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12-23 16:27:17
资源紧张下的资本流动
资源紧张,价格上涨,最大的受益者是资源出产国,包括中东,俄罗斯,澳大利亚,智利,南非,巴西,加拿大。这些人可以说是祖坟冒青烟,坐地收钱。最典型的是中东,这些钱要么买军火,要么交给了伦敦的金融家打理。
而其他人呢,总产量是固定的(因为资源有限),而资源价格上涨,所以生产者分到的劳动果实在减少,这是全球性的现象,中国人感受明显,因为中国比较穷,收入低,换个说法叫作能耗大。现在只是个开始,未来这个趋势还将持续,劳动者的有效收入将持续减少,资源拥有者收入将越来越高。这将引发一场全球性的马克思式经济危机。
马克思式经济危机,是讲资本家拥有工厂,剥削工人,结果有效购买力不足,经济危机。
现在的经济形势,是放大化了。资源出口国由于收入高,会大量增加奢侈品消费;而商品生产国有效收入减少后,减少的是中低端商品的购买,这必将造成全球的产能严重失衡,最终导致中低端商品生产企业大面积破产,大量工人下岗,全球经济衰退。全球经济衰退会暂时减少对资源的需求,资源价格下跌,经济危机缓解。之后经济复苏,资源价格再度上涨,再度危机。我们将面临和100年前相似的频繁经济危机的局面。2008年的危机是个开始,后面不是二次探底,而是二次见顶、三次见顶。。。。经过几十年的痛苦折磨,落后的产能逐渐被淘汰,世界逐渐过渡到新的经济模式。
所以,未来虽然通胀是大趋势,但是像08年这种崩盘式回调会不时发生。这对于投机者来说,是天堂。
日期:2010-12-23 17:02:54
储蓄和债券
储蓄和债券,买家是靠吃利息赚钱。卖家要支付利息,通过经营赚钱来还。
这里有一个搞脑子的话题:不管利息率如何,该存在银行里的钱还会存在银行里。即存款数量不会因为利率而变化。所谓“通过提高利率把资金吸引会银行”,是彻底的谬论。提高利率抑制通胀的效果,是通过货币周转率的降低。普通老百姓,不管利率高低,也不敢冒险去做投资,而做投机的人,无论利率是多高,也不可能把钱存到银行等着收利息。所以利率能影响到的群体,是极少的。通过大幅提高利率来吸引那么一点点资金减少周转率,就好比降价10%去争取多1%的销售量,明摆着是亏本买卖。
所以,提高利率的效果不在存款这一边,而是在贷款那边。
一个行业的毛利率是基本固定的,因为有大量的竞争。一旦贷款利率高于毛利率,公司贷款就是亏钱买卖,因而必须抓紧还款。所以贷款利率的每一次上升,都会造成贷款量的下降,进而减少货币乘数,从而降低了货币供应总量。
但是这事在中国不管用。因为贷款的主体是政府和国有企业,管你利率是多少,贷了再说。
而且,利率上升还有一个外部作用,即吸引外资进入。由于任何一个国家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都不大,所以利率的外部作用远大于内部作用,这样就出现了奇特现象,越是利率低的国家越通缩,越是利率高的国家越通胀。
所以,利率这个宏观调控手段,现在已经彻底过时了。
原本储蓄和债券是保守投资者的唯二选择。但是基金的出现,模糊了这个边界。因为老百姓对于基金风险性的不了解,很多保守投资者将储蓄资金转移到了基金,基金成了连接股市和储蓄,诱发羊群效应的一个桥梁,因而诱发了2005-08的大牛市,以及后面的崩盘。
现在,老百姓对于基金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保守资金很多又退回了储蓄、债券市场。所以股市的资金供给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期。相对稳定期,是庄家的天堂。本来相对稳定期,振幅应该较小,但是由于庄家的进入等于为股市注资,所以会有明显上涨,然后庄家出货等于撤资,所以会有明显下跌。但是,坐庄就像赌徒,赚了会连本带利接着干,赔了死扛,所以说到底还是庄家为股市注资做贡献了。所以总体上看,庄家接了底、筑了底。后面的上涨,主要还是要靠公司业绩说话。
日期:2010-12-23 20:36:02
价格不是目标,是手段。
通过资源价格的波动,逐渐淘汰落后的产能。
如果落后产能不淘汰,资源就永远供不应求,经济就没法发展。
比如汽车,现在所有的汽车都烧油,每天几万量下线。如果油价不涨,早晚汽车要把油烧光。油价涨了,很多人开不起车了,于是大排量汽车需求下降,生产大排量汽车的公司破产(通用)。通用破产,引发经济危机,油价暂时下降,喘口气。隔段时间油价又涨了,涨的更高,小排量的汽车需求也下降,结果整个汽车产业大面积亏损,又一轮危机。而与此同时,太阳能汽车、电动汽车却卖的越来越好,最后所有燃油汽车生产线全部关闭,汽车都用太阳能或电,再也不需要汽油了,汽油需求量大减,油价大跌,资源瓶颈解决。
日期:2010-12-23 23:21:47
货币的跨品种流动
我们已经习惯于说“楼市里有多少钱”,“股市里有多少钱”。其实都是错觉。
其实货币就那么多。货币供应量=银行存款+流通现金。
所谓“楼市里有xx钱”,其实是某一个时间点上,有多少货币准备或正在进行房地产交易。这里说的“准备”,不是思想上的‘准备”,而是行动上的“准备”。比如,某家人想买房,需要攒首付,于是钱就放在银行里。这是“思想上的准备,因为他们随时可能不买房了,也肯想先到股市里捞一把然后再买房。但如果某人想买房,提了十万元现金去看房,这就是行动上的准备了。
如果我们截取一个时间点,让时间停滞下来,看看货币都在做什么,大致会发现有几种情况:
1 定期存款。未来有用途,比如买房、孩子上学,但是眼下无用途。收利息。这是最大的构成部分,在中国占2/3.
2 经营用现金流。这个是第二大的部分。包括购买原材料、支付房租、工资、广告费、销售费用等各种费用。在银行里表现为短期存款。当然这部分资金也是大宗商品市场的主要购买力。政府资金也算在这一类。
3 家庭日常消费现金流。这是粮食、石油等的主要购买力。
4 投资资金。包括公司的和家庭的。投资对象可以是任何可投资的东西。最主要特点是,这些资金是富余资金,是追求增值的。
5 家庭特殊消费。包括买房、装修、看病、上学等大笔消费。这类不常发生,因而在固定时间点上占资金比例不大。
动态地来看,在GDP相对稳定的前提下,2、3、5项也相对稳定。国家政策对第5项影响比较大。第3、4、5项是竞争关系。比如第5项的的增加,对应的是3、4项的减少,同时带来各个产业规模的对应变化。
1、4项是竞争关系。比如前面讲到的,基金打通了这两项,造就了股市05-08年的大牛市。还有,通胀预期会使资金从1向4流动。高利率会使资金从4向1流动,但主要的动力是公司而非个人。
在经济向好时,各行业利润率都上升,因而第4项资金占比会扩大。(什么叫经济向好?就是货币供应量在增加,而增加的供应量进入了第2-5项),当经济下滑时则相反。
这样一个蓝图画好后,就比较容易分析资金的流动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