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史上巨贪的那点事:和珅贪婪笔记》
第13节

作者: 李二说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8-22 09:43:59

  和珅知道乾隆平生性喜铺张,所以,他多次巧妙安排乾隆巡幸江南,所到之处极尽奢华之能事,他还力主为乾隆扩建宫室,修造园林,多方筹集钱财扩建圆明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哪怕是圆明园已经成为一片废墟的今天,漫步其中仍然不难想见当日的奢侈与豪华。
  为了更好地满足乾隆的各种需要,和珅设计出了多项广开财源的措施,收得的银两绝大部分供乾隆一人挥霍,减轻了国库的负担。乾隆还是一位“风雅”的君主,他喜欢收藏古董,见了稀有的画册、墨迹,比多少金银都能令他高兴。和珅为此利用各种机会四处搜罗,将各地的官员、富商进献给他的珍稀古玩,挑拣出好的进贡给乾隆。天长日久,各地欲向和珅行贿的官员也都知道和珅喜好古董,多拿先人的遗珍来进献了。

  乾隆南巡图和珅对乾隆的了解,在乾隆临终之际的一件事中,最为鲜明地体现了出来。乾隆末年,嘉庆初年,襄阳地区以齐林、王聪儿为首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起义军气势浩大,极大地震动了清朝的统治,令已经禅位归政的乾隆整日寝食难安,耿耿于怀,即使到了他弥留之际,也念念不忘此事。
  不少清人笔记中记载着这样一件事:“高宗纯皇帝之训政也,一日早朝已罢,单传和珅入见,珅至;则上皇南面坐,仁宗西向坐一小几(每召见臣子皆如此)。跪良久,上皇闭目,若熟寐然,口中哺之有所语。上极力谤听,终不能解一字,久之,急启目曰:‘其人何姓名?’珅应声对曰:‘当(徐)天德苟文明。’上皇复亲闭目诵不辍,移时始麾不出,不更问讯一语,上大骇愕,他日密召珅问曰:‘汝前日召对,上皇作何语,汝所对六字,又作何解?’珅对曰:‘上皇所诵者,西域秘密咒也,诵此咒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之外,亦当无疾而死。故竟以二人名对也。’上闻之,益骇,和珅亦娴此术。故上皇宾天后,数日即诛珅。”

  意思是,乾隆禅位之后,有一天单独召见和珅,等到和珅进入后宫,发现乾隆面南而坐,而当时已登基称帝的嘉庆,则只坐在乾隆身边的一个小凳上。和珅跪在地上,过了很久也不见乾隆说话,乾隆闭着眼睛好像睡着了一样,只是口中念念有词,好像在说什么。嘉庆侧起耳朵,努力想听清楚,却终无济于事,不明所以。过了一会,乾隆忽然睁开眼睛大喝道:“那人叫什么名字?”跪在地下的和珅不假思索立刻回答道:“徐天德、苟文明。”乾隆不再言语,继续闭起眼睛默默念诵着什么,过了大约一个时辰便打发和珅出来,其间没有同和珅说一句话。嘉庆大为惊愕。过了几天,嘉庆秘密地传见和珅,问他说:“上一次,父皇召你进宫,他说的是些什么?而你回答的那六个字又是什么意思?”和珅颇有些得意地说:“太上皇背诵的是西域流传的一种秘密咒语,默诵这种咒语,被诅咒的人虽然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地方,也会突然死去。所以,当时太上皇问及的时候,我用白莲教匪首徐天德和苟文明的名字来应对。”嘉庆听了,更加惊愕,知道和珅一定也擅长这种法术,所以等到乾隆驾崩之后,没几天就诛杀了和珅。

  由这件事,可以窥见和珅对乾隆已经到了心思一动,无所不知的程度,乾隆口中默然无声念诵的咒语他都听得出来,而且会立刻想到乾隆所为何事,连坐在一旁的乾隆的儿子嘉庆帝都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珅对乾隆的了解如此之深,乾隆又怎么能不把他视为左膀右臂呢?
日期:2011-08-22 14:47:29

  先做奴才后做官
  在专制制度下,一个有才能的人在和皇帝的意旨发生分歧和矛盾的时候,都难免有犯上的“逆鳞”之举。当然,这一切必须是在维护皇帝尊严的前提下来进行,否则你只能是“抱道忤时”,英雄无用武之地,甚至死无藏身之所。

  乾隆三十九年(1779年)八月,山东临清发生了王伦组织的清水教民反清起义。给事中李漱芳上疏说是“饥寒所迫”。乾隆却说李漱芳是沽名钓誉。一个月后,清军镇压王伦起义获胜,乾隆亲自在紫光阁审讯被抓获的起义群众,命李漱芳旁听,在这种情况下,被审问者当然不敢讲实话,“无以灾对者”。李漱芳因此事降为礼部主事,范家宾被充军新疆。
  后来过了四年,礼部请将李漱芳升员外郎,乾隆还没忘此事,没有批准。李漱芳从此就进了另册,这一辈子只做到员外郎。李漱芳等大臣讲实话受乾隆排斥的事实使和珅感觉到,皇帝身边是需要一些为人正直、清俭廉明的正人君子一类的高官,但是你在皇帝面前再正直、再正确,官职再高再大,如果一旦忘记了自己仍只是一个皇帝的奴才的话,也终将会被皇帝所讨厌、遗弃,甚至治罪打入十八层地狱。

  在他前任的那些大学士、军机首辅们如纪晓岚、阿桂、刘墉等人,无不如此。因此和珅感到奴才就是奴才,只有永远以奴才的身份与皇帝相处,才能博得皇帝的真心喜欢,皇帝才能永远不会从根本上剥夺你的利益。
日期:2011-08-22 17:07:36

  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和珅对乾隆“言不称臣,必曰奴才,随旨使令,殆同皂隶”。在位居大学士之后,和珅仍旧像当年做御前侍卫那样恭谨用命,“皇帝若有咳唾之时,和珅以溺器进之。”和珅连仆役下人的活都能干,皇帝怎么能不喜欢这样的奴才呢?
  和珅的这种忠实的奴才身份,甚至在乾隆决定归政给嗣皇帝嘉庆,大清朝形成了父子“两个天子”并存的局面时,和珅也身份未变。他虽也表面上讨好于嘉庆,但实际上仍忠实于乾隆皇帝。
  和珅感觉到,只忠不顺的忠臣,其可贵处也是失败处就在于他们有时忘了自己的奴才身份。
  乾隆越到晚年,越津津乐道他开创的“乾隆盛世”。大概是因为年岁大了,往往愿意怀旧,乾隆晚年一直陶醉于盛世中。因此,直言揭露朝廷弊政的人则常遭厄运。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尹壮图就因直言被革职。
  和珅的聪明在于对类似的事情早就看得清楚,他认为乾隆当然是英明的君主,需要直言的忠臣。但是他也看到,给皇帝进直言也是要讲时机的,尤其不要损害乾隆个人的英明形象及他所建造的“盛世”景象。和珅更为明白的是,此时的乾隆更需要歌颂与逢迎。所以此时的和珅没有选择正直,而选择了逢迎,而这又是和珅颇得皇帝欢心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