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向左,职场向右》
第19节

作者: 天使果冻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于一个搞营销的人来说,最畏惧的也许就是一个没有可供自己发挥能力的舞台。在欧莱雅3年多的时间里,俞雷曾把高层认为“不可能的任务”——浙江义乌的市场硬是开辟出来了。但是总体而言,这段不长不短、不算痛快的职业生涯,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精力去反省和总结,“也许世界500强企业并不适合现在的自己了”,俞雷要走的每一步都考虑得特别清楚和特别仔细。

  尽管自己能够西装笔挺地出入知名跨国企业的办公楼,可以和同事悠闲地喝咖啡,也能够和一帮跨国企业的头头们在办公桌上用熟练的英语交流、谈判,但是俞雷却越来越厌倦这种year after year、day after day的机械重复工作方式。第一次,俞雷对自己的职业梦想产生了怀疑。跨国公司在他的心目中,越来越像是透明的天花板,那只是个人成长道路上的一所好学校,而不是最终归宿。在跨国公司里,永远都只是做事,而不是做事业。

  因为兴趣与理想,还有更远大的抱负,他越来越发觉自己不适合外企的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着书籍和电脑,抽着一根根烟,喝着一壶壶龙井,沉思着、思索着自己未来的出路……在平安保险、玛氏、莎莉、欧莱雅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重新涌回到自己的脑海,他开始用文字总结和反思近十年的职业生涯,将一篇篇含金量极高、饱含着汗水与心血的文章投向业内的知名媒体。

  有时候,走在的西子湖畔,看着宁静的湖面,眉头紧锁的俞雷内心并不平静。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自己能率领本土的企业,去打败那些他曾经服务过的跨国企业啊!
  2004年5月,他决定离开欧莱雅。尽管欧莱雅是全球闻名的优秀企业,但是俞雷却发现自己的舞台不在这里。这已经不再是痛苦的决定,近十年的外企职业生涯让他看清了自己的舞台在何方,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将要从外企转向民企。
  据俞雷本人透露,他现在一家民营企业任营销总监。当问具体是哪一家民企时,“等我把这家公司做上市之后再告诉你,现在暂时保密”。俞雷说完哈哈一笑。
  从“实战”到“博客”
  俞雷很忙,他全身心都投入到如同生命的销售事业中去了。在采访中,问他关于跳槽的时间时,他经常要想很久才能想出来,而对于就职企业销售方面的数据却不假思索、条件反射般地脱口而出。24岁,年纪轻轻时就成了平安保险杭州分公司的负责人,当问他“当时自己觉得是否有成就感”?他说:“保险公司做事情太忙,分身乏术,更没空去考虑这些问题”。

  作为一个销售经理,他经常跑在市场的一线调研、跟经销商打交道,经销商的请客送礼,多半都被他拒绝了。“吃了喝了别人的,就要掉进别人的套,总是要还债的”。有经销商在夜总会包好房,邀请他去娱乐娱乐,他头也不回地走了。“因为拒绝了不少应酬,所以也得罪了不少人”,“吃吃喝喝的不是真正的朋友,现在做销售不再是传统的吃喝玩乐那一套了,人家只看重你够不够专业”,“君子之交淡如水”……说这番话时,俞雷的脸上是从容和淡定的。虽然俞雷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个性、常常拒绝别人邀请的做法让一些经销商大为恼火,但是这跟他拥有很多真挚的朋友并不矛盾。“在浙江,几乎所有大企业的高级销售经理和我都有深交,就算不太熟悉的,我打一两个电话就能联系上”。

  俞雷虽然被很多人视为“实战派”的营销专家,但是他对“实战派”这个头衔却不满意,他觉得自己更像个营销“博客”,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在网络上、纸质媒体上发表稿件交流思想。他给媒体供稿,条件也非常苛刻,“非一流媒体免谈”,在他的邮箱里有一大堆的约稿信,可是在他眼里绝大部分是“不能完成的任务”。跟很多“专家”每月批量生产稿件不同,俞雷一个月最多只能写1—2篇稿件,每篇都凝聚着他的心血,篇篇精品。如果你站在俞雷的楼下观察,他书房的灯差不多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熄灭。“别人应酬的时间,我都用来看书写文章”,当一些朋友问俞雷怎么有那么多好文章出来的时候,他这样回答。

  为了批驳业界的一种谬论,俞雷曾花费了几个月时间通读了该领域的九本经典著作,然后写出了一篇激浊扬清的好文章;为了写好一篇实践性较强的文章,他不惜花费三个多月去搜集一手的数据资料;在编著《最糟糕情况下的营销》一书时,他也自费到外地去获取真实、详尽的资料。他不屑于“剪刀+浆糊”的写文章做法,写文章之前也很少在“google”或“baidu”去“复制+粘贴”别人的资料。

  因为对自己文章的自信,他一般不允许编辑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修改,“宁可撤稿也不愿意修改后刊登”。写了近百篇文章,除了一个读者对他文章里的一个错别字纠正以外,没有人提出质疑的观点。在EMKT(中国营销传播网)的营销管理论坛,他的文章往往一贴出,便在网友中引起轰动,好评如潮。在大多数从事销售行业的网友眼里,“船长”的文章才是最经得起推敲和检验的。也许这个时代会有很多浮躁的著作问世,获得暂时的好评,但我们还是应该相信那些有理性的读者,他们将会是作品的最好判官。

  “我国每年的营销类书籍和营销类杂志并不少,可谓汗牛充栋,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缺乏的是真正的大师和实践者”,俞雷说这番话时神情有点忧伤。只有交流的知识、思想才会发挥它应有的价值。俞雷从不隐瞒自己对事物的真实看法,他愿意跟别人一起去分享自己的想法,对自己知道的、熟悉的东西,他常常是毫无保留地写进文章里。也许,他不知道自己的文章影响力有多大,但是对于一些刚刚进入销售行业、或者说是正在销售领域遭遇困境的人来说,俞雷的文章就像是指路明灯,引导着他们不断前行。

  俞雷还和几个朋友搞了一个“独立财经书评”——挑选几本营销方面的书籍作出独立、客观的评判,不受出版社、作者和其他方面的影响。有些书商或者作者为了获取他们写的书评,经常给俞雷寄样书,把他的信箱塞得满满的,只不过大多书籍随便翻翻后都被放在书堆里,“现在有价值、有分量的书不多了”。
  在《市场术语》中对“博客”的定义是这样的: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俞雷就是这样,白天在销售市场中身先士卒地“鏖战”,所向披靡,晚上就在网络中让思想驰骋四方,把自己的理念和思想通过各种媒体传递给别人,不受外界任何干扰。
  在俞雷书房的窗前,你能看到那个沉思地伫立着的身影,双目注视着远方……
  记者手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