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着石头读明史----对一个王朝的“拨乱反正”》
第31节

作者: 黑木崖上一棵葱
收藏本书TXT下载
  都察院: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
  通政使司:通政使(正三品),左右通政(正四品),左右参议(正五品);
  大理寺:卿(正三品),左右少卿(正四品),左右寺丞(正五品)。
  六部与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合称“九卿”。
  詹事府:詹事(正三品),少詹事(正四品);

  翰林院: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从五品);
  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司业(正六品);
  太常寺:卿(正三品),少卿(正四品),寺丞(正六品);
  光禄寺:卿(正三品),少卿(正四品),寺丞(正六品);

  太仆寺:卿(从三品),少卿(正四品),寺丞(正六品);
  鸿胪寺:卿(正四品),左右少卿(从五品),左右寺丞(从六品);
  尚宝司:卿(正五品),少卿(从五品),司丞(正六品);
  上林苑监:左右监正(正五品),左右监副(正六品),左右监丞 (正七品)。
  以上九部委,亦合称“小九卿”。
  另外还设有,行人司,钦天监,太医院,僧录司,道录司,教坊司,王府长史司等。
  地方机构设置――
  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从二品),左右参政(从三品),左右参议(从四品),以及经历、都事、照磨、检校、理问、大使等。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佥事(正五品),以及经历、都事、照磨、检校、司狱等。

  并设有,行太仆寺、苑马寺、都转运盐使司、盐课提举司 
  府:知府(正四品),同知(正五品),通判(正六品)推官(正七品),以及经历、知事、照磨、检校、司狱等。
  州:知州(从五品),同知(从六品),判官(从七品),吏目。
  县:知县(正七品),县丞(正八品),主簿 正九品),典史。
  巡检司:巡检(正九品),副巡检(从九品)。 
  军事机构设置――
  都督府: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
  京卫指挥使司: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正四品),镇抚(从五品)  
  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卫指挥使司:指挥使(正三品),指挥同知(从三品),指挥佥事 (正四品),镇抚(从五品)
  所: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镇抚(从六品),百户(正六品) 
  另设,宣慰使、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
  日期:2013-08-27 10:17:44
  就在两路明军深入大漠,清剿北元的时候,却传来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
  盘踞在巴蜀的大夏国,权臣吴友仁居然学习诸葛亮,乘机出兵偷袭兴元路(汉中府)。
  当年,徐寿辉遣部将明玉珍兵伐巴蜀。徐寿辉被害后,明玉珍便断绝与陈友谅的往来,据险自立,立国号大夏。明玉珍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病逝,年仅16岁的儿子明昇继位,大夏国便陷入权力之争,最后由吴友仁把持朝政。在大明光复大都之时,明昇曾专程遣使到应天祝贺。想不到才两年多时间,大夏国便趁火打劫,试图在大明讨伐北元之隙讨便宜。
  徐达派傅友德回师解救兴元,夏军闻讯匆忙撤回成都。
  这使得洪武不得不加快解决巴蜀割剧势力的步伐。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洪武以借道远征云南为名(云南仍为元朝所控),兵分两路,进攻大夏。汤和与周德兴、廖永忠、杨璟,率舟师由荆湘溯江进攻重庆;傅友德与顾时、何文辉,率步骑兵由秦陇下成都。
  夏军以重兵据守瞿塘峡,并用铁索横断大江阻止船只航行,在江面上飞架炮石、铁铳,层层布防。这使得汤和部无法突破长江三峡的天堑,进军受阻。
  相反,傅友德部却进军神速。先是声东击西,暗渡陈仓(宝鸡),然后沿着当年三国邓艾伐蜀的路线,直下江油、绵阳,攻克广汉,进逼成都。夏军不得不从三峡防线撤调军马,回防成都。
  傅友德围而不攻。为声援汤和进军,命士兵准备了上千块木牌,将战况削刻在木牌上,投入江中。
  下游的汤和部队看到这些木牌,果然信心大振。廖永忠选派精兵,抬着小船,翻山越岭,绕过夏军防线,来到上游。然后乘敌不备,在夜间发动袭击,焚毁飞桥,烧断铁索。汤和率全军发起进攻,夏军在前后夹击之下,终于溃败。汤和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于六月廿二占领了大夏首府重庆。
  在得到占领重庆的消息后,占据优势、休整已久的傅友德,终于兵不血刃,和平解放了成都。
  傅友德不仅仅是个优秀的战术指挥者,也是一个高明的政治战略家,深懂得打仗不仅仅是靠天份和努力,还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脉资源。这次,他主动让功于被阻三峡、逡巡不前的汤和。
  洪武皇帝以其闪亮的政治慧眼,看到了这一切,从此傅友德在皇帝心中的份量越来越重。
  日期:2013-08-28 10:20:31
  但洪武的心节,仍然是北方茫茫草原上的北元。他们虽然已经远远地逃到了荒漠之中,但是他们的组织依然健全,体系依然完整,兵马依然招之即来、来之能战。尤其是元昭宗继位后,重用扩廓、也速,励精图治,逐渐恢复了生气,又开始蠢蠢欲动。东至辽阳开原、西到宁夏甘肃,边关诸塞不堪其扰。
  期间,洪武曾多次致书元昭宗,并敕封买的里八剌为崇礼侯,大打亲子牌,试图和平解决北元问题,但是久久得不到响应;洪武还动过扩廓的脑筋,引导他恢复汉族老王家的姓氏,并让二子秦王朱樉取了他的妹妹,同样不见效果。
  既然外交手段不能奏效,就只能依靠军事力量来解决了。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明军进行二次北伐,徐达统率15万大军,展开了大明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徐达主力为中路,出雁门,直趋和林;李文忠为东路,出居庸关,经应昌,协同进击和林;冯胜为西路,出兰州,牵制漠北诸王。
  中路军以蓝玉为先锋,向北搜索前进。年轻的蓝玉是常遇春的妻弟,刚刚跟从傅友德平定大夏归来。才出雁门关,蓝玉就击败了扩廓的游骑兵。好胜的蓝玉继续追击,经过20多天的行进,又在土拉河(和林以东)击败了扩廓,和林已近在眼前。
  蓝玉却没有意识到,在如此轻易的胜利背后,却有一张大网在悄悄地收紧。扩廓不断地利用小股部队骚扰蓝玉,勾引蓝玉,引诱他在茫茫大草原上奔逐,一步一步地将明朝大军引向可怕的埋伏圈。时间在一天一天过去,粮食在一天一天减少,人马在一天一天地疲惫。离和林越近,危险就越大。
  五月,扩廓终于出现了,连同他身后漫山遍野的蒙古骑兵。徐达料知大事不好,当机立断,命部队决深沟、立高垒以自保,元军将明军团团围住。
  在历经一个多月的顽强防守之后,徐达主力部队且战且退,终于将残兵退回雁门。至于受损人马究竟有多少,史书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总之,这在徐达辉煌的军事生涯上,留下了令人遗憾的黑点。
  东路的李文忠并不知道徐达的战况,仍然按计划前行。一路上蒙古小股部队一触即溃。六月,部队行进到了胪朐河(克鲁伦河)。他敏感地意识到,北元的皇廷就在不远的前方。于是他留下辎重和防守部队,自领精兵,只带20天的口粮,轻装前进。
  李文忠军也来到了土拉河,与元军激战多日,最终以巨大的牺牲代价取得了惨胜,俘敌万人;李文忠此时却错判了元军的实力,决定继续西进,一直追到称海(和林东北)。
  刚刚取得胜利、并各自散去的各路蒙古部队,见状又纷纷重新集结,回攻李文忠。元军越聚越多,李文忠也被流矢所中,射落马下。宣宁侯曹良臣在内的多位将领战死。这一回,李文忠终于认清了元军的真正实力,决定退兵。他下令将俘获的马匹散放在草原上,故作疑兵。元军也怕中埋伏,犹豫了三天,李文忠乘机引军退还。
  但在班师途中,东路军迷路了,粮饷断绝,部队又因此遭受损失。

