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真有病——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第16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5-17 12:59:39
  随后不久,朱元璋带领这支军队攻克太平路,并在这里设立了元帅府,作为军队的前沿指挥部及郭、张、朱三位元帅的官署。俞本《皇明纪事录》中记载:“是时,三帅虽共府置事,运筹决策皆自上裁,将士乐战,军民倾向,权归于上矣”。很显然,朱元璋已经通过种种手段,将军中事务的决策权逐步操控于自己手中,朱元璋实际上已经是这支红巾军事实上的主帅。朱元璋在慢慢崛起的过程中,不惜动用各种隐形手段铲除影响其“独大”的伙伴、同事乃至上司,为独掌兵权而倾力扫除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为什么说朱元璋采取的是隐形手段?因为这时候的朱元璋只是军队的主帅,需要倡行仁义,获取人心,所以在动用非常规手段时,也要有所收敛。

  在攻取太平后不久,红巾军有意加快战略进攻的步伐,将进军的方向直接指向太平城东北的集庆(南京),“首取金陵以图王业”。作为元军在南方的重要据点,集庆的战略部署超过一般城市,红巾军已经不止一次发动进攻,都没有奏效。都元帅郭天叙、右副元帅张天佑率领自己的部众再次攻取集庆,由于进军途中发生了陈野先倒戈事件,结果导致全军覆没,郭、张二帅战死。在这次事件之后,朱元璋已经真正成为这支义军的最高统帅,而这时候的军队才可以称之为朱元璋集团。

  朱元璋的军队进入集庆城后,并没有惊扰城中百姓。“悉召官吏、父老谕之曰:‘元政溃忧,干戈蜂起, 我来为民除乱耳,其各安诸如故。贤士,吾礼用之。旧政不便者,除之。吏勿贪暴安吾民。’民大喜过望。改集庆路为应天府,辟夏煜、孙炎、杨宪等十余人,葬御史大夫福寿,以旌其忠”。 设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府,以廖永安为统军元帅。以赵忠为兴国翼元帅,镇守太平。
  日期:2013-05-17 13:00:43
  小明王得到捷报后,在第一时间将朱元璋升为枢密院同佥。很快又将朱元璋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李善长为左右司郎中,以下诸将都升元帅。而这一年朱元璋只有29岁。一名普通的红巾军士兵到独挡一面的地方长官和指挥十万大军的红军统帅,朱元璋只用了四年时间就上演了草根逆袭的传奇。
  5、初露獠牙的权力野兽
  这时候的朱元璋大体上虽然已经掌握了这支红巾军的领导权,但是他仍然有着切身的体会:那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难成。郭、张二人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对他的权力有着一种限制。在名义上,朱元璋是这支红巾军的左副元帅,可这个身份并没有代表一切。从某种程度上看,他所拥有的权力与真正的“兵柄独握”只有一步之遥。可是这一步之遥看起来是那么近,可实现起来又是那么远。

  如果要消除触手可及的距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挡在自己前面的障碍物彻底清除。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至少需要一个能够说服别人的理由。正在这时,元朝降将陈野先倒戈事件给了朱元璋这样一个机会。朱元璋在其反迹没有完全暴露之前没有动手,杀了他,朱元璋无法向那些投诚过来的几万部属们交代。
  这时候的江南各地都有田主出头聚众自保的义军,这些人有的投奔红巾军,有的依附元军。如果争取得好,是可以将他们统统拉入己方阵营的。如果陈野先归顺之后,特别是与自己结拜为兄弟之后杀了他,这些义军们将会望而却步,再也不肯归顺,自己的实力也将大打折扣。正在这时,郭天叙率领郭子兴旧部万余人渡江南下,突然出现在太平。
  朱元璋在等一个机会,这个机会就是陈野先倒戈。当时收编陈野先的时候,朱元璋就通过心腹的密告,早就知晓陈野先只是诈降。朱元璋并没有将这个发现告知郭、张二人,而是索性放了陈野先,让他带领旧部与郭、张部众合军再攻集庆。郭、张二人不知其中有诈,被陈野先杀害。朱元璋借刀杀人解除了心腹大患,让自己成为当仁不让的带头大哥。
  日期:2013-05-22 22:35:58
  前方的败讯传到太平,不知道朱元璋的内心是否会有一丝负疚与不安。那些无辜的将士,是为了他的一己私利而丧生的,成为他权力路上的牺牲品。距头三尺有神明,这时候的朱元璋在良心的自责中夹杂着一丝恐惧。这是他踏上权力斗争之路以来第一次使用阴谋与狠毒的手段,虽然玩得如此漂亮,也做得天衣无缝,但是他的内心应该还是会背上沉重的包袱。
  作为一个农民,朱元璋的思维有着趋利避害的一面,正因为如此,他或许会在转念间为自己找到自解的理由。自己与小明王有君臣名分,郭天叙的都元帅、张天祐的右副元帅从来就没有撤销。这种一国三公的局面,早晚会让各方走到生死相决的地步。今日养痈,明日遗患,还不如早作了断。几天后,当朱元璋听到陈野先被杀的消息。他能够想到是,这或许是上天对他背盟负恩的惩罚;又或者说是对自己所作所为表示赞同。

