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幻象:白银帝国下的真实(白银帝国:翻翻明帝国的老账)》
第35节

作者: mengben197806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1-11 21:27:45

  除此之外,典人的情况也很常见。例如:
  曹至定等卖仆契
  立卖契人曹至定,兄弟□□
  典人虽然在法律上不允许,例如凡是将妻妾典给他人为妻妾者杖八十。典女儿杖六十。然而,到了明朝中后期,典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一般到期不赎回的人,当铺将他们卖给大户人家,女子也有被卖给妓院的,因此,妓院也常称当铺为“皮解库”。

  当我们明白了白银的去向后就会发现:白银大多数都被官商所把持,民间缺少白银。官商的白银去向,主要是窖藏;收买土地造成土地兼并严重,从而造成大量流民;高利贷经济蓬勃发展,造成中小商人破产,从而使得流民之中有了较为有知识、有胆识的群体,而这些人在日后的农民起义中,则充当了领导阶层。
  明中央政府并非不知道问题的实质,但却苦于无钱可花。谁不知道自然灾害会造成起义?谁不知道大量流民的出现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可这一切都需要花钱才能解决。可中央政府缺的就是这个字。
日期:2011-12-08 19:03:49

  封建社会稳定的基础就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因此,谁搞好“三农”谁的江山就会稳固。三农问题在封建社会有两个问题最重要:一个是土地,一个是赋役,二者互为影响。土地决定农民的生存;赋役决定农民的幸福度和国家税收的多少。众所周知,自然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如果没有大的技术革新、社会变革,甚至三四千年都不会有大的变化。所以,土地兼并问题和赋役问题在封建社会就是关键问题,赋役主要是轻重问题。而轻重争论的关键点一看当时的社会稳定,二看当时的财政收入情况。

  因为自然经济变化速度较慢,所以,中国封建社会关于这方面的权力斗争并不强烈。因为,经济政策属于附属因素,并没有成为权力斗争的主要争论对象。明代弘治之前,因为经济政策观点而发生权力斗争的几率非常小。但是,弘治之后特别是自嘉靖中后起开始,因为经济政策而发生权力斗争的几率就非常高了。
  之所以出现这个原因,其根本就在于明代商业发达下,土地兼并的推动者由之前的权力阶层,扩展到了权力阶层、官僚商人、走私商漂白冲动、正常经济内的商人、中上农生活改善需求等方面。除了权力阶层外,上述需求方面在政府内部都有了相对应的代言人。因此,传统反土地兼并者、传统清官能员与土地兼并推动者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抑制与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推动者之间的内部权力斗争(谁是土地兼并最大利益受享者)你死我活。

日期:2011-12-11 14:04:10

  目前中国的土地兼并问题也很严重,因此,土地问题应该再次被重视起来。目前,中国的流民问题虽然因为城市化问题掩盖显得并不严重。但这只是在繁荣表现下的一种潜在危机,我可能比较保守吧。我认为目前的城市化,很多都是假城市化。农民变成了市民的同时,他的待遇、思想、思维方式仍然是农民式的。
  --------------
  而且,土地兼并间的利益斗争同样很严重。

日期:2011-12-11 14:05:27

  那么,我们现在就来看看明朝土地兼并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力场上的斗争。首先出场的是朱元璋父子
  ======================================
  抑制土地兼并导致朱元璋杀戮行为
  明初因为大乱刚平,和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朝代一样,支持自然经济是必须的。很难想像,国家刚刚建立没有人会不重视农业发展,朱元璋和朝堂中势力最强大的淮西集团,在这时相对平静。在举朝通力合作下,明初短短十来年的时间,在轻徭薄赋、大力开荒屯田下,明初百姓顺利解决了温饱问题。

