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的华尔街故事》
第29节作者:
乱世华尔街 日期:2011-11-04 10:46:10
%12.乱世枭雄 (2)
贝尔斯登落到这步田地,自有其原因。
这家投行的固定收益业务很强,尤其专精于住房贷款及相关债券市场。靠着这个强项,贝尔斯登成为资产证券化领域的先驱,在次贷和CDO市场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还率先将大量自有资金投入结构化产品自营交易,并通过旗下对冲基金帮助客户进行类似杠杆投资。 领先潮流的大胆举措曾令贝尔斯登在华尔街声名鹊起,2005年到2007年,它连续被 《财富》杂志评选为“全美最受尊敬的证券公司”之一。
论规模贝尔斯登只能算华尔街五强中的小弟弟,但它的野心不小,作风十分激进。贝尔斯登的杠杆率超过30倍,以大量短期融资支撑房贷相关资产。该策略曾给它带来巨大利润,但在次贷危机中却把它拖入死亡陷阱。仅在回购市场,贝尔斯登的融资规模就达700亿美元,超过本身净值5倍以上。有一天回购融资不到位,它就得宣布破产。
说到底,贝尔斯登的高杠杆经营模式最依赖投资者信心,而这种信心的流失早非一日之寒。 2007年夏天它旗下两支次贷相关对冲基金崩盘,给投资者和公司本身都带来巨大损失,严重影响了贝尔斯登的声誉。 2007年下半年曾数次出现过贝尔斯登面临流动性危机的市场传言,虽然最后都是虚惊一场,但已是警讯。 2007年11月,标普将贝尔斯登的信用评级从AA降为A,更预示着资本市场有可能对其关闭。
面对市场的不断警告,管理层理应立即寻找战略投资者,强化公司资本结构,以恢复市场信心。可是贝尔斯登磨叽了半年也没有大的融资行动,只从中信集团得到区区10亿美元的注资承诺,而且还不是净投资,贝尔斯登也要向中信注资10亿美元“联姻”。也许管理层对这份多年攒下的家业感情过深,觉得怎么卖都是贱卖,舍不得出让大额股份。可到了2008年3月,再想“贱卖”也未必卖得出去了!
3月14日星期五,贝尔斯登股票狂泻47%至每股30美元收盘,公司市值只剩下30多亿美元,而它账上的资产依然超过3000亿美元,杠杆率已飙升至100倍以上!面对急剧增加的信用风险,投资者纷纷企图撤资,贝尔斯登可用于支付的款项从星期一时的180亿美元骤降至2亿美元以下。 很明显,它已无法在星期一正常开门营业,面前只有两条路:宣布破产,或寻找买家。
贝尔斯登遭遇当年LTCM的命运,令人不禁感叹世事无常,因果报应。1998年危机中,华尔街为求自保,十几家银行联手出钱援救LTCM,唯有贝尔斯登拒绝参加,闹得联手援救的事情几乎破局。为这事贝尔斯登落了个“不仗义”的名声。现在它自己遭遇大难,还能有人出手援救吗?
此时,华尔街上一位枭雄正冷眼旁观。
日期:2011-11-04 10:49:12
12.乱世枭雄 (3)
说起这位枭雄的来历,还得先讲一段与华尔街几大银行兴衰关联甚大的故事。
美国综合性银行有三巨头:花旗集团、摩根大通集团和美国银行集团。这鼎立的三强都是一系列并购的产物,其中又以花旗集团的创建史最具传奇色彩。
花旗前任老总韦尔 (Sandy Weill) 是位开疆拓土的秦始皇式人物,最擅长靠并购扩大地盘。 从1986年到1998年,他曾以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为“基业”,先后并购了保险业龙头旅行家集团 (Traveler’s Group)、著名投行索罗门兄弟公司 (Salomon Brothers)和商业银行巨子花旗银行(Citicorp)。金融史上规模最大的花旗帝国遂横空出世。
可惜韦尔却和历史上的很多领袖人物一样,在继承人问题上栽了大跟头。本来他有一位追随多年、屡立奇功的心腹爱将戴蒙 (Jamie Dimon)。当年韦尔慧眼识英雄,劝说刚从哈佛商学院毕业的戴蒙放弃高盛和大摩的邀请,投入自己麾下。韦尔告诉戴蒙,虽然他开不出投行的高薪,但戴蒙跟着他能成就一番大事。 “小野心家”和“老野心家”一拍即合,在之后的十几年间一直是黄金搭档,戴蒙颇得韦尔真传,也成了并购高手,为花旗帝国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可是1998年11月,戴蒙却忽然离开花旗,并且据说是被韦尔解雇的。关于韦、戴二人分道扬镳的原因有各种说法,在笔者看来,恐怕不过是中国历史上从汉武到康熙一再上演过的“太子夺权,皇帝废储”戏码的华尔街翻版而已。可惜二人名师高徒的一段佳话未能始终,令人想起《史记》中张耳、陈余本为忘年之好、刎颈之交,最后却成生死仇人的故事,不禁感慨万千。
戴蒙离去后,另一位韦尔旧将普林斯 (Charles Prince) 于2002年继承了花旗老总大位。可惜普林斯虽然名为“王子”(Prince 是英文中“王子”之意),却不幸扮演了二世祖的角色。花旗帝国从“秦始皇” 手中传到“秦二世”手中,就开始走了下坡路。普林斯不遗余力发展次贷和CDO,以致花旗集团在次贷危机中损失惨重,普林斯本人也只得黯然挂冠而去。
银行业三强中的老大身负重伤,老二老三似乎终于有了出头之日。美国银行老总路易斯按捺不住,斥巨资收购了房贷业市场份额最大的全国金融公司。按路易斯的如意算盘,美国银行在房贷相关产业的霸业将成。怎奈全国金融公司规模虽大,问题也是一箩筐,路易斯出手太早,花大钱买了个大包袱,美国银行也有在次贷泥潭中越陷越深的趋势。
到了2008年年初,三强中只有摩根大通受次贷问题影响不大,而且一直隔岸观火,颇合兵法“不动如山”之精义。摩根大通未出一招已居主动地位,幕后自有高人执掌,此人正是当年被花旗扫地出门的戴蒙!
戴蒙离开花旗后,出任第一银行 (BankOne Corp) 总裁,几年时间就把个烂摊子整顿得有声有色。2004年摩根大通兼并了第一银行,据说摩根大通做这单并购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把戴蒙挖过来,好让他将来继承总裁大位。这次没出意外,2006年戴蒙顺利接任。终于登顶成功的他看上去城府极深,眼神中隐然有几分戾气,与照片中年轻时代笑容灿烂阳光的戴蒙反差强烈——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也许他心中增添了几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狠劲!
当贝尔斯登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一直冷眼旁观的“曹操”出手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