  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游方和尚到被迫投奔义军成为一名小卒,再到成为这支义军的最高统帅,朱元璋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如果细想他从一支军队的统帅转变为大明帝国的开国皇帝也仅用了短短的十二年时,这起步的一跳,时间还是略显漫长了一些。
  朱元璋这招借刀杀人用得很高明,神不知鬼不觉就除去了两位阻碍自己升迁的上司。朱元璋因此成为这支军队真正意义上的统帅,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部队。地位的提升,并不能说明朱元璋已经拥有这支队伍的绝对控制权。种种迹象表明,在朱元璋成为军队统帅之后,军队内部的权力结构并没有因为郭、张二人的死亡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郭、张二帅虽然消亡,但他们的手下将领及其兵士尚存,这些人本来就不是朱元璋的嫡系,包括刚刚投靠过来的巢湖水师。他们与朱元璋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信任关系,正因为如此,朱元璋能否号令郭、张二人的旧部,还存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皇明本纪》中记载:“初,王首倡义时,兵八百人,后上亦以七百,部下诸人共招诱者,总不过万余。上之兵众,比王至时,四方来从者共前所得已三万有奇。”也就是说朱元璋当时的嫡系兵力已经达到了三万人以上。在渡江之初,整支军队的兵力构成,应该是朱元璋的嫡系部队万余人,郭子兴旧部万余,巢湖水师近万人。朱元璋虽然在兵力上占绝大多数,但是他要想对另外两股势力掌控自如,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日期:2013-05-22 22:37:59
  当时各路红巾军都存在类似的情况,军队中各支流拥兵自重,严重影响了整支红巾军的发展。对于这种情况,朱元璋完全可以采取当时较为流行的做法,那就是利用武力铲除异己,然后再想办法兼并军队。对于这时候的朱元璋而言,他所面临着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妥善处理将帅之间的关系。朱元璋从一名红巾军的普通战士到成为一支军事集团的领军人物,他并没有特别显耀的业绩。他手下那些将领,很多人和他有着同样的经历。朱元璋只有先确立自己的权威,才能让那些如狼似虎的将帅忠心不二地追随自己。正如明人所说的那样:“太祖之初振也,将属皆草莽粗士,人人欲试大位。”也就是说,在朱元璋刚刚起步阶段,这些出身于草莽的将士并不信服于他,人人都幻想着自己将来有机会也过过皇帝的瘾。

  朱元璋并没有在这时候使用雷霆手段清除异己分子,是因为他知道,这么做必然会导致集团内部发生叛乱或争斗,使得人心离散,队伍瓦解。为了顺利实现权力交接,避免军队发生内讧,朱元璋在这里采取了比较柔和、稳妥的手段。在当时那个群雄逐鹿的岁月里,正是在许多细节方面,朱元璋的处理方式要比别人好一点,只是好一点,才使他笑到了最后。
  当时朱元璋继任军队都元帅后,并没有擅自改变先前的战略部署。虽然在他的内心深处暗藏着欲望,可是在表面上他还要继续尊奉龙凤政权为正朔。之所以依附于龙凤政权,是因为韩林儿称宋后,四方红巾军大多响应龙凤,朱元璋奉其正朔可以避免树敌。如果仅以此说解释朱元璋奉龙凤正朔的原因,还是难以令人信服,因为当时实力比较强大的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集团均不奉龙凤正朔,但这却并不代表他们不会因为朱元璋为龙凤一部而不攻之。

  关于朱元璋奉龙凤正朔一事,《明史》中记载:“林儿称宋后,四方响应,(朱元璋)遂用其年号以令军中。”朱元璋内心早就有独立发展的准备,但是从现实情况考虑,仍决定在一定时期内,从形式上仍然要尊奉以韩林儿为首的大宋龙凤政权。同时它还具有一项特权:既可以自行设官派吏,设置某些机构和建立某些制度,还拥有征讨杀伐的决策权。朱元璋集团在现实中根本不受韩林儿节制,已经形成一个独立性很强的军事政治实体.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