  西路军冯胜却进兵迟缓,六月才进驻兰州。不但没有能吸引住西北的蒙古诸部,反而西北的蒙古部落军队却让徐达、李文忠给吸引到和林去了,只留下一片空旷的草原、和草原上那一座座荒凉的城堡。
  冯胜命傅友德率5000骑兵沿河西走廊进兵。傅友德自东向西,进攻西凉(武威),取西凉;进攻永昌(金昌),取永昌;进攻甘州(张掖),取甘州;进攻肃州(酒泉),取肃州;进攻亦集乃(额济纳旗),取亦集乃;随后又进至别驾山,元军听到傅友德来了,远远地就跑了;最后,一直打到瓜州、沙州(敦煌),七战七捷。
  西路军再多的胜利,也挽不回另两路大军失败的后果。这是自北伐中原以来,明军第一次遭受惨重的失败。洪武皇帝终于清醒地认识到,北元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孱弱、可欺。草原是游牧民族天然的屏障,来去纵横,广袤无垠。你要想见他时,他在天边;他想见你时,却会突然出现在你的身边,给你出其不意的一击。
  北伐的失败,改变了大明一向积极进攻的战略,从此退以防御为主。洪武选派大将练兵备边,修葺城池,加强守备,“来则御之,去则勿追”。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一条巨龙般的长城开始横亘在崇山峻岭之上。冯胜在河西走廊上修筑了嘉峪关,十年后徐达又倚燕山、连渤海,修筑了山海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