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真有病——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第5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4-10 20:48:13
  为了能够混口饭吃,朱元璋被迫遁入空门,在皇觉寺当了一名游方和尚。当生活将朱元璋逼向绝境的时候,少年情怀感受更多的只是世态的炎凉。经历了世间最深切的苦楚,朱元璋并没有让生活的苦海恶浪将自己吞没。
  至正四年(1344)九月十九日,这一天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的涅槃日。而前一天是朱元璋的十七岁生日,生日对于孤儿似的朱元璋来说,他能够想到的,无非是父母苦难的一生。万般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好进入皇觉寺当了和尚。皇陵碑有这样几句话:“兄弟异路,哀动遥苍。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礼馨香,空门礼佛,出入僧房。”也就是说兄弟分手,心中的悲痛感动上苍,也同时感动了邻居汪氏老母。这个善良的农村妇女备了一份礼物让自己的孩子到寺庙中送礼,恳请寺庙的主人能够收留朱元璋。在她的帮助下,朱元璋得以进入皇觉寺,拜高彬为师,人世间由此少了一个无依无靠的游民,皇觉寺里由此多了一名混饭吃的小行童。

  所谓行童,也就是供寺院役使的小和尚。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就是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煮饭、洗衣等杂活。在刚刚进入皇觉寺的时候,朱元璋还不具备佛门弟子的资格,只能算是一名供寺院役使的小行童。
  朱元璋来到皇觉寺当小行童,既不是为了信仰而来,也不是为了修行而来。与活着相比,任何信仰都是苍白空洞的。也正因为如此,那些高高在上的神始终无法征服朱元璋那颗世俗的心。有一次,朱元璋打扫佛殿累了,他走到伽蓝殿时不小心被伽蓝神像的石座给绊了一跤,顿时气得他顺手拿过扫帚憋足了劲儿打了伽蓝神一顿。又一天,他因大殿上供养的大红烛被老鼠啃坏而遭到长老数落,事后他向师兄讨了一支笔,在伽蓝神像的背上写了“发配三千里”五个大字。虽然说皇觉寺是寺庙,毕竟也是微型社会。初来乍到的朱元璋,年纪小资历浅,一边要忍受长老的斥责,一边还要忍受那些年长和尚的欺负。

  日期:2013-04-10 20:52:18
  能够栖身于皇觉寺,已经令朱元璋绝境逢生,他不敢再有其他奢望。枯燥的佛门生活,并没有让朱元璋奔腾的心平复下来,反而让他的心头郁积了更多难以排解的怨气。那些无人可见的佛门角落,留下了朱元璋纾解情绪的行迹,那些泥塑的菩萨很多时候不是他参拜仰视的神像,而是他情绪发作的破坏对象。
  就在朱元璋投身寺庙后不久,淮河流域又迎来一场天灾人祸的大饥荒。皇觉寺僧人平时靠收租维持生活,当灾荒袭来的时候,佛门也难以自保。寺庙的主持只好紧闭庙门,将庙里众僧遣散,朱元璋也成了遣散对象。本就无路可寻的僧人们只好投身于纷乱的世道去寻找活路,所谓的活路,无非就是将他们赶入民间社会去化缘乞讨,不至于饿死于佛门禁地。

  从九月到十一月,在寺庙里只做了五十天的行童,从来就没有离开过熟人社会的朱元璋,只得独自一人凄凄惶惶地走上行乞之路。日出上路与饥民为伴,暮投古刹安身。逃荒之旅,让朱元璋尝遍了人间的冷暖艰辛,体味了世态炎凉,更了解了社会上各色人等的生存方式,这是他蜗居小小的钟离村所不可能体验到的一切。
  当朱元璋背上破包袱,提上木鱼和瓦罐,重新投入民间社会。这时候的他有了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这种感觉更多是由于身份的变化所引发的。他先后漂泊到了庐州、六安、汝州、颍州等地。如果说在此之前,朱元璋还只是大元朝濠州府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里的一个普通男丁,是父系朱氏和母系陈氏家族血缘关系链中的重要一环,是皇觉寺有度牒在身的和尚。
  那么从朱元璋迈出皇觉寺门槛的那一刻,他陷入到人生的大迷茫中。此时,和他相伴的只能是孤独、寒冷、饥饿与病疾,死神不时地在他身边徘徊,就算他有着超然于同龄人的个性,可他也无法为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他甚至卑微地觉得自己和地上那一只只爬行的蝼蚁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生或者死,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事。在朱元璋那双深藏于高眉棱骨下透着愤怒的眼神,那足以让人看一眼就无法忘掉的倔强的鞋拔子似的大下巴,无不透露着不屈服的气质。

  日期:2013-04-10 20:53:33
  从朱元璋来到这个世界,那一场接一场的人间灾难,将他身上所有可以证明自我存在的价值符号都一一擦去。父母双亡,兄弟离散,几乎所有的血缘关系链都被艰难的世道无情地割断。官府衙门不会管他的死活,地方甲长也当他早已不存在,现如今连一座香火不济的寺庙也不肯收容于他。在恶风浊浪、险峰断壑的人生旅途上,他就像是一个捕风的汉子;在烽烟四起、风雨飘摇的元末大起义的前夜里,他并没有做好精神上的任何准备,生活的历练是命运强加给他的。

  云游,多么浪漫的词汇,可是对于朱元璋来说,这是他所要面临的第二道生死关。与先前父母的突然病故,家庭的分崩离析以及自己的衣食无着相比,此时的朱元璋显得更多无助与茫然。在当时,有二哥陪伴在自己身旁,还有乡邻刘继祖、汪氏老母、赵氏干娘相助。而此时,朱元璋要孤身一人上路,那些不确定的因素会在茫茫前路等待着他,甚至夺走他的性命。
  在那篇仅有千字的《皇陵碑》文中,朱元璋详细记录了这次云游淮西的生死之行:居未两月,寺主封仓,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依亲自辱,仰天茫茫。既非可倚,侣影相将。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泱佯。西风鹤呖,俄浙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强。

  很多年后,已经成为九五之尊的朱元璋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十六、七岁的少年,没学历又没手艺,吃饭成了他的最大问题。如果投靠亲戚的话,穷人结下的都是穷亲戚,自足尚且不能。就算有一两个富亲戚,穷家破业之人只会自取其辱,遭人家白眼。早晨赶路,突然看到有人家的烟囱冒烟了,我就赶紧上门乞讨,去晚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到了夜间,要找一个可以遮风避雨的地方休息。远远看见前面有座古庙,就赶快走几步,拖着疲惫的身躯踉踉跄跄投入庙中。我常常倚着高高的山崖,望着天空中皓皓明月,听着猿猴凄凉的叫声,想起死去的父母,自己就像是失了魂魄,到处游荡。刺骨的寒风,传来凄厉的鹤鸣,突然霜雪降临人间,整个人就像一株被风吹得飘忽不定的野草,而内心深处就像是一锅烧开的热水。三年的生活就像是浮云飘荡,十七岁的少年长成二十岁的壮年。

  日期:2013-04-10 20:55:00
  漂泊的江湖生活让朱元璋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人生阅历,磨砺了逆境中求生存的本领。可是朱元璋在这个时候毕竟还是一个普通的底层小人物,他来到寺庙是为了能够活下去,而他出去云游也是为了生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