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人的华尔街故事》
第13节作者:
乱世华尔街 这些看似天衣无缝的模型却有一个致命漏洞:人不是各自随机运动的分子,而是相互影响的社会动物。当危机来临时,所有人会同时挤向出口,所有“金融分子”会朝同一个方向运动,金融产品间的相互关联性会变成 1(完全关联),“洪水”、“地震”、“飓风”完全可能一起发生!
当俄国债券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铺天盖地袭来的时候,LTCM 已经没办法撤退了,它的仓位太大。 那些曾经将市场推向模型所指方向的山寨版 LTCM 们,现在起到了完全相反的作用:它们的狼狈撤退把市场推往 LTCM 期望的反向。金融市场上的秃鹫们也似乎嗅到了垂死巨人的血腥,纷纷开仓和 LTCM 方向相反的交易,以期在该基金被逼平仓时大捞一笔。越来越大的损失很快将LTCM的净值拖到十亿美元以下,杠杆率推高到100倍以上!提供回购贷款和其他短期融资的投资者们面对突然增大的信用风险,纷纷企图撤资。赖以生存的资金链就要断了,LTCM 只能坐以待毙。
但是华尔街不能承受 LTCM 崩盘,这个对冲基金太大,如果其上千亿美元的资产被抛售,上万亿美元的衍生品违约,那倒下的就不只LTCM了。关键时刻,在美联储协调下,华尔街众投行共同出资36亿美元,联手买下LTCM 90%的权益。见到“硬手”接盘,金融秃鹫们飞走了,LTCM 的资金链也得以保全。美联储的紧急降息措施帮助市场逐步回归正常,各类金融产品间的价差最终还是向模型指示的“正常区域”回归了,只不过用模型进行套利交易的天才们,没能坚持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
LTCM危机实际上是一次预演。花了这么多篇幅讲这个故事,是为说明一个道理: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日期:2011-05-22 23:05:00
%6.永不凋谢的花朵 (2)
古语云:国之将亡,必有妖孽。2006年秋天,一直波澜不惊的市场开始有动静了。
九月的一天清晨,我来到公司,照例打开彭博终端 (Bloomberg Terminal),一条特大新闻滑过眼帘:Amaranth 对冲基金在天然气交易上损失60亿美元。
Amaranth 这个词出自希腊语,意为“永不凋谢的花朵”。 “花朵”基金的创立者起这样的名字,足见其翼望“赌运长久”之心。开张没几年的花朵基金,曾经是一朵怒放的鲜花,净值高达90亿美元,远超当年的 LTCM。该基金一度的亮丽业绩离不开天然气交易员亨特 (Brian Hunter),这位业界翻云覆雨的人物赚钱的绝招当然就是:“用对冲控制风险,然后杠杆放大!”
从交易的角度讲,天然气是十分古怪的东西,它不易运输,难以储存,因此建立在现货、期货和不同市场间套利交易基础上的传统定价模型统统用不上。天然气的需求也很难预测,很多美国家庭用它取暖空调,所以天然气需求和天气关系紧密;此外,开关容易但成本较高的天然气发电厂也会随着用电量变化开启关闭,这又给天然气需求增加了变数。总之天然气市场复杂多变,又用不上经典模型,因此交易员所能倚仗的往往只有直觉和经验。
我的老板文森就曾是一名成功的天然气交易员,据其自称十余年间从来没有过年度亏损。 文森的交易原则是:赚钱第二,保命第一,永远跟风。跑得快、会跟风的文森能赚钱,但当不了英雄,想当英雄得像花朵基金的亨特那样,决不后退一步,有电影里的赌王般把所有筹码一起押上的气魄。
2005年,亨特中了头彩:八月下旬的卡特利纳飓风 (Hurricane Katrina) 对美国南部集中于墨西哥湾附近的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加工设施造成了很大破坏,天然气价格猛涨,花朵基金赚了个盆满钵满。2006年,亨特为了再续辉煌,开始大举做多2007年和2008年3月份的天然气,做空这两年4月份的。我百思不得其解,他怎么能提前半年预计天然气需求在临近两个月间的变化。 估计亨特尽想着杠杆交易可能带来的高利润,随便用点什么历史数据“算了一卦”,就把宝押上了。这已经走火入魔,很有点“辟邪剑法”的味道了。
三、四月天然气的价差并未像亨特预计的那样扩大,反而越来越小。赌王亨特以一夫当关的气概,押上了更多筹码,企图依靠花朵基金90亿美元的庞大资金硬把市场扳过来。这一招通常很管用,在横刀立马的亨大将军面前,反向押注的“玩家”应该会知难而退,各路“山寨”英雄们也会加入亨特阵营,搭一趟顺风车。可是这一次市场竟然没有反转,价差还是逐渐缩小。花朵基金巨额损失的小道消息不胫而走,山寨们见势不妙赶快撤了,金融秃鹫们闻着血腥而至,纷纷开仓“墙倒众人推”的反向交易。 一如当年的 LTCM,盘子大到无法平仓的花朵基金面前只有两条路:坐以待毙,或者寻找买家。
买家有,价格当然很糟。 出价的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城堡基金本来就是金融秃鹫!走投无路的花朵基金没有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低价将天然气头寸转手。见到“硬手”接盘,秃鹫们飞走了,山寨们回来了,摩根大通和城堡基金踏着枯萎的花瓣,大发横财。
*
关于这个史上最大的对冲基金崩盘事件幕后的深层原因,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据笔者看来,首先花朵基金的名字就没起好。 过去在我国北方民间,小孩子通常都取“小石头”之类极为普通的名字,据说这样比较好养活。 像“永不凋谢的花朵”这样妖艳凄美的名字,引起金融阎王爷注意,一笔就勾了去。 所以计划开办对冲基金的有志青年们应该注意,还是取名“铁蛋基金”、“狗剩基金”之类比较稳妥。
八卦的原因以外,花朵基金崩盘很可能与市场上流动性减少有直接关系。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的两年间,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作为短期利率标杆的联邦基金利率(Fed Funds Rate)从1.00% 升至 5.25%。 当流动性的潮水渐渐退去,深入海中的礁石就会露出来,譬如孤军突进的亨特大侠。 通常情况下,各种与 LTCM 相似的套利交易者会将价格控制在距“正常值”不远处,花朵基金的天然气价差交易也是在赌“正常”。 但是套利交易需要资金,需要能借钱用杠杆,当流动性减少时就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 套利交易者一收缩,丨警丨察少了,价格就会变得“不正常”起来。 此时追随花朵基金的山寨们一撤,亨大侠忽然发现自己背着一个甩不掉的大包袱独自裸奔,然后金融秃鹫闻腥而至,花朵基金也就只能凋谢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要等到美联储开始加息两年多之后,市场上的流动性才开始减少呢?这涉及银行体系的运作方式。 决定流动性总量的两个因素:基础货币发行量和货币杠杆,分别由中央银行和银行业控制。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