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新华人漫谈新加坡与中国的崛起》
第49节

作者: 奉行核平外交政策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今,虽然自由贸易是主流,但保护主义时时抬头。我认为离自由贸易最远的是农业。一些资料显示,美国对农业补贴的钱,如果直接拿到国际市场上去买回来的农产品还要更多一些。日本对农民养一头奶牛的补贴一年达3000美元以上。(资料出处记不清了)。正是靠着补贴(当然也有技术和产业优势的因素),具有自然条件优势的美国、法国的农产品横扫国际市场,而日本、韩国这些自然条件不佳的国家,农业也凭借贸易壁垒和补贴得以自保。非洲本来陷入单一经济就够惨的了,单一的优势产品还被欧美的补贴产品挤垮。比如棉花。西非各国原来法国殖民者留下的棉花产业,本来具有自然条件和人力成品优势有国际竞争优势,(我估计,棉花采摘的人工投入很大,而且很难用机械替代,这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在棉花上比在粮食上更具相对优势的原因),但被政府高额补贴的美国棉花打得节节败退,最终任人宰割。上世纪90年代,我国东北大豆种植业几乎是是全军覆没,这不是没有主权而是政策偏差造成的,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地方。

  又扯远了。民国时期虽然农业很不乐观,特别是在沿海地区有外国产品倾销和农民破产现象,但始终没有被人家整合成殖民地单一经济的状态,我想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中国是半殖民地而不纯殖民地,至少形式上是个独立国家,西方国家不可能为所欲为。二是中国内地农村的主流是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低水平自给自足,农产品商品率很低,所以受外来影响相对小。英国纺织商人曾按照中国四亿人推测中国巨大的袜子市场,但实际情况是当时中国人八成不穿袜子,二成自缝袜子。三是民国时期地方割据,全国统一市场没有形成。所以,外国人想在中国市场上打垮中国商品,如果一没市场二没商品,这事儿就很难办。

  工业方面。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最快的历史阶段是1910年代。当时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历史书上笼统地说“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没有列举从哪些方面放松的,我后来也没有看过更详细的资料。我个人猜,当时情况应该是,欧洲陷于战火,生产能力受创,有限的生产能力用于保障战争需要,所以销华产品减少,为中国民族工业留出了一些国内市场空间;同时欧美也可能会从中国进口一些产品以满足战争需要,使中国得到了一些的国际市场空间。我看过当时南通、无锡等地纱厂的老照片,规模很大设备也不落后。民国时期的著名民族实业家,多数是这个时期发迹的。但是民国三十多年间,民族工业在规模和实力上始终没有明显起色,不然抗日战争也不会打得那么吃力。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内因,一是客观上不停气的内战和外战,使民国政府工业发展方略比较混乱,不成体系。二是由于各地军阀割据,自立为王,经济政策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执行。三是由于民国政府仍然是大一统集权体系的延续,缺乏外部监督,再加上新旧社会交替体制不全,很快形成严重腐败。官僚阶层利用政权大肆干预市场,打压竞争对手,甚至直接将资源据为己有。不少学者的研究描述了,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利用权力强行吞并民族资本家的产业(比如南洋兄弟烟草等),在战胜日本后对沦陷区的汉奸逆产清算中,许多接收大员鲸吞社会资产。庞大的利益集团始终控制着民国政府,雷打不动。一个有名的例子是蒋经国在上海整顿经济秩序“打老虎”运动的失败。

  外因,仍然是因为国家经济主权不完整,外国工业品强势入侵。不仅欧美产品在中国倾销,新兴的日本的大量工业品也倾销到中国来。所以中国多次掀起抵制日货运动。一些中国商人看到反正竞争不过人家,不如与国外合作,做跨国公司的中国大区销售代理。实际上,销售代理权也不是人人都能拿的到,多数都被外国人认为有利用价值的大官僚家族的成员拿到了。

