友,说我写正史,是为了反击网上的胡编乱造,“想对历史多点正说,少点戏说”。各位,这又是一顶帽子!虽然好看,恕我不敢收。

  我们读史,不如就像我们观察、议论身边的芸芸众生,把这些人物只当个“人”来看,剖其血肉,察其肺腑,多了解一些他的欲望,看他是控制自己的欲望,还是令其欲望恣肆如汪洋?千万不要像个孩子,见人家循套儿写了一首忧思的歌,就以为他有着深沉的对人民的爱,对其大唱赞歌。你要如此,我也只好无如之何,但我肚子里会喝一句:傻瓜!
  日期:2013-07-15 09:08:08
  昨天到山里做了半天神仙。回来把拙稿检阅一番,发现未来要讲的皇帝(现在已渐转到朱棣),居然多是“揭短”,一个字的歌颂都没有;只曝光他们与宫妃、宗室的生活和关系,对其政绩,亦几乎是一字不着。没办法,讲的是宫史,“国事”当然莫谈啦。对皇帝在生活中的好处,有则讲,无则不讲;对其劣迹,也是如此。皇帝他是个什么样,不用我来刻意“三突出”,或“踩上一只脚”,他在史料中已自然呈现了。本书绝大多数引文,皆出自明人之手(如《纪事录》,是与朱元璋同时代的人写的),是明代人对他们的皇帝以及本朝史的认识与记忆。

  我虽不是反清复明的志士,却也不是仇明谀清的“辫子控”。我的情感只对历史本身;对历史上的恩怨情仇,则抱着冷静与旁观的态度(见杀人时,忍不住喝骂一声,属于用情,没有办法),毕竟我们只生活在当代。我也不讲“主义”,因为历史一旦加进“主义”,变成什么“主义的历史”,那就常常是谎言了。
  当代新闻法制,对名人和公众人物(包括政府官员)的名誉权是加以限制的,对大众批评名人的权利,加以适当的保护。为什么名人不能享有普通人同样的名誉权呢?因为他们是公众人物,他们的行为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必须接受更为苛刻的审查。明代的皇帝,在我笔下,我仿佛是在写新闻,对其进行严格审查和挑剔,经常做狗仔队,潜入内廷,死缠烂打,惊爆内幕!但记者绝不敢一字作假,否则官司一定会输。我的文字,亦是如此。

  诸公鉴之!
  日期:2013-07-16 09:33:00
  三 诸王身世之谜
  话说太子朱标及秦晋燕周4王,皆为马皇后所出,这是明明白白记在《明太祖实录》里的,一直也没有“异见人士”。然而到了明代中后期,马后生5子说在人们的心目中,渐渐变成官方的“宣传材料”,不那么可信了。关于诸王的身世,有了新的说法,而主要的争议,都集中在第四子燕王朱棣,也就是后来篡夺大位的永乐皇帝身上。
  假若朱棣只是一位安分守己的亲王,他是嫡是庶,不会有人关心。然而,这位四王子当朝廷削藩时,竟敢兴叛逆之师,起兵反抗朝廷,最后堂而皇之地登上宝座;却因其得位不正,即位后大肆惨杀,血洗庙堂,成为又一位嗜杀的君主。这不能不让人说道说道了。
  朱棣给自己定制了一顶帽子,把他的叛逆行为称作“靖难”(靖,平也。靖难即是平定朝廷之难);他与朝廷的数年争战,不过是争权夺利,在历史上却被称作“靖难之师”。好比鬼子明明在东北,你自称抗鬼,却跑到西北去了,这顶帽子就有点名不副实。

  朱棣从起兵,就欢喜说,反复说,逢机会就说:“我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嫡子,国家至亲”;“朕是高皇帝嫡子”;“顾予匪才,乃父皇太祖高皇帝亲子,母后孝慈高皇后亲生,皇太子亲弟,忝居诸王之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似乎他很在乎,并急于表白他的嫡子身份。
  朱棣去世后修的《太宗实录》也善体其心事,动辄提供太宗文皇帝(这是朱棣最初的庙号,至嘉靖朝才改称“成祖”。祖比宗,又抬高了一层)与朝廷具有特殊亲密关系的材料,如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棣上书于朝曰:“窃念臣于懿文皇太子同父母至亲也。于今事陛下(建文帝),犹事天也。”十一月,燕王上书曰:“陛下与臣皆出自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于属最亲也。”——这是自证其为嫡子的身份。

  建文三年闰三月,燕王上书曰:“臣之所恃者,陛下至尊至亲也。”这回,建文帝有了反应,“览之,益感悟”,竟被他一番话打动,对方孝孺说:“此孝康皇帝(指建文帝父懿文太子朱标,建文谥之为孝康皇帝,庙号兴宗)同产弟,朕叔父也,今日无辜罪之,他日不见宗庙神灵乎?”——这是借建文帝之口,以证明朱棣嫡子身份。建文在此做出了深刻的检讨,承认自己对燕王是“无辜罪之”,还说:“我将来死了,怎么有脸去见太祖皇帝哟!”这假造得很有些过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