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史上巨贪的那点事:和珅贪婪笔记》
第14节

作者: 李二说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8-23 09:42:45

  迎合君旨,玩弄权术
  按照惯例,顺天乡试《四书》考题,由皇帝钦命,由内阁先期呈进《四书》一部,命题完毕,书归内阁。一次皇帝命题后,内监捧着《四书》送还到内阁,正巧遇到和珅在值房。和珅便向内监问起皇帝命题的情景,内监不敢不言,便说,乾隆手批《论语》第一本,将尽批完时,欣然微笑,振笔直书。和珅沉思半饷,遂猜中为“乞醯”一章,因为“乞醯”二字中嵌着“乙酉”二字在内。而是科乡试恰在乾隆乙酉年举行。于是,和珅以所猜试题通报他的门生,门生果然个个考中。

  以和珅的聪敏,猜中皇帝的考试命题,不足为奇。只是乾隆乙酉年,当在乾隆三十年,此时的和珅尚未被皇帝见用,还是个微不足道的小生员。因而,时间的差误,影响到事实本身的可信度。
  然而,和珅具备揣摩皇帝意图的这一奇才,却是不容置疑的。
  和珅擅长揣摩帝意,迎合君旨,玩弄权术,在乾隆四十六年增补兵额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清楚。康熙时,各省提督、总兵等将官就有坐吃空饷的事情,但不为常制。雍正八年以文官有养廉银,遂正式规定了武官养廉吃空饷的(称为名粮)数额,提督亲丁名粮八十分,总兵六十分,副将三十分,参将二十分,均马、步各半。游击十五分,都司十分,守备八分,把总四分,均马一步四。此各级武官应得的虚粮。

日期:2011-08-23 14:19:33

  乾隆四十六年,乾隆欲将此虚粮及红白赏恤银两俱由部拨,然后再将空额补为实额,达到增兵不减饷的目的。当时统计增兵部分,需增加开支每年三百万两。乾隆询问阿桂有何意见。尚在河南督办河工的大学士阿桂复奏:“国家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以为继。此项经费岁增三百万,统计二十余年即须用七千万两。”请不添补腹地省份之兵。乾隆不听其言,于四十六年九月二十八月下谕,坚持增兵,并命大学士、九卿、科道详悉议奏。

  和珅深知乾隆必行此法,故极力赞成。大学士、九卿、科道于十月复奏:“现在统计部库每年出入大数,约余银九百万两有零,户部经理一切裕如,所有各省挑补名粮,议给养廉,请遵照前旨,不论腹地边陲,一律办理。”乾隆于十月二十一日降旨批准此议。随即添补满汉兵士六万五千一百四十三名,每岁增支军费银三百万两。
日期:2011-08-23 14:20:43

  替皇帝办好难办之事
  和珅为乾隆完成了江南游的心愿,让乾隆领略了他精明能干的本领。乾隆一生中曾因多次南巡,为民间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逸闻趣事,传为佳话。可见,他是一位喜好畅游山水,好大喜功的君主。可是,如果说乾隆南巡只是为了领略江南的湖光山色,倒也不对。江南各地素以物产富饶、人文鼎盛而名满天下。

  宋明以来,朝廷屡次衣冠南渡,偌大一个中国的文化命脉得以在江南一隅延续不衰,江南的士风也一直胜过北方。清军入关以后,所向披靡,唯有在江南受到了以书生文人为首的义军的顽强抗争。因此,才有了诸如“扬州十日”等惨不忍睹的屠城事件,后人有诗曰:“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掷处血斑斑。”
  清王朝的统治者们实是对江南的文人们伤透了脑筋,再加上清王朝自认秉承了传统华夏文化,对人文鼎盛的江南也难免心存忌惮,多次开设“博学鸿词”等科,希望能够安抚士人。所以,乾隆南巡乃是继续清朝的政策,借机笼络人才和地方的豪强大户,消弭反清情绪,营造满汉一体的民族感情氛围。
  另外,自宋明以来,“苏杭熟,天下足”即已成为民谣,江浙一带,加上南巡必经的直隶、山东等省,全都是物产丰富的地方,是整个国家的粮仓,是国家的命脉所在。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发展与否直接决定了国家的安危,但这些地方连年水患频仍,乾隆要趁南巡的机会省视河道,摒除水患,发展农业。
日期:2011-08-23 17:13:36

  这些道理,乾隆只是放在心中,并未向外人提及,和珅却早已了然于胸了,所以他总是力排众议,屡屡劝乾隆南巡。乾隆于是就把南巡的事全部交给和珅办理,并让他扈驾南巡。
  每次南巡,乾隆最担心的是国库中的银子。他前四次南下,每次都花去了大约四十万两白银,所以当他又准备下江南的时候,就有一些官员出来力阻,理由即是国库空虚,百姓疲羸。和珅最让朝隆感到满意的就是对南巡的支持。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正月十二日,当乾隆以“观民省方,勤求治理”的名义,开始第五次南巡的时候,内务府只需要出御驾的日常费用,其他的绝大部分开销全交由和珅一人筹措。

  和珅自然不会自己出这笔钱,他立刻传令各省的督抚、盐政、河督,命他们建造修葺行宫,抓紧时间建造龙舟。很快水路旱道俱已疏通,行宫园林也都建好了,各地的龙舟摆满了运河,迤逦几千艘。和珅自己未出一分一文,就假借皇上的威势,将一切置办妥当。乾隆大悦,全然不顾这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只知道赞赏和珅精明能干了。
  乾隆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他的第五次南巡,所到之处,和珅与他形影相随,寸步不离。御驾经过的地方,各地官员全都跪拜接驾,和珅站在乾隆的身边,显得更加威风凛凛,和珅又借此向地方官展示了自己在乾隆面前非同寻常的地位。地方官员们对他更加恭恭敬敬,纷纷向他行贿纳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