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笔下的宋朝》
第40节

作者: 薄暮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5-15 23:55:40
  郭威对王峻自告奋勇上前线的精神表示非常赞赏。他让王峻统帅各路人马,将领随便挑,军需物资随便挑。为了好好嘉奖王勇士,郭威还特意设宴为他饯行,又赐给他御马、玉带,到最后甚至拉着王勇士的手送别,搞得像是见最后一面,送别仿佛是送葬一样超乎寻常地隆重——仗打输了不要紧,你可一定要回来啊,兄弟,我舍不得你......。
  这样的场面效果搞得王峻无比的激动,只能怪郭威先生做得太具感染力了。但激动归激动,绝不能激动到不舍的地步,因为仗还是要打的,让你激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上前线去送死。于是王峻狠狠逼了自己一把,下定决心不击退敌人绝不回来。
  就这样,王峻领着大军在万人瞩目之下奔赴晋州。
  郭威在等着王峻给他带来胜利的消息。但他马上发现他搞得送别仪式完全没起到预期的激励效果,王峻老兄到达陕州之后就原地不动了,而且一停就是好几天。这可就难为了日夜为前线战事操劳的郭威了,因为他是让王峻领着大军前去打仗的,不是让王峻去后方看戏或者搞集体旅游的。
  于是郭威马上派出使者去催王峻进军,支援晋州。与此同时,郭威还逼了王峻一把,让使者告诉王峻,如果再原地不动的话,他就来御驾亲征了。

  郭威以为这次一定能逼得动王峻,但是他再一次失望了。王峻不仅没有进军,还让使者带回了话去,指明郭威这次真的错了。
  使者带回来的王峻所说的话非常机密,而且要非常讲究传话的速率,如果郭威一个没忍住,真的来亲征的话可就早遭了。所以,在古代没有电话的情况下,而且在用鸽子传信的过程中可能会被打下来炖汤喝的严峻形势下,还是得全力依靠人和马来传信的。因而在我看来,最着急的不是郭威也不是王峻,而是这位传话的使者。最惨的也正是此君,于是在这里要特意点出此君的功劳。
  幸好这位使者回来得及时。他将王峻的话一五一十的转述给了郭威听,其大致列出如下:
  晋州城墙坚固,不容易攻下,刘崇兵势正强,不能和他硬拼。我之所以驻兵不进,是要等他士气衰落时再攻击,并非畏怯惧敌。陛下刚继位,不宜轻举妄动。现在朝中听命的官员只有李谷和范质等寥寥几人而已,如果陛下前来亲征的话,慕容彦超就会乘虚攻进开封,到时候大事去矣。

  这番话完全展露出了王峻的军事战略眼光,不得不承认王峻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第一他运用了《孙子兵法》中“彼竭我盈而攻之”的战术,这是可贵的。然而更可贵的还是第二点——小心身在暗处的慕容彦超。这一点就仿佛一个猛扇出去巴掌,把郭威拍得刹那间醒转过来。而且这一点的指出还产生了副作用,它竟然让郭威先生的身体里又分裂出令外一个他,然后扯着本尊的耳朵严厉地说:“差一点就坏了我的大事。”

  王峻所料没有错,晋州的军民果然发挥了与城共存亡的精神,无援之下仍然死守,北汉大军和辽国大军攻了很久,除了出色的完成了计划生育工作,折了许多兵之外,没捞到一丝好处,反而越打信心越受打击。
  然而他们不知道,可怕的时刻才刚刚到来。
  没过多久,他们就看见了后周的宰相王峻亲自领着大军来向他们发动了进攻。
  北汉、辽国联军纷纷撤退。面对王峻的到来,他们感受到的只有畏惧,此时此刻,他们已没有任何信心和勇气继续战斗下去。他们把更多的信心和勇气放在了一件性命攸关的大事上——逃跑。
  但是,击退敌人并不是更好的结局,在残酷的战争之中,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是更好的结局。但是,王峻并没有及时乘胜追击,通过部下将领的劝说之后,第二天才迟迟发起了追击,后周的士兵们并非个个都是夸父那样的追日专业人才,自然追不上敌人,因此错过了好时机,未取得任何成效。
  但无论如何,晋州之围因王峻的救援而得以解救,一切都已落定,敌人也被击退了,王峻在此战中只有功没有过,而且尽管没有追击成功,首功依然非王峻莫属。
  日期:2013-05-16 22:09:28
  就是忌妒你
  毫无疑问,晋州保卫战因王峻大军的到来而胜利告终。郭威的最低标准就是能让北汉、辽国联军打哪来回哪去,并以此告诫这两个邻居没事别总是找自己来减轻人口负担,热爱和平才是真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王峻还特意加高加固了晋州城。
  城池修好之后,王峻在一片胜利之声下班师回朝。

  等待他的是威望和郭威的优厚赏赐。
  王峻如期地得到了这两样东西。他很高兴,他对威名和赏赐从来都不会满足。很快,这两样东西又向他招上了手。
  慕容彦超造反了。这位跳梁小丑终究到了自取灭亡那一日。对于他的咎由自取,郭威是不会心慈手软的。
  起初,郭威建立后周的时候,特意赐他玉带,并下诏书呼他为弟,暂且稳住了慕容彦超。但是郭威深深地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慕容彦超迟早是会反他的。他了解这个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