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的华尔街故事》
第28节作者:
乱世华尔街 日期:2011-10-20 09:42:27
%12.乱世枭雄 (1)
看着不断跳高的市政债券基差,我们都有一种死里逃生的感觉。在危机之前,市政组的债券头寸曾高达十几亿美元,基差每变化1点就输赢100万美元。如果还是那样大的仓位,到2008年2月我们就会损失1亿美元以上,肯定早已被“军法从事”。幸亏几个月来我们一直在收缩战线。当2007年年底次贷问题开始呈燎原之势的时候,天然气“战场”上九死一生过来的老兵油子文森做出了果断决定:保命要紧,立刻减仓。
撤退的过程不可谓不狼狈。十万红军渡过了湘江只剩下四万,但革命的火种得以保存。
不过,并非所有债券都能卖掉。在“盛世”末期购入的那些流通性较差的“猫盆狗碗”式债券成了甩不掉的包袱,我的田纳西住房债就不得不“留在包围圈里坚持战斗”:这支债券2007年9月底的发行价是4.30%收益率,半个月后被我用4.50%的“便宜”价格收购,之后我错过了开价4.70%的买家。到了2008年2月,我终于意识到错过的是一位天使:肯出价的买家踪影皆无,类似债券偶有成交,价格已经掉到了6.00%左右,1000万美元田纳西住房债按市值计价损失已达70万美元,而用来对冲的国债在投资者不惜代价寻求“安全”的压力下价格大涨,我遭遇两面赔钱的“冏”境。
幸运的是鲁西银行信用风险较低,我们背靠大树好乘凉,虽然赔了钱但融资不是问题,还能撑着。 那些单打独斗的市政债券类对冲基金就惨了,它们的杠杆率本来就普遍超过10倍,出现亏损后更进一步升高,此时过渡依赖成本最低廉的短期融资的后果体现出来了,便宜资金是有代价的:借贷的条款不固定,债主们可以随时改变主意,他们为自保纷纷提高折减要求,对冲基金马上面临生存危机。
华尔街的交易,包括回购等融资交易都必须每天结算,有钱付账就生存,没钱付账就破产,所有“玩家”一视同仁。 平时这些结算交割的琐事很少有人注意,危机中每日的结算却成了杠杆玩家的催命符,他们手里有再多资产也没用,结算需要现金,有一天借不到钱就立刻完蛋。
2月底的某日上午,成交量稀薄的市政债券市场上出现了一个很长的求售单,气得罗杰破口大骂:在这种时候大单求售,肯定会把价格砸下去,把大家都拖下水!果不其然,只有几千万债券在低价成交,却把市政债指数拉下了一大块。这对市政债对冲基金们又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们手中资产的市值计价降低,做抵押能借的钱更少了,必须用自己的资金往里填。
接下来市场突然冒出几个短期优质债券的求售单,我向罗杰请教其中缘故,他叹了口气说:
“可能有人要完蛋。他们在用最优质资产换取现金,换取救命钱呢。”
市场传言证实了罗杰的猜测,好几个对冲基金正努力自救,有的基金可能“活不到明天”了。我暗想,按照LTCM和花朵基金的经验,有足够资金接盘的大鳄们该出手了。
果然,下午就传出消息,美国债券领域最具盛名的金主,旗下管理资产超过7000亿美元的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PIMCO: Pacific Investment Management Co.)以超低价购入了一个大型求售单上的全部债券。
大资金的介入帮助市政债券市场暂时取得了稳定,但此刻整个金融体系正在次贷损失和流动性收紧的双重压力下苦苦挣扎。多家对冲基金频临崩溃的新闻唤起了华尔街的痛苦记忆:LTCM式的千钧一发又要上演吗?华尔街投行会不会面临危险? 1998年的LTCM危机中,雷曼曾经一度有过生存之忧,这次又会是谁呢?
一时间,“交易对家风险”(Counterparty Risk)成为最受到重视的问题。鲁西银行风险控制部门开始对内发布“黑名单”,濒临破产的对家“禁止交易”,可能出现问题的对家“限制交易”。 这是一个恐怖的名单,据我估算,上榜者约有一半会迅速面临危及生存的流动性问题。道理很简单,上了我们公司黑名单的对家很可能也上了别处的名单,回购之类的短期融资交易无法落实,拿不出每日结算所需的现金,马上就有破产之虞!
3月12日星期三,贝尔斯登股票突然大跌,市场传言这家位列华尔街五强的投资银行遭遇流动性危机。这天我收到一封加急电邮,标题是:
“黑名单紧急更新:贝尔斯登,限制交易。”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