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1-11-24 14:55:03
曹魏政权的灭亡
曹魏政权的灭亡实在是一件很让人痛心疾首的事情,以军事起家的曹魏统治者却能够清醒地把发展国民经济放在第一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难得的。
曹魏政权成立之初,曹操为了稳定统治,深谙百姓安居乐业才是富国强兵的根本,致力于本国经济的发展,屯田的政策招抚了大量流民,且实行盐铁官卖来防止小农被军阀控制,政府的财力主要用来兴修水利,这些都让魏国的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曹魏的文化也一派欣欣向荣,三曹的文字相信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朝代,它怎么会灭亡呢?既不是由于统治者的无能造成了奸人当道王朝没落,亦不是由于统治者的残酷暴戾使得民不聊生,我实在无法通过经济学的理论给予一个合理的解释,只能借助形而上学试图做一个使人信服的说明。
中国人对权力的热衷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官员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始终代表着最高地位,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对“状元”趋之若附,所有的知识只为政权效力,这种“官本位”的思想几千年来始终贯穿整个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中,文人的最高追求是成为御用文人,历史学家的最高追求是被皇室所聘,就连地震仪造纸术的发明者等这些热爱自然科学的人甚至也表现出了对权力的向往,知识分子从来不以保持自己知识人的独立性为荣,反而认为攀附权力才是最值得称颂的事情。我们中国文化的代表人——孔子,所有的言论都不过为了得到帝王的赏识,古代是如此,今天,看看那些庞大的公务员大军们,以及那些拼命为体质卖座的学者们,你就可以看到,中国几千年里,意识形态领域从来没有发生过根本性的进步,这正是让我感到悲哀的地方。当一个国家的所以精英都在讨好政权并努力成为其一员的时候,我们的文明还有什么进步的空间呢?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时,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曹魏政权的英明统治还是被推翻,正是因为这种对权力的极度渴望,除了官职,中国的社会再也没有评价一个人能力的第二标准,人人都希望达到权力的顶峰来证明自身的价值,所以司马氏才会篡权某位,所以他才一定要达到权力的顶峰,且他只能成功,除此之外,没有第二选择。在中国人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根深蒂固的逻辑中,兵变成功就被认为是雄才大略的开国鼻祖,兵变失败就被认为是乱臣贼子,世人对曹魏政权的态度就是最好的例证。曹魏政权的建立结束了东汉帝王昏庸无能的统治,且将自己的国家治理地整整有条,国民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但只是因为他没有成功地完成统一,所以知道现在仍被史学家所不齿。说到统一,我不得不再提及中国人的另一种变态情结:对统一的渴望。
日期:2011-12-16 10:29:11
这种对“统一”的狂热追求几乎也是造成中国几千年间腐败不断,阴谋不断,战争迭起的主要原因。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文化差异都非常明显,但是因为强悍的中央集权制度,各地方不能因地制宜,亦不能制定适合地方发展的地方政策,这本身就埋伏着非常大的隐患,以税收为例,江浙一带非常富裕,物产丰饶,边疆一带土壤贫瘠,人口稀少,但因为地方行政长官必须听从中央的统一制度,他们不能结合当地的生产水平制定出适合本地可以接纳的税收政策,从而使得最穷和最富的人都要缴纳同等比例的税费,这种政策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带有隐患的, 同样的税率可能对富人来说毫无影响,但却没收了穷人的大部分财产,这样一种税收制度怎么可能使得地方保持同样的经济发展速度呢?我甚至认为,现在中国区域的发展不平衡其实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埋下了祸根。
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甚至统一服饰,统一发型,这些看上去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前进,事实上却在阻碍着中华文明的多样性。我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宗教狂热分子甚至可能为此报复社会。但在我国的历史上,不同民族却要被迫放弃自己的生活习惯,接受一种他们完全不认可的习俗,这一定激起了他们的叛逆心理,我实在无法想象如果把穆斯林剃成满清人那样的发型,他们会做出怎样的反应。
再一方面,中国在几千年来也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才济济,谁都想施展自己的抱负,而不必遭受他人的管制,但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却没有给他们机会。我相信中国出色的政治家绝对不止帝王一人,但在帝王之下,所有人员都得听命于他,不管你心中有多么成熟多么先进的治国理念,我们的帝王绝对不会给你这样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你只能甘当下属,对老板的话唯命是从。而欧洲的贵族制却完全避免了这一点,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享受独立的立法权,行政权等各种基本权利,他们无需站在帝王的位置上就能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所以没人愿意弑君夺位。如果中国也给人才们这样一个机会,给地方行政长官相对独立的权利,我相信他们一定会安居乐业,而不是整天想着非要到达权利的制高点,不再对别人言听计从。想想看,如果司马氏可以获得自己的领地,并在自己的领地上享有独立的行政权,立法权,他还需要篡位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