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凤霞是苏州人,童年时被人贩子贩到天津去,学习当时流传于冀东的唐山落子。虽然建国时她已小有名气(22岁),但主要还是在建国以后,新凤霞和评剧一起获得空前发展。她创作和演出了许多经典剧目和电影,开创了行云流水嘎崩脆的“新派唱腔”,当上了国家评剧院的艺委会主任,还找了一个大作家当老公。然后十年动乱中,她被禁止登台,惨遭迫害,家庭离散难团圆。当政治风暴终于结束的时候,她已经离不开轮椅。此后20多年,她笔耕不缀,出版了很多书,其中有篇《傻二哥》进了我的中学语文课本。1998年,71岁,这个戏曲天才与世长辞。
为什么逮着一个人猛说?因为我认为,每个人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最鲜活最生动的微缩的社会史。张艺谋的《活着》虽然讲的是最卑微的中国小人物,却被视为史诗电影(一半功劳要归余华)。许多抡圆了夯大钱的献礼大片,虽然调了几个军开着装甲车来给它当群众演员,却没人认为它是史诗。原因就是在后者中,我们看不见“人”。所以,我吸取了献礼片的教训,呵呵。
通过看人物命运来看历史。这样比几个数字、几个文件更生动直观,而且有助于理解,能启发思考。比如,我们肯定会对建国以后的文化历程有各种各样的看法,甚至会激烈互拍,但难道你不认为当事者比你更有发言权和说服力吗?新凤霞的回忆著作,时间贯穿了解放前后,我也没看全,但我认为有必要听一听当事人对历史文化怎么看怎么想。如果哪个兄弟非说别人都是被整怕了,根本不敢说真的,天底下只有他自己才说真的,那就没有办法了。
我喜欢用看历史书的眼光,去欣赏一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人物和文化作品。比如建国初期各个文艺领域的代表人物,特别是开创性人物。比如文丨革丨时期的“样板戏”。比如崔健的几张专辑和最近的几首网络歌曲。比如把陈佩斯与赵本山的小品比较着看一下。比如张晓刚和岳敏君之类的风格怪异的画(其复印品在新加坡地摊上竟然有卖的)。
怎么扯这么球远。从新凤霞的人生,我对新中国文化的个人看法就是:也有巨大的发展,也有巨大的破坏,但最后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有价值东西。反正我就是这么个看法,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呵呵不要骂啊。
鉴于新凤霞对本贴的帮助,如果你想去缅怀一下,可以搜搜《花为媒》里的那段《这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求》(也叫闯洞房),去领略她在巅峰状态下那种行云流水余音绕梁的风采吧。
待续
日期:2011-08-30 19:16:35
(十八)
很惭愧,我大致就是这么一个认识水平了——从一个个体看历史,然后再通过其他的两个、三个……个体去证实或者证伪自己的看法。从其他的文化人甚至文化圈以外的人士身上,我也大致是那种感觉。(就是前贴:也有巨大的发展,也有巨大的破坏,但最后还是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有价值东西。)因为我没有手段、更没有能力对中国文化进行全面系统分析。所以如果有兄弟觉得我搞取样化验纯属投机取巧,我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就是文化对照。技止此耳。
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当时出国的人,估计没有哪个不郁闷地回来(如果他没有留在海外的话)。他们私下里在说:差距太大了,中国还有希望吗?开放造成这么大的震撼,盖其原因有四:一是中国本来就比西方落后太多,就是正常发展的话当时也撵不上;二是何况没有正常发展;三是改革前太封闭,缺乏民间交流和了解;四是又关起门来把自己吹得太高,把欧美贬得水深火热。总之,本来现实落差就够大的了,人为造成的心理落差比现实落差还他妈大,出国前又缺乏心理准备,出去一看不要紧,民族自信心从高空坠落摔成了饼状物。(所以朝鲜不敢搞开放)。
虽然中国人最后挺住了,但当时的情况,还真没有人敢保证绝对不抽。当时,虽然没有出国的中国农民刚刚包干,一片喜气洋洋,但知识文化界在经历了正反摘帽的短暂喜悦之后,立马陷入了痛苦、思索、旁徨。为什么崔健的《一无所有》可以代表整个八十年代中国的精神状态?中国人真的是这么想的。在种精神状态下,当时冒出一部名字有关于黄河的纪录片就不难理解了。
由于中国人的自我要求很高,所以我们很有出息,一直在拿自己跟西方文化对照(美国的、苏联的)。但必须指出,80年代的中国,如果能把自己同西方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放在一起凑桌麻将,以最近的100年世界历史的尺度去系统地、全面地比较一下,也许会得出一个相对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或许就可以在近30年的发展中少犯一些错误。
直到大概1998年左右,余秋雨出版了一本书叫《千年一叹》。这本书我一直当宝贝珍藏着。因为它是余教授继推出《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两大精品之后,转而致力于生产文化泡沫、文化快餐和文化垃圾的第一部开山力作。从社会转轨文化学的角度来讲,很有收藏和研究价值。虽然该书许多章节类似于中学生暑假日记,但是最后几篇《我拒绝为你喝彩》等章节的水平明显在中学生之上,值得一读。这几篇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印度文化面临的困境——这是一种不能发展的文化困境,与中国在发展之中的文化困境截然不同。
待续,吃饭去了,很晚才回来哈。
日期:2011-08-30 21:53:46
(十九)
对于世界95%的国家来说,可能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拿自己去同美国或者苏联去比较比较。但我们中国人从来都是非常自觉地把自己当个干部。国家领导比较经济社会发展数据,民间则是逮着什么比什么。总的来说,比出来结果非常不给力。当时连小平都说了,再不发展中国就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了。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前二十年当中,我们在文化领域的发展演进一言难尽,万言也难尽。因为前文说了,当时我们并没有全面认识自己,甚至有的人认为是“一无所有”,所以,政策也罢,政府行为也罢,民间行为也罢,个人行为也罢,显得没有章法甚至一片茫然。在经济领域,大家摸着石头过河还算好办,因为经济发展问题,可以比较准确和直观地用增长数据和效益数据来说话、来评价。对于文化这种形而上的东东,人类搞不出个计算评价体系来,无法确定去年我国文化发展率是8%还是10%。
所以,结果就是,发展得比较乱套。对外,该引进的也引进了,不该引进的也引进了,该排斥的也排斥了,不该排斥的也排斥了。对内,该坚持的也坚持了,不该坚持的也坚持了,该抛弃的也抛弃了,不抛弃的也抛弃了。如果不具体到哪个具体领域,我们简直很难系统全面地写一个工作总结。
有个诗人总结说,八十年代,中国诗坛把西方100年诗坛流变重新过了一道。听他这个话的意思,相当于慈禧吃满汉全席,一道菜来了一筷子。
现实没有这个爽。特别是在八十年代前期,各种文化方面的争论很激烈。人们觉得这个争论相当重要,也许正是中国最重要的问题,但没有多久这个争论就成了历史,人们又围着另外的问题争论去了。就这样争论来,争论去,很多年以后大家才发现,当年争论的任何问题都他妈的不重要,只有争论本身才最重要,因为社会的发展前进,正是需要活跃的思想、流畅的信息和广泛的交流。这也是改革开放后的文化环境优于改革前的主要原因。
所以,虽然比较乱套,我还是认为我们的文化正在很乱套地前进,而不是倒退。
这里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文G的文化反思问题。因为这个革命所指的对象,点名道姓就是文化。文化如果无动于衷不作任何反思,那这个文化也未免太没心没肺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