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看中国》
第4节

作者: 伦敦街头的流浪猫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土地与税收。被剥夺了谋生之路的中产阶级不得不为自己的资本寻找新的可投资渠道,在当时的生产水平中,土地迅速走进这些精明的商人的视线中,原有的民间富豪开始竞相兼并土地(我们今天的炒房热难道不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吗?),原本的小农经济遭到严重创伤,许多小农开始破产或濒临破产,秦时的经济乱象再次重现。但统治者并不因此知足,或许是从中产阶级那里得来的财富远远满足不了战争的需要,政府又将视线转移到税收上,汉武帝竟史无前例地要求百姓上交财产税(或许挂钩于我们今天的个人所得税?),在土地兼并与税收的双重打压下,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流民,流民问题成了当时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的人口超过了四十多万,情绪躁动不安,等待着任何可能出现的星星之火来把他们燎原!我们不知道当时的社会总人口是多少,但如此规模的流民人数确实非常罕见,当人们的生存都受到严重挑战时,付出生命的代价尝试冒险就成了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当流民问题完全超出了政府的掌控事,西汉的末日也就到来!

  日期:2011-09-11 19:22:42
  东汉的经济分析与哲学研究
  东汉在我们的印象中多半是以混乱的形态出现的,而且,它悲剧的结局与华丽的开场显得太不协调,不知是否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很少提及这个朝代。但当我弄明白这个朝代的文化密码之后,发现这才是最为典型的具有中国性格的一个朝代,从它几乎可以看出整个历史发展的命脉。
  与我们前面提到的两个王朝所不同的是,东汉的灭亡完全是一个另类。秦朝和西汉都是因为统治者为了巩固和加强皇权,不惜牺牲老百姓的利益最终导致各个阶层对最高统治者的不满,因而导致了王朝的覆灭,但东汉不同,尽管前期历代统治者也在反复强化皇权,但最终所有的权力却到了朝廷各个利益集团手中,因而引起了割据和叛乱,我们不得不仔细审视这一时期的文明究竟有何不同。我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总结出几条关键性的规律来,但却总是遭遇失败,东汉的灭亡显然完全不是一个经济学命题,当我在困惑中用眼睛的余光扫到了休谟的几本著作时,忽然得到了某种启发,在哲学上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容易的话题,或许东汉面临的,从来都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形而上学的问题。

  日期:2011-09-11 22:27:52
  中国人的宗教情结
  也许我这个标题会让人觉得困惑,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不是最不相信宗教吗?但其实不然,中国人只是不举行宗教活动而已,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其没有宗教。
  在读这一段历史时,让我感到困惑的不是东汉的灭亡,而是衰落以后它居然经历了如此长的时间才最终灭亡,它不是应该结束的更早一些吗?汉灵帝时期,政府的大权实际上全部被宦官和军阀所控制,随便一个稍微掌握一点权力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将皇帝置于死地。但皇帝非但没有被杀死,反而还延续了一代又一代,从汉灵帝于公元168年即位到东汉灭亡的公元220年,中间有着长足半个多世纪的时期,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居然都没人称帝,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难道是因为称帝之后害怕自己的综合国力无法抗衡其他贵族的进攻吗?这显然不合逻辑,因为即便各贵族分裂割据,不同土地的领主之间也会不断进行兼并和讨伐,但当我偶然看到一个小故事时,却仿佛找到了一种文化密码,就像忽然被打开了一扇门,我发现了通往谜底的道路。

  故事这样说,东汉末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超自然的怪现象,某孕妇生了一个两头四臂的婴孩,某棵树忽然长成了一条蛇,等等类似荒诞的记录不计其数,人们认为这是一种“天命”,是东汉王朝“气数已尽”的表现。尽管我们对“天命”究竟是什么没有一本自己的圣经进行阐明,但天命实际上是一种宗教精神,“天”即我们信仰的上帝,“命”即我们的教义,其实东西方文化的发展并没有多少差异,当欧洲的君主在宣扬君权神授的时候,我们的皇帝亦在神化皇权,且每位皇帝都要祭天地,这两种思想从本质上讲并没有任何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欧洲有十字军东征,以宗教的名义进行武力扩张,其实中国也同样上演着这样的历史剧。东汉末年,各种势力集团在称霸之前几乎都要为自己加上一种宗教色彩,据说有位医生,把人间的疾苦说成是上帝对东汉暴乱的惩罚,而自己则是天命派到人间的救世主,他以此发展并组织了一种庞大力量,割据一方。而且,这种现象在历朝历代亦是层出不穷,从窦娥冤的六月飘雪,到我们愤慨之后就来一句“人在做,天在看”,尽管理智上明明清楚这些事情是不可能真是存在的,但却就是愿意从情感上相信它。想到这里时,我忽然觉得眼前豁然开朗了,就像称霸需要天命一样,称帝同样需要天命,但在各种割据势力中,却没有人的影响力足以和东汉帝王相抗衡,且割据势力太多太分散,而力量又不相上下,如果说有人可以取代皇帝,那么取代他的人可以有很多个,又有谁是真正的真命天子呢?这实在是困扰各路英雄的一个大难题,所以他们干脆先不要称帝,而是进行兼并战争,等到所有的割据力量发展到一支独大的时候,或许最后的赢家才有足够的底气宣称自己才是真命天子,于是,就在有名无实的皇帝的凝聚力下,各贵族之间展开了连年的征战,东汉亦在混乱中曲线前行。

  日期:2011-09-11 22:29:02
  具备实现君主立宪的条件,却未能走上君主立宪的道路
  我曾一直很困惑,秦王朝和西汉王朝为何如此热衷于战争呢?帝国存在的每一年几乎都是在军事扩张中度过的,统治者甚至不考虑战争的风险与收益,为了维持庞大的战争开支,牺牲了帝国百姓的大部分财富,甚至也导致了自身的灭亡,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些统治者们对战争如此着迷?我苦苦思索,但毫无答案,但当看到东汉的历史时,我终于发现了问题的答案。

  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秦统一之前的夏商与周王朝,几乎总是被历史学家和普通百姓所“忽略”的,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大秦帝国,大汉帝国,大唐帝国,大元帝国,以及明清帝国,而想要找出这些王朝的共性,实在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大一统是这些朝代最为明显的特征。我们不难看出,实现大一统,始终是中国千年历史最为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所以,我们今天口口声声喊着“收复台湾”,心里天天记念着,朝鲜和西伯利亚本应属于我们的版图,越南也应该是我们的一个省份……所以尽管曹氏家族治理的魏国比其他国家更为发达,但因为他没有实现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宏伟目标,所以他总是被历史学家所不齿,甚至被骂为乱臣贼子,为了更为接近统一的美好“理想”,人们甚至选择了一个最为接近这一目标的刘备作为这一朝代的代言人,而原因只是他是大一统王朝的后人。这种大一统的思想就像一种奇怪的为诸如某种魔力的思想一样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这真是一种奇怪的文化现象,正是这种文化的作用,它可以使一个帝国不惜以可能灭亡的代价尝试冒险,讨伐诸国,也正是因为这种文化精神,在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后的几个世纪后,权力终于被分散到不同贵族手中的时候,中国却未能以此为契机,实现君主立宪制,各个贵族在自己的领土上实现自治,而是不约而同的忙于帝国统一战争。

  我不禁感到困惑起来:致使一个国家兴盛或灭亡的,致使一种历史前进或倒退的,究竟是文化的影响,还是政治经济的影响呢?
  日期:2011-09-12 22:53:32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