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年体架构看炎汉王朝的龙兴八十年:汉兴八十年》
第15节

作者: 轩辕秋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8-20 08:45:36
  其实刘邦在这股浪潮开始之前就造反了,他的起义过程和陈胜吴广非常相似。
  作为亭长,刘邦本来要押送征夫去骊山干活服力役,在路上他自己盘算了一番,以当时他押送的人逃亡的情况来看,到了目的地自己肯定难逃一死,便也索性反了,最初的队伍小的可怜,也就十余人。
  队伍再小,该聚拢人心也要聚拢人心,刘邦和陈胜吴广一样玩了鬼神的买卖,那就是著名的“高祖斩白蛇”的传说。
  本来故事很简单,就是刘邦带着自己小部队前行的时候遇到一条大蛇挡道,谁都不敢靠近。当时刘邦喝醉了,也是酒壮怂人胆,二话没说,上去就一剑将其斩杀。之后刘邦就在这个上面做了文章,找了一个老妇来哭诉,对大家说:“我的儿子是白帝之子,变成了蛇挡在路中,现在赤帝的儿子将其斩杀了,所以我很伤心。”
  古时候朝代讲究五行之德,秦朝据说是金德,就是所谓的白帝,而刘邦此时自命是赤帝之子,代表的是火德。火克金意味着刘邦克秦朝,而他斩杀了白帝之子就是在向他的手下暗示,他要代替秦朝取得天下。

  说实话,鬼神这一套有的时候用好了,真的很管用,他可以让手下迅速建立起忠诚,比别的方式容易的多,尤其是部队大部分组成是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团体的时候。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或者说是穷苦老百姓的起义,大都伴随着迷信:陈胜和刘邦都能算;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也是靠着宗教迷信的力量凝聚人心;甚至一千多年后的朱元璋,还有明末的李自成,都用过这种伎俩。
  看来舆论攻势不能放松啊,项羽就不会玩这套。
  刘邦玩的这个“斩白蛇”倒是比陈胜吴广那个“狐狸叫”和“鱼肚藏书”有文化,值得赞扬,至少更像是真的。和陈胜吴广比起来,刘邦还算是知识分子,至少他懂五行之德。
  之后,刘邦和吕雉还一起玩过一个天子气的伎俩,那就是吕雉逢人便说,无论刘邦的部队躲在深山里的哪个地方,我都可以轻易找到他,因为刘邦在的地方天上就会有一股奇怪的气息。
  如此一段时间神乎其神的把戏玩下来,刘邦这个反贼在沛县一带名气慢慢越来越大,部队也逐渐壮大起来。
  日期:2013-08-20 13:14:41
  后来反秦浪潮一起,很多秦国的官吏被手下所杀,于是有不少秦朝的地方长官为了不做嬴氏的替死鬼就自己先造反。

  沛县的县令就动了这个念头,他准备起兵响应陈王。
  此时,刘邦之前在沛县积累的人脉就发挥作用了。萧何曹参等人认为县令不足以带领众人起义,他们想让刘邦回来做起义军的首领,就骗县令:“您是秦朝的官吏,现在要反叛,恐怕沛县的子弟都不听从,不如把沛县外面一些已经造反的人召来,这样可以借助他们的部队来逼大家一起造反。”
  县令觉得有道理,就让樊哙把刘邦召了回来。
  刘邦部队此时已经发展到几百人(速度比起陈王的部队还是有差距),在樊哙的指引下到了沛县城外。此时沛县县令发现不对了,整个沛县从萧何曹参到樊哙都是刘邦的人,那以后自己怎么办,于是他临时变卦封闭城门,不让刘邦进来,还准备杀了萧何和曹参。
  通过之前神啊怪啊气啊的铺垫,刘邦在沛县享有很高的人气,他开始用往城内射书帛的方式策反老百姓,说现在反秦是大势,如果大家还盲目的跟着县令不造反,而要死忠秦朝的话,迟早会被纷起的诸侯屠城。

  在刘邦强大的言论攻势之下,沛县老百姓最终一起暴动把县令杀了,迎刘邦进城商量造反大事。
  自立为沛公的刘邦,在家乡招募了三千沛县子弟,开始了自己的争霸之路。
  其实本来萧何和曹参在沛县的人望也不低,论身份还比刘邦高贵些,可他们都是文人出身,虽然有造反的想法,却都没有当老大的胆子,就一致把刘邦推了出来。
  当老大确实是需要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的,这不但是权力,更是责任,要敢于为所有人的性命和前途负责。有的人能力很强,但或许限于性格或许限于胆量,就是只能做辅佐别人的角色,而不能做当家作主的角色。萧何曹参如此,四百年后的诸葛亮又何尝不是?

  书生气质较浓的人一般不适合当老大。书生的顾虑太多,想法太多,思想包袱太重,在该坚决的时候不够坚决,反而不如那些具有一点儿“混混气质”的人,因为“混混们”什么都放得开,什么都做得出。
  起兵后,沛公部队所有的旗帜都用红色,主要是为了顺应之前“赤帝之子斩白蛇”的传说。后来汉朝的主色调几经变化,汉初曾经改用过黑色,用了几代之后到了汉武帝时期改成黄色,直到汉光武帝刘秀中兴之后才又恢复成红色,自此稳定下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