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许多导演和编剧最喜欢拍的就是民国戏。因为民国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年代,风格界乎于古装戏与现代戏之间。在一个戏里面可以同时有议会和县衙、西装和马褂、飞机与长矛、大师与文盲、自由同丨居丨和包办婚姻。比如《让子丨弹丨飞》。在经济领域也是这样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并存,乡村自足与股市外贸同在,很复杂。我对民国经济本来就涉猎不多,讲起来感到困难。有多少聊多少,欢迎有研究的兄弟大力补充哈。
民国时期的中国历史情况,大家都比较清楚的。先是袁世凯主政和称帝,袁倒台以后是旧军阀混战,然后是北伐战争打倒旧军阀,然后是新军阀混战,同时**创建根据地,然后是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几乎没有过任何消停过。各类历史书上都是政治和军事问题,经济问题几乎没有涉及,最多给上一句“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好像经济问题就没有人认真搞过似的。
民国经济建设的思路方面,我所见过的一部重要著作是《实业计划》,稿子不长,可能有十万字左右,是孙中山所著《建国方略》三部曲里面的经济部分。对于中国修铁路、建港口、开矿山、开运河、移民开发边疆以及发展各种工业提出了设想规划。现在许多文章把三峡工程的构想追溯到毛主席五十年代“高峡出平湖”,其实这个构想在《实业计划》里已经提出了。由于当时正值美国铁路建设牛气冲天的时代,估计孙中山先生受到美国影响,所以书中对于铁路建设规划的部分比重极大。这部书读起来很鼓劲,也比较理想化。条件所限,很多建设项目都是他直接在地图勾画出来的,根本没有什么可行性研究。当然我们也不能苛求前人。
规划固然重要。但是单纯的技术性的规划,无论是让世界哪个国家来规划,看起来大体是差不多的。关键是去落实这些规划,如何融资,用什么样的所有制,再用什么样的体制去管理运营,才是更为重要的东西。
毛爷爷在49年高调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根据这句话来推论,49年以前的中国人民应该是趴着或者蹲着的。所以,在大陆通用的历史教科书中,把中华民国的38年和晚清一起列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封建”这个问题,我们以前论述过,虽然“因封而建”作为国家组织形式在隋唐以后基本不存在了,但从农村广泛存在的小农自然经济、县以下的族权统治等情况来看,“半封建”这个判断是基本说的过去的。至于“半殖民地”这个判断,我认为也说得过去。这个“半殖民地”不是指人口上的殖民,而主要是从政治和经济角度来说的。
国民党当时是中国民族主义的政党。一方面,孙中山以及民国政府强烈抨击各项不平等条约,要求部分乃至全部废约,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软弱,民国临时政府又时时迁就列强。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清政府和临时政府的正面军事斗争并不激烈,反而都在积极争取列强支持。为了避免列强联手干预来扼杀革命,临时政府一古脑承认了清朝与列强签定的各项不平等条约。换句话说,晚清时期列强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特权,到了民国依然适用。
待续
日期:2011-9-25 1:26:00
(七十二)
清末各项不平等条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领土等方面,留给国人印象最深的当属香港、外东北、外伊犁等150余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条款。但是我认为,这些条约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最深的,当属经济方面的那些内容,如门户开放自由通商、片面最惠国待遇、协定关税、内河自由航行等等内容。这些条款绝大部分被民国继承下来。
我记得小时候,课本上学过叶圣陶的文章,叫《多收了三五斗》。讲的是江南农村丰收但是谷贱伤农的故事。当时读来也不觉得怎样,现在结合一些对历史的理解以及当前世界经济问题,越回想越觉得有味道。当农民得知米价已经从13块跌到了“糙米五块谷三块”的低价时,丰收喜悦破灭:“我们摇回去放在家里吧!”这时米店老板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各处地方多的是洋米洋面,头几批还没吃完,外洋大轮船又有几批运来了。”不知道兄弟们还记不记得这句话。
其实,这一句话一语道破民国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为什么中外不平等条约中,经济方面的内容并不引人注意?就是因为相对于赤裸裸的割地赔款而言,经济方面的内容要斯文得多。甚至看起来不算什么不平等,比如自由通商,今天的温总理出访到处提倡贸易自由呢。然而,这些内容杀机重重。在当时,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经济实力与列强相比,无论是经济规模、技术水平还是企业实力,都是相当于不会走路的儿童与成年人对比。中国经济完全没有实力与西方直接对抗。中国稚嫩的民族经济想要发展,必须依靠一定的保护性措施。比如关税,比如汇率,比如国家金融信贷政策。
然而,根据不平等条约的规定,中国市场没有保护地直接对外开放,而且关税还受到外国的控制。这种情况如果长期持续下去,中国经济的最后结局会是什么,是不难预见的,因为今天世界上至少有一半以上国家已经落进了这个结局。当时中国人口九成在农村,我们就比方说农村经济吧。叶圣陶没有明讲洋米、洋面来自何方,我估计主要来自美国,也许还有日本和法国(及其殖民地)。美国的规模化农场种植加上政府补贴,使农产品价格远远低于中国小农生产。如果不以国家力量进行限制和对内扶持,那么中国农村商品性的粮食生产可能被撤底打垮。
打垮之后,跨国公司会通过投资,按照各地区域特点整合中国农业,比如江南地区可能会集中发展蚕桑,河南可能会集中发展棉花,产品通过协会和订单供应跨国公司。这样,原来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会逐步让位于单一生产。这就是典型的殖民地经济——“单一经济”。
“单一经济”与我国现在提倡的突出地方优势、“一县一品”可不是一回事。这种经济形态严重受制于跨国企业和国际市场,因没有定价权而严重受损,而且被西方国家以工业品或者其它农产品的输入进行二次搜刮。今天的非洲、拉美等地区许多国家依然没有摆脱单一经济的困境。在中国人看来,从自然条件和人口密度上来看,绝大部分非洲和拉美国家都很适合建设国家商品粮基地。然而实际情况是,多数国家粮食不能自给。它们的土地全部种植咖啡、可可、剑麻、花生、长绒棉去了。
其实不独叶圣陶,许多民国时期的文学作品都有类似内容,如茅盾的农村三部曲。叶老在文章中意味深长地写道,“洋米,洋面,外洋大轮船,那是遥远的事情,仿佛可以不管。”真的可以不管吗?这是他留给当时人们的思考。
待续
日期:2011-09-25 02:46:45
(七十三)
以前的贴子里,我曾提到过清末中国茶叶出口被印度超越的事。民国时期的农业情况,实际上是清末形势的延续。因为社会化生产与小农生产的对立没有改变,经济主权不完整的情况也没有改变。农业是国计民生基础产业,这个地位放到什么时候都一样。凡是世界强国和大国,农业不行肯定吃不开。民国当时的情况很不乐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