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
第20节

作者: 王者觉仁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08-8-7 19:46:10
             第三章 帝国的崩溃
   
  二天下无贼
  大业十一年十月三日,杨广回到了东都。
  一回来杨广就做了三件事情——“兑现”他在雁门所做的承诺。
  第一件事是赏赐将士。
  可天子的赏赐不但没有引来将士们的感激和欢呼,反而招致一片怒骂。
  因为天子的出手异常吝啬,完全背弃了当初的诺言。豁出性命守卫雁门的将士有一万七千人,最后获得功勋的只有一千五百人,此外,官阶的封赏也比原来说好的低了很多,物质上的赏赐则连影子都没有。樊子盖坚持劝谏,认为天子不能不讲诚信。杨广盯着他看了许久,说:“你是想收买人心吗?”樊子盖吓得面无人色,一句话也不敢再说。
  第二件事是关于高丽。
  天子同样出尔反尔,公开在朝会上兴致勃勃地提出了四征高丽的计划,令朝野上下瞠目结舌。
  第三件事是秋后算帐。
  天子要跟大臣们算帐——身为大隋臣子,竟敢在危急关头强迫天子与他们进行交易,这笔帐岂能不算?!
  为了杀一儆百,杨广只单独拎出了一个人。
  国舅爷萧瑀。
  杨广对文武百官说:“突厥狂妄悖逆,能有什么作为?当初突厥围困雁门,只因未能及时解围,萧瑀就吓得不成样子,有失人臣体统,朕绝不宽恕!”
  当天萧瑀就被贬为河池(今陕西凤县)太守,逐出了朝廷。
  就是这个萧瑀,日后成了大唐开国的民部尚书、高祖李渊的心腹重臣,封宋国公;至太宗时代更是位居宰辅,官任尚书左仆射。李世民给他的评价是:“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并曾赐一句古诗给他,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萧瑀与长孙无忌等人的画像被并列悬挂在凌烟阁,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正月初一,杨广在东都举行新年朝贺,天下有二十余郡的元旦贺使缺席。
  原因无非是两个:要么郡城已落入变民之手,要么是特使在中途被变民所杀。
  这是隋王朝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
  杨广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派遣十二路招讨使分赴各地,负责征调军队镇压叛乱。
  到了五月,杨广在朝会上向大臣们询问叛乱的情形。宇文述说:“渐渐少了。”杨广问:“比以前少多少?”宇文述说:“还不到十分之一。”杨广看了看他,又把目光转向其他人。
  纳言苏威垂下目光,悄悄把身子挪到了柱后。
  杨广瞥了一眼,闷声喊道:“苏威,你来回答。”
  苏威硬着头皮走了上来,说:“此事非臣主管,臣确实不知,只知道……忧患在逐渐迫近。”
  杨广皱了皱眉头:“这是什么意思?”
  苏威看了一眼宇文述,又看了看皇帝和其他人。他知道,自己再不说实话,就没人跟皇帝说实话了。
  但是说实话需要付出代价。
  老臣苏威今天就决意承担这个代价。
  “从前叛贼据有长白山(距洛阳570公里),而今却近在汜水(距洛阳65公里),皇上,您觉得这意味着什么?”苏威看了看皇帝,又说:“况且往日的租赋丁役,而今都无处征收,这难道不意味着百姓都变成盗匪了吗?据臣所知,最近各地奏报的叛乱情形多不属实,致使朝廷失去正确判断,所以不能及时剪除。再者,皇上当初在雁门曾经许诺不征辽东,而今却再度征发兵粮,如此,叛乱又怎能止息?!”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苏威的最后这句话严重惹恼了杨广,以至于他前面说的那些全部被杨广当成了耳旁风。
  进谏是一门精妙的艺术,并不仅仅是“忠心”二字所能概括。
  可惜老臣苏威不善此道。
  杨广一言不发,立刻站起身拂袖而去。
  当天的朝会就此不欢而散。
  五月初五端阳节,文武百官纷纷送上各种奇珍异宝向皇帝献媚,惟独苏威送了一本《尚书》。他在朝中的政敌立刻抓住把柄向皇帝告状,说:“《尚书》中有‘五子之歌’,说的都是夏朝君主太康如何荒唐暴虐、宴游无度,导致社稷倾圮、家国丧亡之事,苏威这是借此在影射皇上,其意大为不逊啊!”
  杨广心中的怒火开始沸腾。
  既然你苏威喜欢哪壶不开提哪壶,那朕就帮你提一提!杨广随即召见苏威,让他就四征高丽一事提出计划。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