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宫闹鬼——揭秘明代宫廷秘史》
第8节

作者: 皇帝不称朕
收藏本书TXT下载

  幸亏朱元璋早有准备,大家就这样坐成一团,也没有一个明显的尊卑次第,避免了一场纷争。他就这样开始理事了。
  实录在前面说了许多朱元璋一人功独高,被郭氏父子及同袍猜忌排挤的话。这段记载本意在张大朱元璋的谋略,却不小心透露了一个事实:朱元璋固然才干出众,但从和阳之战来看,郭军数年血战,绝非朱元璋一人之功。诸将公会,他故意晚至,诸将便先各自择座而坐。那时以右为贵,诸将先把右边的座位都坐满了,左边上席也坐得差不多了,只留下最后一个末席给朱元璋——这应当是朱元璋在当时郭军中的真实地位,诸将皆有血战之功,或擅资格之老,并不把郭子兴的赘婿瞧在眼中。或许许多人还瞧不起他呢,以为他依仗着干老丈人的扶持,捞到不少便宜,功小而位高。

  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此时在和阳城厅事上高坐快谈的郭部旧将们,或者在与元军的奋战中战殁,或者被朱元璋逐一锄灭,尽化作了泥与土,或完全消失于史册,或止存雪泥鸿爪。只有那个手握郭子兴的任命书,却不敢上坐的小子,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自然将别人的战功一概抹除,而一人揽有了全部的功业。
  实录接上面写道:“遇公事至,诸将但坐视如木偶人,不能可否,独上剖决如流,咸得其宜,众心稍屈服。”
  此等语言,我们不是很熟悉么?史书上,唯有圣者至圣,别的人,非愚即蠢。我们不要以为乱世英雄除了朱元璋,都是如“木偶人”一样吧!

  和州城在当时还是一座土城,众将商议,在城墙上加甓砖石,以加强城防。这项工程被分为十段,诸将各领一段,限时完工。但诸将“玩为故常”,过了3天,朱元璋偕诸将阅工,见唯有他本人所分那一段已完工,其余诸将都未就绪。瞧,好戏又上演了:
  “上乃作色,置座南向,出(郭)子兴檄,置于上。呼诸将于前,谓之曰:‘总兵,主帅命也,非我擅专。且总兵大事,不可无约束,今甓城皆不如约,事何由济?自今违令者,即以军法从事。’诸将惶恐,皆曰:唯。由是不敢有异言。”
  这就是朱元璋压服诸将的经过,诸将不说话时是木偶,可以说话了,还是木偶,总是被英勇神圣的朱元璋牵了鼻子走。
  若信之,则自是一段惊史,不信时,则是一段演义。其真与不真,是无从考证的。但我们仍能从其他记载,窥出一些破绽。如方孝孺给汤和撰写的神道碑,其中提及和州之事,说:
  “明年甲午,帝自取和州,诸将多滁阳王(郭子兴)贵部曲,顾望未尽效臣礼。惟王(指死后追封为东瓯王的汤和)以所领兵,听命甚谨,帝心嘉焉。”

  方孝孺死得极惨,我本不忍加责,但此文笔法是过去文人行笔的通病,不可不提。朱元璋守和州时,不过一将,资望且多不及郭子兴旧部诸将,大家不服气他,如何就是不“效臣礼”呢?
  先按下不议,单说和州诸将中,并不是所有将领都不服朱元璋,至少汤和就对他表示了恭顺。汤和比朱元璋年长2岁,他在郭子兴起兵之初即率众来归,累升至管军总管,官职与朱元璋等肩。这可能与汤和长于韬晦、深于城府的性格有关,他眼见朱元璋力量不断增强,而军中矛盾日益加剧,他开始刻意敷衍与诸派的关系,并不像那些粗豪的将领一样,公开对朱元璋不敬。当郭子兴死后,形势大变,他立即坚定地站到朱元璋一边,由郭子兴旧部转变为朱元璋的主要追随者。

