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回归》
第10节

作者: 雲途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6-03 12:14:00
  **命之于运**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几岁玩童都明白的道理,也是对因果规律最直白的诠释。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很多人越来越怀疑其普遍性,甚至得出“好人无好报”的结论。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还是来看一个现实中的例子。
  几个朋友出去吃饭,吃完出来后,发现买单时把钱包忘在了桌上,连忙回去找前台,前台服务人员很热情,问了钱包的样子,核实后把钱包还给失主,并让失主核对一下有没有东西丢失。失主核对后发现现金少了两百。这时候失主大致会有三种处理方式:
  一、跟前台说,钱少了,请前台帮忙找到捡到钱包的服务员把钱要回来。
  二、自认倒霉,面有不快,和前台敷衍几句,转身离开。
  三、表示感谢,并请前台转答对相关服务人员的谢意,甚至写封感谢信,给予书面表扬。
  第一二种都无可厚非,再正常不过的做法,第三种倒显得让人难以理解。这是发生我身上的一件事情,我选择的是第三种方式。为何这么做,我们先看第一种做法会造成什么后果。钱少了是事实,但是没人会关心这个事实,并且钱的数量只有失主自己知道,也没人能证明钱确实是少了,所以如果这样做给旁观者的感觉是好人做不得,别人捡了钱包,好心好意还给他,反被诬赖,所以以后遇到这样的事还不如自己昧下。第二种相对好些,但是在别人看来,捡了钱包还给他,连句谢谢都不说,现在真是好人难做,没被讹上就谢天谢地了。而第三种,在旁人看来自不必说,对于捡到钱包的那个人也有很大帮助,他能将钱包还回,说明他内心是善良的,而拿了不该拿的钱,只是被贪欲迷惑,表扬他的善良,他会反思自己的错误,会因惭愧而悔改。而反观第一种做法,只会将他往错误的方向推,因为他下次再也不会归还失物了,这种做法无异于毁灭了他的善良。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给予的是什么并不重要,而别人从我们这里获得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别人从我们这里所获得的就是我们所种之因,而未来我们要收获这些因所生之果,就如同春种秋收一般。

  选择第一二种做法的人有足够的理由这么做,所以也没人能说这么做的人就是坏人,但是他又确实因此而种下恶因,将来也必会收获恶果,这就是很多人会感叹好人无好报的原因。
  我们的世界由因果而生,所以因果是世间最基本的规律,所谓命就是因,就是我们曾经的所言所思、所作所为,而运就是果,就是我们要收获和经历的由“因”所生之“果”。“因”是确定的,因为过去的事情已无法改变,而现在唯一的问题是“果”是否是一定的,如果“果”是一定的,那么命运就是注定的,无法改变的。而“果”是否是一定的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去请教佛陀,我们看看佛陀是怎么说的。

  “善男子,若有不修身、戒、心、慧,如是之人,于小恶业得大恶报。以恐怖故,常生是念:‘我属地狱,作地狱行。’虽闻智者说地狱苦,常作是念:‘如铁打铁、石还打石、木自打木、火虫乐火,地狱之身还似地狱。若似地狱,有何苦事?’譬如苍蝇,为唾所粘不能得出;是人亦尔,于小罪中不能自出,心初无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虽有过去一切善业,悉为是罪之所垢污。是人所有现受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善男子,如小器水置盐一升,其味醎苦,难可得饮,是人罪业亦复如是。善男子,譬如有人负他一钱,不能偿故,身被系缚多受众苦,是人罪业亦复如是。——引自《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

