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百将》
第25节

作者: 嬴无忌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天,已经完全的黑了,秦军壁垒零零星星的火把越来越多了。是时候了,赵括长身而起,亲随护卫也随之全站了起来,只片刻所有赵军将士都站了起来,赵括拔剑直指苍穹,道:“各位将士,为了赵国,为了你们自己,请跟我最后拼死一战,向前!向前!向前!”苍天不应,将士们也不应和,但空气顿时萧杀而悲壮,所有将士一个个怒目圆睁,片刻前还乏力的四肢又充满了力量!赵军屛声息气,盾牌手在前,弓箭手随后,大军迅速向秦军移动,四百步、三百步、两百步,赵括一挥手,箭如飞蝗直入秦军,可秦军毕竟训练有素,也不见慌乱,哀嚎惨叫声响起不到片刻,立即就组织起了有效地反攻,一时反击的箭虽然零星了点,但仍有不少赵军中箭,赵括知道不能再拖了,果断的一声大喝:“杀——啊!”并率先冲向秦军,赵军将士一齐怒吼着:“杀——啊!”全奋不顾身的扑向秦军。秦军箭未过三轮,赵军已经排山倒海地铺了过来,但秦军亦不惧,青铜戈矛组成的步兵方阵立即像一座座城墙一般压了过去,双方迅速交织在一起,血肉横飞……白起早被惊动,赵军如此顽命的攻击一定是要作垂死挣扎了。可白起并没有命令全军全速压上去,反而适当的拉开距离,当赵军正感到正面压力逐渐减小的时候,死神来了,秦军以平射的方式万箭齐发,战场中前场的将士无论秦军赵军无一能够幸免,转眼间就有无数将士被射成了刺猬,虽然有亲兵不断为赵括抵挡,可只在一瞬间数十支利箭就射穿了赵括的身体,赵括还想大呼:“向前!向前!向前……”可意识渐渐开始模糊了,仿佛有无数的秦军虎狼在大地上横冲直撞,或为小股聚歼、或为单兵追杀,再没有什么弩箭飞射,再也没有什么奋力抗击,有的只是一群睁大了恐惧的双眼哭喊着到处溃逃的丧胆败兵;有的只是无数手持戈矛呐喊着追杀于后的秦军虎狼;有的只是一批又一批赵军将士被追杀上来的秦军士兵刺杀倒地然后割下头颅系于腰间随后继续追杀的可怕场景……人间地狱,鲜血染红了大地,无首之尸布满了山谷,哭喊声、哀嚎声、惨叫声、呐喊声震耳欲聋,秦军蜂拥而上有多少尸体已经被践踏成肉泥呢?这其中也将包括他赵括吧?赵括渐渐什么也听不见了,赵军的命运早已不在他的掌控之中……

  长平之战示意图
日期:2011-09-14 15:45:11

  三、战役略评
  战争确实是政治的延续。秦赵一战,对于势力都在上升的两大政治集团来说,其实势在必然。而且古今无一例外。争国以利,争战以地,无故得利,勿喜,必忧。具体到长平之战,其起因便在于赵国不当得利。可悲的是,赵国喜而无备。秦胜赵败的结局岂非必然?
  战争从根本上来说从来便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商鞅在秦国的变法,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全面改革,是对秦国整个的战略资源进行系统的、优化的整合。虽然商鞅后来被守旧派所车裂,但其所变之法一直延续了下来,致使秦国蒸蒸日上、兵强马壮,对列国虎视眈眈。赵武灵王虽然也强力实行了“胡服骑射”,但这仅仅只是针对军事进行的改革。赵国的军事力量确实大步提升,但综合国力提高并不多。有很多人认为,长平之战赵国利于长久坚守,而秦国利于速战速决,甚至有观点认为廉颇与王龁相持了三年,秦国已经无力为续了,才使了反间计。这其实只不过是以讹传讹想当然之流的观点而已。持久消耗战从根本上来说对谁都不会有利,而在长平之战中对赵国尤为不利。事实上是赵国首先顶不住了,并遣使向秦国求和,也是赵国首先缺粮了,并向齐国借粮求援。赵国哪里可能支撑三年?《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记载:“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由此可见,长平之战仅进行一年多。反观秦国,长平之战前一年,“四十六年,秦攻韩缑氏、蔺,拔之。”长平之战后,白起原意趁势平邯郸,但为范雎所阻,即便如此,“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秦分军为二:王龁攻皮牢,拔之;司马梗定太原……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郸,少利,秦益发兵佐陵。”事实上秦昭王继位之后,秦国几乎无年不战,秦国何惧持久?如果长平之战秦国真的有粮草辎重之虞,为什么不顺势同意赵国求和之请?打了这么多年的战,也没见秦国要借粮,实在是因为秦国耗得起啊!长远来看,即便以廉颇继续为将,赵国仍不免要败,甚至败得更惨。蔺相如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其实廉颇又何尝懂得灵活应变?名将对决,以弱胜强,历史上并不鲜见,但那是吴起、白起、韩信、李靖、彭大将军等一流名将才能不断创造的奇迹!而且,即便退一万步来讲,廉颇就算能胜,赵国也必是惨胜,秦国依然无大碍,就如当今美国,朝鲜不胜、越南不胜,但依然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无它,实力决定了一切。