  后来,人们把内因里提到的那些家伙称为官僚资产阶级,外因里提到的那些家伙称为买办资产阶级。
  待续
  日期:2011-09-25 03:50:33
  (七十四)
  历史书上总结说,旧社会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是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从前面几个贴子来看,三座大山用到对民国时期中国经济的分析上,基本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民国乱世之中,中国人始终在追寻强国之路。作为后进国家,我们取经的目光就在先进国家身上转悠。当时的世界范围之内,主要有两种思潮并存。我们把他们称为自由主义、集权主义。这两个思潮不仅仅是在经济领域,而是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的两套社会发展的解决方案。这里我们只讲经济方面。

  自由主义我们在前面的贴子里曾经谈到过它。自由主义在经济领域对应着市场经济的模式。美国、英国、法国是典型代表。美国是市场经济的新代表和优等生。建国后140多年,美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终于在1910年前后(一战之前)在经济规模上超越英国,跃居世界经济首位。
  这里随口插一句题外话:从美英易位的历史过程来看,美国在一战之前在经济上超英,但英国仍是世界老大。美国又等待了30年,中间出手打赢了两次世界大战,才在1945年完全取代英国成为半个世界的老大(另外半个是苏联的)。然后又苦斗40多年拖垮苏联才在1992年成为无人挑战的世界老大。所以咱们中国人必须有长期心理准备,即使有一天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距离取代美国的老大地位还差得很远呢。

  集权主义在当时,则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种模式。说他古老,是因为在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之前,西方和东方各个文明区内的国家,无论是王国或者帝国,实质上都是集权主义的体现。而说他年轻,是因为他以历史批判者的身份出现,强调国家权力强势干预经济运行,以推动经济发展达到国家事先设定的目标。苏联的计划经济是一个典型。苏联在建国后,在不断击退叛乱和外国干预的同时,在短时期内奇迹般地恢复了经济,建立起了强大的工农业,特别是军事性的重工业。苏联建国不到十几年,国力已远远超过了沙俄时期。

  当时集权主义的经济模式还有另一个典型,就是纳粹德国。德国在纳粹上台以后,用军事化手段管理国民经济,政府全面干预经济,成立了各种行业的经济管理局,扩大投资规模,用行政手段推动国家垄断企业和私人垄断企业做大做强,在1930年代创下了国民经济五年翻一番的成绩,在一战的废墟上再次崛起为世界强国。许多人只记得希特勒今天闪击这个,明天闪击那个,其实军事行动的背后是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如果兜里没有马克,除了自己的腰他谁也闪不着。这段经济史在网上有许多资料,有兴趣的兄弟可以研究一下。

  当时的中国人,是怎样看待自由主义和集权主义这两种经济发展思路的呢?我没有系统深入地研究过。我的判断是,集权主义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无疑更为吸引力。从实用的角度来看,集权主义属于“起效快”的那一种。苏联和德国,都是在十几年时间里迅速崛起。考虑到他们的工业基础和人民素质,中国实在比不上,那么我们慢一点,花三十年基本建成一个现代国家总可以了吧。当时的中国,面临着日本步步紧逼、伪满独立、边疆不稳的严重威胁。当时的时代主题救亡图存,是解决怎么活下去的问题,没有工夫研究怎么活得好些。在短期内,即使发展不成世界强国,至少也得能跟日本比划比划才行。如果像美国那样用100多年慢牵牛式的发展才能成为世界强国,估计在肌肉发达之前已经被别人打死N次了。

  待续
  日期:2011-09-25 04:48:48
  (七十五)
  民国时期的中国人更倾向于集权主义的经济发展思路这个判断,至少还有三个方面可以佐证:一是孙中山晚年也对苏联模式很感兴趣,他提出了“联俄联共”的主张。二是蒋介石曾经一度对苏联、德国发展非常推崇。南京政府曾派人到德国学习。蒋经国等人曾留学苏联。三,也是最能证明这个倾向的,就是历史事实是,新中国建立后决定采用苏联式的计划经济模式。

  如果从深层次来分析,这种选择有历史惯性和文化因素在里头。中国传统的大一统帝国惯性,使中国的政治精英更加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目光研究经济发展问题。更加倾向于推动经济发展而不是让经济自己发展。更加倾向于构建经济格局而不是让经济在自我发展中逐步形成某种格局。特别是在内忧外患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想让政府仅仅去做一个“守夜人”的角色是不现实的。即使政府有此心,广大民众也很难接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