  今人所读之史,绝大多数是朱氏王朝书写,对于严肃的历史学者而言,困难在于,我们不可能对正史全部表示怀疑,大多数情况下,除了正史提供的材料,无别史可读,或搜寻他说以供参证。先贤说的好,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一定要努力钻到煌煌御容的背后去,钻到历史堂皇图像的缝隙中去,发现其背后的粗疏、空虚、鄙陋与矛盾。
  日期:2013-07-07 21:25:45

  朱元璋由郭子兴的亲兵九夫长,再升镇抚,升总管,二三年间,已擢至“总守”一城(郭部仅有两城),其地位迁进之速,是令人炫目的。
  朱元璋的成功不仅靠神佑(在实录里,史官塞进了许多神灵指引、相助和庇佑的故事)和他的个人才干,而与他和郭子兴的翁婿关系无关。朱元璋自与马氏结婚,居于郭元帅“甥馆”,就是今天所谓的“官二代”了,早已不是那位托钵行乞的小行僧。马氏又善逢迎,伺候郭氏夫妇,甚得其欢心,这对朱元璋军中地位的快速上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支主要依靠亲族血缘关系维系的私人武装里,没有这层关系,要想获得实权,几乎是不可能的。实录反复念叨他们的太祖皇帝受人妒忌排挤,实际上是在掩盖这一层裙带关系,以证明朱元璋的发达,完全出乎天命和他个人的“神武明圣之资”——能力之外的资本都等于零。

  到至正十五年(1355)春天“总守”和州时,朱元璋已成为郭部最为重要的将领之一,控制了郭部一半以上的实力。但从和州诸将不服其管束来看,朱元璋在军中的地位仍是不稳固的。下面一件事还表明,朱元璋的干丈人兼主公郭子兴,才是郭家军的真正主宰。
  朱元璋在和阳屁股还没坐热乎,一个意想不到的客人来了,此人正是濠州旧帅孙德崖。孙德崖因乏粮,率兵到和州一带来就食,他向朱元璋提出,入城借住数月。若放孙军入城,昔日濠州二王、五帅共居一城的前车不又将重演?搞不好孙德崖再来个鸠占鹊巢,和阳也将不保。朱元璋本该严拒其请才是。可他竟然答应了!千万不要告诉我,这是朱元璋在发挥革命同志友爱的大无私精神!
  朱元璋有什么理由同意其主公的宿敌入城?实录的解释是:朱元璋“虑有其他,欲不许,彼重我寡,力不能拒,不得已许之”。
  这个理由似乎难以成立。要说因为孙部兵力盛,朱元璋无力抗拒,可就在前不久,元朝集兵10万来攻,朱元璋以兵万人拒守,三月间连出奇兵击之,元兵数败,死者甚众。到夏天被迫解围,多数元军也都渡江而去。和阳城不摧于10万元军,又何惧于一小小的孙德崖?况且孙部不过是一支缺吃少穿,到处趁食的流寇。
  就算朱元璋担心,友军内讧会给敌人以可趁之机,不得已收留孙部(这种可能性几乎等于零,那时的“友军”哪有共同的理想,它们只讲求生存之道,相互吞并反目的情况并不少见),可他有这个权力吗?孙德崖与郭子兴有不共戴天之仇,他难道满不在乎?他可以不向郭子兴请示就任意行事?
  在正史实录里,郭子兴被描写成一个眼光窄,很记仇,行事急躁,不顾大局的人。他好不容易才摆脱了濠州城搁浅于沼泽的困局,占了两块独立的地盘,事业大有起色,我之禁脔,岂容仇敌染指?
  朱元璋此举为何,郭子兴一定很想知道答案。
  很快,郭子兴怒气冲冲来了!官史说,因为朱元璋独领一城,嫉他的人简直要疯了,不停地进谗,郭子兴不由得听信了,盛怒之下,亲身来和阳问罪。我却怀疑,郭子兴之来,绝不会为了普通的谗言,他从滁州急急赶来,恐怕是朱元璋收纳孙德崖部,令他生疑了。可能他担心朱元璋改换门庭,以和阳城投靠了孙德崖。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