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幻象:白银帝国下的真实(白银帝国:翻翻明帝国的老账)》
第27节

作者: mengben1978061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0-14 20:11:29

  永乐二年八月,都察院左都御史陈瑛上书:纸币发行过度,回收又没有好的办法,所以,纸钞贬值在所难免。因此,我建议施行中盐纳钞。全国百姓1000万户,军人200万户,这1200万户其中大户每月给盐2斤,小户每月给盐1斤,每斤1贯钱。三个月就可以回收纸币五千多万锭。但是,请注意,在回收纸币的同时,每年还在新发纸币。
  永乐皇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命令户部进行商讨。最终户部为了保证盐税利益,做了两大改变,其一全国范围改为部分地区施行,给盐分量大户小户各降一半。
  如此,根本无法很好的进行货币回笼。尽管其后,户部官员们又发明了,犯罪分子交纸钞减罪的方法。结果,仁宣时期纸币贬值速度继续加速。被后世誉为当时最有名的经济学家夏时言则屡次政策失败后,终于想出了一条昏招:提高税率。提高征税的同时,还扩大了征税的范畴,例如之前并不征税的蔬菜果园、中介库房、骡马驴船等交通工具也进行了征税。地区也有开始试行的几个地区变为全国范围内,并在河西务、临清、九江、浒墅、淮安、扬州、杭州七大收费处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6个收费处。

日期:2011-10-14 20:45:36

  这一政策,由之前针对盐商等大贾商富户转变为针对全民百姓的行为。它的结果就是:民间小商小贩迅速消失。明政府在回收纸币的同时,还在耍着各种花样从百姓身上搜刮钱财。例如市面上的纸币每贯兑换八钱银子,而官价却定在三两。两者相差几十倍。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官商巨富们从百姓手中大规模收取纸币的原因,他们以实际价值略高的价格收取之后,然后转手卖给国家。
  由此,农民和小商小贩手中并没有纸币,这些纸币大多被大的贾商富户买走。没有纸币自然就没有办法交税,没有办法交税自然就会被政府围追堵截后没收一切并罚款,甚至刑罚。最终,连北京京郊的菜农都开始罢种蔬菜瓜果。这样,必然造成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百姓生活得艰难。更为严重的就是各种战略物资的生产、运输也受到了严重挤压,例如官粮、军粮。宣宗的解决办法就是每隔两三年便停止征收或大幅度降低一些税率。然而,这些能造成什么状况?必然是物价不稳。除了上述现实缺点外,更为严重的后世影响就是:一遇到财政入不敷出就增加税收,根本不去考虑什么造成财政税收减少的原因。

日期:2011-10-14 21:09:30

  这不免让人们怀念,朱元璋时代的三十税一政策,在这点上,朱元璋确实是相对关注百姓生活的皇帝。例如早在洪武十三年他就对官员们谆谆教导道:生活如嫁娶丧祭等 “勿税”,为此,还将这一政策张榜天下、广而告之。
  在此前提下,尽管纸币回笼政策施行不好。永乐之后的帝王们仍然时不时地在发行纸币,使得市面上的纸币越来越多。到了宣德时期,实在没有办法的宣德皇帝决定暂停纸币,甚至命令户部烧毁新发的纸币。宣德皇帝进行的各项努力,终于使纸币流通问题得到了一定舒缓。例如,宣德三年四年回收了超过了4500万锭,宣帝七年甚至达到了7000万锭。
日期:2011-10-14 22:22:19

  如此情况下,终于到了弘治以后,纸币彻彻底底地丧失令人人们对它的信任。在老百姓的心中:只有白银才算是货币。其后,连朝廷官员也普遍认为纸币形同废纸,只有白银才是真正的货币。到了嘉靖年间,成捆成车的纸币被收集在市面上无人问津。到了崇祯末年,为了解决军饷和救灾资金,崇祯16年,也曾想重发纸币。但最终消息传来之后,商家关张、百姓闭户躲避税收官员,军人官员也拒绝使用纸币,为此,崇祯皇帝不得不将此计划搁置。

