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幻象:白银帝国下的真实(白银帝国:翻翻明帝国的老账)》
第40节

作者: mengben197806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2-26 21:15:55

  反对张居正“一条鞭法”的人理由也很充分
  因为张居正在主流历史研究领域被定为“改革者”、“正面人物”“有明第一人”。因此,反对他改革的人往往就被套上了“保守落后”“反面”。然而,反对者们的观点也并非一无是处。例如张居正等人认为,实行一条鞭有不少,但真正说得过去也就是以下三条:
  简化赋税项目,易于征收:因为旧赋役条目纷繁容易作弊,例如岁半(每年必须办理的物料)、额办(两三年一半的定额物料)、杂办(随情况而定),此三项共有物料种类二十多种。除此之外,还有正编、加编等。而如今全部纳入田地中。

  以银征输便利。条鞭法根据往年经验和来年预测,预计本地一年内的支出摊派于丁田内。给定额,1丁派银4钱,1亩派银6钱;给定率,丁银5钱,田粮1两。开征前,每户都会收到“由帖”(易知由单)一张,里面写该户丁地情况和应该缴付的赋役银数,规定征收时期。为了防止过去那种富户里长借解运之机贪腐的弊端,百姓只需要缴银即可,一切都由官方承担:收解。
  除了上述两大优点外,至于,较为公平一项根本属于空想。里甲制度之所以遭到破坏,起源就在于户籍、田籍的不对应,因为土地兼并、优免对象和人数的扩大、贵族豪强与官吏及地痞帮闲相互勾结下,赋役的负担对象转移到了贫民身上、富户权贵逃离赋役征收对象等不足。而一条鞭法制定时,采取了最简单且最难隐匿的丁、田征收标准。这样无论贫富都将按照一个标准征税。
日期:2011-12-27 11:10:54

  然而,土地兼并的主体是皇室和大官僚甚至推行者本身,他们不可能革自己的命。优免对象和人数涉及到黄册制度改革,这个改革比赋役改革难度不相上下。而历史已经难以再出现另外一个张居正了。因此,一条鞭法根本无法做到公平。
  另外,张居正等人认为的税额确定不易被官吏控制,在实行过程中完全被击穿。例如执行官员很容易受到权贵富户、胥吏蒙骗。这一点我们需要解释,因为这和现代某些情况非常相似。因为儒家素来看不起农民;农家子弟大多能通过考举之辈大多也是难知稼穑的富农之家,要知道,科举之路学费、书本费、科举赶考路的路费等对于贫苦农家是绝对负担不起的。因此,大凡通过科举之徒其家境本身就不会低。

  因此,选人就成为了难题。要想走好农村问题,首先要选择懂农村的官员;其次,如果不懂农村就需要有一个对农民无偏见,至少是有同情心的官员;再次,有了这两种官之后还需要懂人际懂学识的良民。然而,良民在很大程度上往往被限定为听官府化的百姓或富户。听官府化的百姓,主要是地痞流氓(第五章第五节各阶层主导人群的流氓化)为主导,例如刘邦,而一般“羔羊百姓”是不会被重用的。

  反观反对者的理由就更多而且被历史证明并非危言耸听。
  负担不公平:户部尚书葛守礼认为不公平一为:对田地克以重税将让百姓逃离农本。李胜芳认为不公平二为:将丁赋完全归入田赋中,对有田的人不公平丁赋是全民的责任,如今只寄托在有田的人,那么既不公平又增加了田主的负担造成土地抛荒、土地兼并严重。
  除此以外,葛守礼又认为富(上)户、中户、贫(下)户无论家境都征收同一税率,对弱小纳税者不公平。
日期:2011-12-28 08:50:41

  南北情况不同。南方田赋负担重而且百姓多银,一条鞭法施行起来阻力小。北方因为土地贫瘠,田赋轻差役重,役归田贫瘠的土地不堪重负。正因为如此,北方官员反对条鞭者众多。例如葛守礼认为河南、河北地区每亩收入不过数斗,寸草不生者大有。在此情况下应该轻徭薄税,但年年徭役众多全部归到田地,农民逃荒就在所难免了。
  陕西巩昌府的《徭役论》对条鞭法不适于北方的理由更加详细。其理由和葛守礼相同,理由却更加充分。最终,它质问:有钱的人输钱没钱的人多尽力役就行了,如今全都征银有钱的人就不用说了,没钱的人没有银子又不能用自己的力气去抵银,这能让他们怎么办?官府催办一急迫就带着全家背着仅有的财产锅碗瓢盆啥的逃荒去了。
  容易导致腐败。一条鞭法统一征收赋税并统一支出,使得官府可以不公示收入支出。这一点可以说危害到今天。
  一条鞭施行后,不像之前,每项征收都有名目,而且支出都按规定款项既定去向支出。朱元璋创立了一个非常好的规矩即政务公开,然而一条鞭法施行后,政务公开变得没有办法。支出项目只能有一个总项目而不能像过去那样逐条写出去向。
  除了钱以外,税粮也容易出现贪腐。以前输往重仓的税粮由于距离远消耗多,所以要附加的粮食就多,一般过去都由富户来承担。反之,贫民负责轻仓。这种调剂贫富差距的方法被破坏了。因为,一条鞭法施行后不再区分距离远近,起运与留存合一。
  葛守礼除了指出这一点外,更指出:实行一条鞭法之后,既不分仓口,又不标明粮食数量,只规定每亩田应该收多少钱。这样,具体执行人就可以任意增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