  长平之战,从双方战略上的得失和具体作战艺术运用上的高低来看。秦军之所以取胜,在于:首先是分化瓦解了关东六国的战略同盟;其次是巧妙使用离间计,诱使赵王犯下置将不当的严重错误;其三是择人得当,并能将保密工作做得十分严密;其四是白起用兵如神,善谋全局,洞悉战机,诱敌出战,并成功将其引入预设之包围圈,然后用正合奇胜的战法包围分割赵军,痛加聚歼;其五是在战斗的关键时刻,秦国上下一体动员,及时增援,协调配合,断敌之援。为白起实施正确的作战指挥提供了必要的保证。反观赵军之所以惨败,在于:第一,赵孝成王举措失当,又不能听取正确的意见,特别是未能听取虞卿的几次极为高明的建议;第二,不顾敌强我弱的态势,欣然得地,而不积极备战;第三,廉颇战术乏计,只知一味死守,不能灵活用兵;第四、易将不当,让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替代坚持防御的廉颇统帅赵军,只能加速赵军败亡的速度,可惜不知乐毅、田单其时是否尚在,亦不知李牧是否已经崛起,蔺相如虽病却也实在应该勉力为国,若蔺相如和虞卿中得一人为廉颇之助,结果或许会有所不同;第五,外交失策,赵国不仅不善于利用各国仇秦的心理,从而积极争取与国,引为己助,反而昏招迭出,将自己彻底陷入孤绝无援的境地;第六,赵括不知“奇正”变化、灵活用兵的要旨,既无正确的作战方针,又不知敌之虚实,便凭一己血勇,贸然出击,致使被围,而随后又不能随机制宜摆脱困境,始终处于被动之中。终于导致长平之战,赵国全军覆灭的悲惨下场。

  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个杰作,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极为罕见!在这场战争中,白起凭借自己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指挥秦军给与赵军毁灭性地打击,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决定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走向的于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一场战争。长平之战,标志着以列国林立、兼并战争频仍为时代特征的战国一代行将终结,一个史无前例的中央集权大帝国就要临降了。

日期:2011-09-14 15:47:31

  四、简明评析
  1、统率力——白起是凭战功,一步一步由最底层到左庶长,再到左更,再迁国尉,然后升为大良造,随后被封为武安君,最后更达到辉煌顶点被誉为一代战神!在其戎马一生中,曾联合穰侯魏冉、司马错作战,而大秦名将如王龁、王陵、胡阳等等皆为其麾下。白起不仅深为将士所爱戴,因死非其罪,秦人都很怜惜他,乡邑地方都祭祀他。战国末期所有名将,论统率力无人能出其右。此项评分为20分;

  2、战略素养——歼灭战思想尚不足以反映白起战略素养的高度。历代兵家都十分崇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思想,强调未战而先胜,白起真可谓料敌如神啊!请看《战国策》卷三十三之《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缮兵》:
  秦昭王已使百姓得到休息。修缮了武器,又准备攻打赵国。武安君说:“不行。”秦昭王说:“前一年,国家的府库空虚,人民遭受饥饿,您不估量百姓的能力,要求增加军粮去消灭赵国。现在寡人使百姓得到休息,士卒得到安养,蓄积了粮食,全军的给养又超过从前一倍,您却说:‘不行。’为什么这么说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