  显然,纸币根本不能与白银竞争法定货币。那么铜钱呢?
日期:2011-10-16 09:28:43

  第二节白银帝国形成简史
  一中国琉球贸易纵横谈

  故事案例:琉球王打官司
  崇祯九年(1636年)福州地方官接到了琉球国的外交照会。原来,琉球国中山王派遣的使臣马胜连、毛泰运、无呈瑞状告中国商人林泰、何六、冯静、冯鼎、梁迹、方春、方国泰、冯夏寿、何曾、王三、王华、郑坚、郑八使、何英、江燧、冯文唐、王仁使、蔡清、曾四使、夷一、曾振、冯应全、江一使、梁八使、张福奇、曾酉志、李一使、卢金、何二、何三、冯李鼎等31名商人坑骗琉球使臣银两的事情。

日期:2011-10-16 10:05:45

  接案例故事
  -------------
  原来,崇祯七年(1634年)琉球朝贡使团来到中国,将4998两银子交给了上述31人去购买湖州丝4594斤。然而,这31名商人竟然拿了银子不干事儿,到了交货日期则四处躲藏,造成使团无法回国交差。尽管,琉球使臣中有许多人都是洪武年间支援琉球建设的福建人的后代,但毕竟已在琉球生活了两个多世纪,人地生疏、举目无亲。真是“有天莫诉,含怨忙归”。
  为此,作为琉球官员的马胜连等人,极为愤恨他们认为“任王朝(琉球)股肱,义难袖手”便恳请府尹吴大人进行追讨并进行严厉惩罚。
  两年后,福建的一些商人又假冒牙行坑骗琉球国国王三万来两银子。两相比照名单可以发现:崇祯九年的一些奸商并没有受到处罚,例如冯夏寿、梁迹、方春、王三等人。
  最终,明地方政府按价赔偿。
日期:2011-10-16 10:43:40

  批讲:
  这就牵扯到中国和琉球的海外贸易的两种形态一种是朝贡贸易、一种是朝贡贸易中夹私出现的民间贸易。
  琉球与中国的贸易航线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泉州(福州)—琉球,以台湾为中心,与西班牙、荷兰展开贸易。中国的商品主要有丝绸、大豆等。一条是广州—六区—菲律宾、西班牙等国。主要商品有大米、海产等。中国和琉球国在郑和下西洋时期开始展开,朱元璋时期主要是兑换琉球的马匹和硫磺。例如洪武九年(1376年)马匹40匹、硫磺5000斤。洪武十六年(1383年)马匹83匹。随着,中琉的交往,在明朝的大力支持下琉球的实力越来越强。半个世纪后,琉球开始成为东南亚各国与明朝的中介。

日期:2011-10-16 11:23:08

  朝贡前,琉球会前往各国收购产品,例如佛太泥国的苏木、胡椒、香料、倭刀等,之后前往中国买入绸缎丝布、瓷器漆器等。整个十五世纪,琉球在中国与海外诸国的贸易中占据主体中介地位。然而,嘉靖走私贸易兴盛、马尼拉大帆船兴起之后,琉球的贸易地位发生动摇。
  有明一代,朝贡贸易往往占据海外贸易的比重极低。例如琉球的朝贡贸易额一般都在万两白银以下。嘉靖十三年(1534年)几乎达到了顶峰达1万两。但嘉靖四十年(1561年)则为6000两;万历七年(1579年)为3000两。反观,私人贸易则大不相同。中国与琉球的官方贸易额到了清朝中后期达到了高峰,例如1866年就达到了15万多两。清朝每年的贸易额在3万两以上。
  因为,中国商品利润惊人,直接促成了走私贸易的发达。例如丝。每百斤值银五六百两,而收购价值不到六十两。
  同样,因为海禁外国产品的利润也非常惊人。例如苏门答腊的龙涎香,在当地收购价格为每斤为九千文即九贯,按照明初值9两。但在中国的售价则为每斤48两。随着物价上涨、购买力提高,到了嘉靖34年(1555年)的售价为1200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