  佛陀首先说了一种情况,也就是做的恶业虽小但是果报极重的情况。这种人做恶之后不知悔悟,并且百般遮掩,唯恐人知道。明知所做之事最终会导致恶报,甚至堕落地狱,也听闻智者说过地狱的苦楚,但是却想,就像铁被铁打、石头砸石头、火堆边上生的虫子喜欢火一样,生到地狱里,那个身体也应该能承受甚至喜欢地狱吧,如果这样地狱又能怎样。这样的人就像被唾液粘住的苍蝇,被所做恶业所累,本来应该是现世受轻报的小恶,由此转为地狱重报。就像一小桶水,放一升盐进去,水因此变得又苦又咸,难以饮用。又像一贫如洗,而欠了别人一块钱,债主追讨,因无法偿还,而被捆绑多受折磨。

  “善男子,一切众生若具五事,令现轻报转地狱受。何等为五?一者、愚痴故,二者、善根微少故,三者、恶业深重故,四者、不忏悔故,五者、不修本善业故。复有五事:一者、修习恶业故,二者、无戒财故,三者、远离诸善根故,四者、不修身戒心慧故,五者、亲近恶知识故。善男子,是故能令现世轻报地狱重受。——引自《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
  佛陀接着教诲我们具体是什么样的情况会使本应轻报的小恶而变成重报。佛陀说了十种情况:
  一、愚痴,也就是秉持错误的想法,并自以为是、不知悔改,比如认为好人没好报,不仅自己这么认为,还拿来教训别人。
  二、善根微少,就像蝙蝠习惯了黑暗而讨厌光明,见到举手之劳能行的善事也不去做,或者想去做,但又觉得很不好意思,好像是去做一件很丢脸的事情一样。

  三、恶业深重,恶行已经成了习惯。
  四、不忏悔,明知自己做的事情不对,但却想各种办法去遮掩,如果遮掩不住,就想各种藉口来为自己开脱。什么是忏悔?忏是发露自己的恶行,让别人知道,悔是深觉惭愧,不敢再做。
  五、不修善业,没有善行。
  六、修行恶业,比如为物欲所迷,修行邪法。
  七、不持戒律,佛陀为在家弟子定了五条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受持戒律就是大布施,布施会带来财富,所以称戒财。比如不杀生就是无畏布施,使众生免于被屠戮的恐惧。
  八、远离诸善根,对善事自行远离,不愿靠近,如蝇逐臭。

  九、不修身戒心慧,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言行思想,修行不一定非要去深山古刹,其实生活无处不修行。、
  十、亲近恶知识,择友不善,如入鲍鱼之厮,久而不闻其臭。
  “善男子,若有修习身、戒、心、慧,如先所说,能观诸法同如虚空,不见智慧,不见智者,不见愚痴,不见愚者,不见修习及修习者,是名智者。如是之人,则能修习身、戒、心、慧,是人能令地狱果报现世轻受。是人设作极重恶业,思惟观察能令轻微,作是念言:‘我业虽重,不如善业。’譬如氎华虽复百斤,终不能敌真金一两;如恒河中投一升盐,水无醎味,饮者不觉;如巨富者,虽多负人千万宝物,无能系缚令其受苦;如大香象,能坏铁锁自在而去。智慧之人亦复如是,常思惟言:‘我善力多,恶业羸弱。我能发露忏悔,除罪恶业,能修智慧,智慧力多,无明力少。’如是念已,亲近善友,修习正见,受持读诵书写解说十二部经。见有受持读诵书写解说之者,心生恭敬,兼以衣食、房舍、卧具、病药、华香而供养之,赞叹尊重,所至到处称说其善,不讼其短,供养三宝,敬信方等《大涅槃经》、如来常恒无有变易、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是人能令地狱重报现世轻受。善男子,以是义故,非一切业悉有定果,亦非一切众生定受。——引自《大般涅槃经卷第三十二》”

  佛陀接着说,什么样的情况下重恶会转轻报,这一段比较直白,我就不再解释,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佛陀教诲我们,并不是一切业都有定果,也并非一切众生定受。也就是说“果”不定,既然“果”不定,那么命运也就不是注定的。如果想改变命运,那么只要按照佛陀这一段的教诲好好执行就行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