  例如大米的市场收购价,通常是1石兑银2钱5分到3钱或250文到300文。市民则可以通过两倍的代价购买到白米。白面的收购价大概为250文到400文。绿豆价格比白米高绿豆比白米高一二钱,麦比米便宜一钱,大豆比卖低约五分到一钱,料豆比大豆低一些。
  以明初的粮食价格看,这一时期的百姓在温饱问题上是整个封建史上除了初唐以外,最可以惬意生活的时期。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朱元璋和淮西集团的冲突越来越严重。
  早在1362年淮西集团的邵荣谋反、谢再兴叛变开始,朱元璋就对淮系集团内的一些人产生了怨恨。怨恨的原因就在于:朱元璋在众多同乡中的经历最悲惨、最坎坷,他对于地主、知识分子、官吏的恨也最强悍。而与之共同起义的一些人则开始作威作福,充当起了朱元璋曾经十分痛恨的人物。
  淮西集团是明初政权体系中实力最雄厚的政治团体,他们都是朱元璋的同乡,在前期受到倚重,后期则被朱元璋当作了必须铲除的对象。这些人物中有:李善长、徐达、汤和、冯国用、冯国胜(冯胜)、蓝玉、胡海、胡惟庸、邓愈、常遇春、李文忠等。
  朱元璋之所以要对淮西集团大开杀戒,主要原因是他们的势力过于庞大,必然会威胁到统治。但之所以如此惨烈的杀害他们,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朱元璋将对过往的仇恨对象发泄到了他们身上,将他们视作一种“精神上的背叛”。双方在经济领域上的冲突,主要在土地兼并问题上。
  在当时,全国占有七顷以上田地的地主,有1.4万多户,其中六国二十八侯,拥有佃户3.8万多户。而这些人依据“优免”大肆吞并周边百姓、良田等,由此,朱元璋为了抑制土地兼并首先要对付这些人。很显然,为了自身利益这些人消极对抗使得朱元璋的政策难以推行。中国人熟悉的“上有对策下有政策”是自古都玩得非常漂亮的手法。
日期:2011-12-11 14:48:15

  这种手法即使在今天都没有很好的处置方法,更何况700多年前的封建统治者。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采取了最激烈的方式:屠戮功臣。
  朱元璋大规模屠戮功臣的结果,并没有导致国家大乱。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人毕竟是少数人,而且,官员总是前赴后继的。但对于百姓来说,大规模屠戮功臣的结果却将当时土地兼并问题抑制住了。
  在明初经济思维和政策并没有太多亮点,几乎都是继续履行前朝的成功经验。成功经验中既有符合也有不符合当时情况的经验。例如名臣解缙的经济政策就有严禁土地买卖、轻徭薄税的正确主张,以及恢复井田制的错误主张,还有妄想例如他要求将私有土地收归国有后再将土地分发给百姓。
  ---------------------
  重提土地兼并、赋役改革的必要性,暂略

日期:2011-12-11 15:49:48

  国家控制与经济自由之争
  到了明朝中前期,土地兼并问题已经较为严重。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交纳田赋的土地850万多顷,到了弘治十五年(1502年)只剩下了422万多顷,50.3%的土地都被兼并了,而这些数字尚没有包括一百多年来新开垦的荒地。而这种现象之所以出现,除了皇帝们的主要聚光点没有放在这个问题上之外,经济自由思潮出现不能不说也是原因之一。
  朱元璋父子对于自然经济的支持让农业获得长足进展后,剩余的农副产品开始更多的进入市场、手工业逐渐兴盛、水陆交通网络完善后商人可以远距离经商等原因,商业逐渐兴盛起来。商业、手工业的兴盛促动了城市化发展。
  在城市一片繁荣景象,由于官僚、商人、各类帮闲等齐聚在此处,各产业特别是以青楼、戏曲曲艺、文艺、出版等非常发达。如此情况下,明政府内部在经济政策上产生了巨大冲突。一种是传统的国家干预,一种是经济自由政策。
  经济自由在明代最大的支持者丘浚,丘浚的主要代表作是《大学衍义补》,该书57岁出任国子监祭酒时开始写作该书,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到了67岁完成后进呈皇帝。1487年弘治皇帝看到此书后非常高兴,万历皇帝更是极为重视,他亲自为该书作序。从此,该书成为生员科举的必读参考书(清顺治以后该书也被作为必读,1497该书传到朝鲜成为必读,清顺治后该书传到日本也成为必读),许多地方官吏将其作为施政纲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