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当时这个《婚姻法》,相对于社会现实,是相当激进、相当生猛甚至有些不切实际的。这个法律在一般国家是很难执行甚至根本无法出台的。但当时的中国政府,是一个刚刚革命成功、靠枪杆子建立起来的强势激进政权,他敢于直接挑战中国的社会传统现实。请不要拍砖,我不否认这种挑战精神也给中国带来了灾难,但现在我是在就事论事地讲婚姻改革这个问题。
婚姻改革的重点难点在农村,我认为中国农村改革是人类社会最难的问题之一。一些外国观察家的专著曾这样分析旧中国的农村:
——中国的农村是稳定的一谭死水,任何国家政治变动和试图影响农村的努力,都像风一样掠过水面,水下依然平静。
——即使改朝换代造成百万、千万人的死亡,以中国农村的隐忍和麻木,几十年后社会就会自我修复成原来的样子。当年血流成河的战场上如今麦浪滚滚,看不出任何改变。
——中国社会是一个正立方体,被推翻后他会用完全相同的另一面着地,看上去跟没有推翻过一样。
这些话都不是作者原话了,也不是一本书上的,我凭记忆说个大概意思。我还记得小时候看李哲人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死水微澜》,主题歌是:川西坝子小中华,千年死水一盘散沙,一条辫子蛇缠颈,三寸金莲脚戴枷。
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农村。从本质上讲,除了偶然引进几种新的农产品以外,中国农村从秦汉以来就没有本质性改变过。
面对这种农村,党和政府有决心改革,但有没有能力改革呢?碰巧有。是因为当时**在农村建立了一套完整组织。由于战争洗礼和土改锻炼,这个组织工作相当有效率。我说“碰巧有”,而因为当时任何其他国家不具备这个条件,今天的中国也不具备这个条件。随着国家机器的无情运转,婚姻法的宣传工作与土改运动一起,暴风骤雨一样席卷了整个中国农村。
待续
日期:2011-08-30 11:52:21
(十五)
新加坡这个“东西交汇的窗口”倒是真不假。刚才下楼去吃早餐,老子一边滋滋喝着稀饭,一边好奇地观摩对座那个哥们用刀和叉熟练地吃了两个煮鸡旦。人和人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捏?
我要出差了,所以这两天少睡觉,抓紧多整几个贴子。立国伊始那些年,中国政府信心爆棚,敢想敢干,还曾经试图把汉字改成拼音文字,幸亏没有搞成功。应该说,那个时代的中国不是一个正常的历史状态。正常情况下不敢想的事,中国都想去试试。由于当时党政组织的社会控制力极强,结果真把一些不可想象的难事干成了。当然也干砸了很多事。那些干成的事,也多多少少留了些后遗症,或者伤害了一些不该伤害的人。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必须承认,有些事是给干成了。
前面讲到了婚姻改革。在极短时间内在全国范围推行开来。阻力并不明显。中国人尤其是农民这个群体,虽然执固保守,但在千百年生存斗争中积累了不少知识,比如识时务地顺应强权。如果干涉女儿恋爱可能会被拉去批斗,那……就由你去吧,以后过不好可不要赖我和你娘!
电影《刘巧儿》是那个时代的写照,思想性很进步,艺术性也很赞。有个网友建议我去大学干两年,如果真有机会去讲社会学,我会建议我的学生去看看这个电影,它可以视作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之一。
网络时代的中国孩子不会知道,在没有电视和网络的时代,电影曾经多么强烈地反映时代风貌、影响时代进程。你可以想像,深处偏远的保守的山村,露天播放电影时万人空巷。对于祖祖辈辈羞于言情甚至耻于言情的农民来说,一个女孩子火辣辣地一句接一句地高唱,“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前几天劳模会我爱上了人一个”,“从那天看见他我心里就放不下呀”、“但盼这个年轻的人哪他也把我爱呀”,这在当时是多么的惊世骇俗,对农村年轻人有多么强烈的思想震撼和观念冲击。
在海外,有的人说,如果你碰到一个华人女士,讲三句话就猜到她来自大陆还是台湾。因为人的精神面貌和说话口气完全不一样。大陆人的声音要高要硬一些,台湾人则要柔软得多。有人批评说,这就是大陆抛弃传统文化的恶果,把贤妻良母变得男不男女不女。我不这样认为。由于建国后在妇女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中国妇女地位不仅完全远远超过了伊斯兰和印度文明的国家,甚至许多方面也超过了日本、韩国和台湾。中国妇女的精神面貌是自立和自信的产物。有人总想把她们与文丨革丨的女红卫兵联系起来,这不是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虽然婚姻法的落实也不是一步到位,比如一夫一妻容易马上落实,男女平等就不太容易马上落实,所以至今仍有不少问题。但我们不能否认,妇女的发展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大成绩。
社会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人的解放和发展。
待续
日期:2011-08-30 13:18:47
(十六)
回顾人类历史,虽然中国文化有充分的理由自我肯定,事实上我们也是这么做的,但是实际上中国文化只是世界一员,别人也差不到哪里去。在西方奴役中国、印度和伊斯兰世界的时代基本结束时,即二战以后,这三个文明大致是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我看不出当时中国文明有什么明显的优势,能够决定我们会理所应当跑到人家前头去。如果说今天的中国、中国台湾和香港、韩国、新加坡等地取得了某种发展上的领先,那是自己干出来的,决不是命中注定的。
我们都干了什么?干对了什么又干错了什么?由于人的生物反应特点,对不舒适的感觉反应更甚,所以我们比较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干错了什么,而把干对的当成了理所应当。这是正常的,冯巩说过不拉车不知拉车的苦、不坐车不知坐车的甜嘛。但是,这种忽略也使我们可能错过总结经验的机会,甚至可能把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当成废品丢掉。所以,我认为自己有这个必要冒被拍砖的风险说这么一堆话。
前贴中所提到的中国建国后扫除文盲、废除农奴、废除土司、打击会道门、宗教改革、汉字简化等等,知识所限,我就不再一一论述了。大家共同思考去吧,我继续逮着电影和戏曲瞎摆活。
中国成立后,民间曲艺进入了空前发展期。建国前,虽然少数几个剧种已被社会接受,有几个顶尖艺人比较有钱,能给抗美援朝捐架飞机,但就总体来说,中国戏曲仍然处在上街卖艺的发展阶段,刮风减半下雨全完。建国后大力扶持曲艺的原因,一方面是阶级感情,**队伍多数是草根阶层来的;另一方面是现实需要,中国人多数是农民,农民多数是文盲,你上网发贴再好他也不跟,要宣传就必须寻找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所以曲艺宣传的工作模式在革命根据地时期就形成了。
许多民间曲艺因此登堂入室,一些草根出身的艺人开始构筑属于自己的艺术理论体系,成为一门艺术的开山祖。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惊人天赋,也许就是人被“解放”伊始的某种形式的潜质爆发。
今天的中国人拥有600多种地方戏,绝大部分来自于建国以后从民间的发掘、整理和再创造。其它曲艺形式我手头还没有确切的数字。虽然中国曲艺命运多舛,建国初是宣传工作导向的束缚,文丨革丨中是肉体迫害,改革初期是经济效益的诱惑和困窘,然后又是欧美港台日韩文化的惨烈挤压——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可爱的文化财富沿续至今,而且正在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重视,成为各地的文化名片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它们正在被白先勇、魏明伦、郭德纲、赵本山、李玉刚、周立波、李伯清等艺人用自己不同的方式向前推动,虽然咱们有权巨喜欢或者巨恶心他们。
待续
日期:2011-08-30 18:08:48
(十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