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是下午到达,当晚我就跑到了船长家里,对他开始采访。从晚上8点,我们一直聊到凌晨0点,两个人都还没有要结束的意思,但是考虑到船长明天还要上班,我们约好改天继续谈。
回到宾馆坐在床上整理录音时,我发现船长走过的路,也不是很平坦,甚至说充满了戏剧性和曲折性。
当我合上采访本,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的杭州夜景时,我对自己暗暗地鼓劲:总有一天,我也会像船长那样取得成功的——也许是5年,也许是10年,又或许更长一点。
早就听说杭州的西湖很美,这次来了杭州,自然有想去看看的欲望。但是,计划不如变化快,我此次杭州之行中就只能在西湖边上坐车溜了一圈。
(未完待续)
下节预告:船长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给了我这样的职场新人什么启发?对船长的人物专访稿件,是我最成功的一次人物采写,已经有数十家媒体进行了转载,这篇文章是怎样的?明天我发上来,约7000多字。
日期:2006-11-12 21:45:25
(十六)
有朋友曾经问我,你读的是经济类专业,就业面还算比较宽的,为什么却拼命挤破头皮想进媒体?
一方面,我是热爱文字的,虽然写得不好,但是始终觉得文字最能真实反映内心深处的灵魂;另一方面,在媒体工作,我会有很多的便利,可以认识很多很多成功的人,在他们身上我可以看到一些闪光点或是残缺处,对我来说就能少走很多的弯路。但做媒体,也只是过渡选择,我的梦想是会到高校去,研究自己喜欢的学术,再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师长。
采访船长很顺利,稿件也做得比较丰满翔实。这次采访和这篇稿件,让我自己也受到震撼,在此后的职场道路上,船长的经历对我有很深的影响。下面是这篇稿件:
俞雷:要做营销“博客”
本刊记者果冻 杭州报道
他曾任SARA LEE中国华东区经理、农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浙赣大区经理、欧莱雅中国大众化妆品部区域经理;他著有《最糟糕情况下的营销》,被奉为行业内的经典;他还和朋友一起编著《20位跨国公司营销经理十年征战录》一书,同样广受好评。他就是俞雷。
在中国营销传播网营销管理论坛上,很多人都知道“船长”这个名字;在一些专业的媒体上,很多人也熟悉了那个从未谋面的“俞雷”,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船长”和“俞雷”原来是同一个人。“这是我个人的双品牌战略”,俞雷笑着说。
一位对俞雷比较熟悉的人士这样评价他——“尽管他是千万营销界人士中的普通一员,但他又那么与众不同。他成就于个人奋斗,但也信奉团队精神;他讲求技巧与方法,但更努力寻找道理与本源;他崇尚精英治企,但也体恤大多数的最低层;他始终从管理的角度,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系统地分析、执行一切营销事务”。
(以上文字作为照片备注说明)
圆圆的脸上架着一付金属眼镜,和蔼可亲的笑脸,一身休闲装,彬彬有礼的举止,你看不到一般商人身上的“功利”和“狡诈”,反而,从俞雷的身上,或许你可以感性地认识到什么叫“儒商”。
初次跟俞雷接触的人,都会有种他“高傲”、“不近人情”的感觉,但你一旦深入他的内心,你会觉得俞雷是个富有思想、毫无架子的人。因为崇尚自由的思想、自由的行动,他把自己定义为营销“博客”。
在跟俞雷的交流中,你会倍感轻松和自由,绝没有先前想象的那么拘谨。一壶上好的西湖龙井茶,在淡淡的书香和袅娜的烟雾中,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见识了一个可爱而丰富的营销界风云人物:敏捷的思维,铿锵的谈吐,谈起他热爱着的营销事业,从内而外散发出一个成熟、成功男人的魅力。走在大街上,休闲的打扮让他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营销总监,更像是一个普通的杭州人。
从“野战军”到“特种兵”
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出色的营销人、管理者,俞雷也不例外。
1993年,阳光明媚、和风吹煦的一天,眉清目秀、具有书生气质的俞雷独自走在大街上,突然间被人拦住了。“小伙子,我们化妆品公司在招募化妆品直销员,您愿意尝试一下么”?那时候的俞雷还在读大四,当听到做化妆品直销有提成和收入的时候,急需钱用的他几乎没有多考虑什么,立即就报名成为化妆品直销队伍中的一员。
在一个化妆品尚未被国人完全接纳、市场还不成熟的年代,再加上跟异性说话都会脸红的内向性格,一个毛头小伙子推销化妆品的难度可想而知。将第一批货卖给周围的亲朋好友以后,俞雷接二连三地遭遇推销失败,陌生人的生意始终没能“啃”下。最尴尬的一次是他对正在吃饭的一对情侣推销化妆品,结果在旁边站了半天被人误以为是“坏人”。回想起这次脸红的经历,“船长”说:“我是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进行了一次错误的推销”。
面对销售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疑惑和问题,在一次公司聘请台湾讲师进行讲课的时候,并不富裕的俞雷还是毫不犹豫地掏出100块作为培训费,也许这次培训会让他受用终生。在这次培训会上,他把几个月兼职销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一股脑儿抛给讲师,所有的难题在培训讲师的帮助下迎刃而解。茅塞顿开的俞雷在培训完后,兴奋地立即抓起一包化妆品跑上大街寻找客户,用全新的、科学的方法进行他的推销工作:每天必须拜访20位陌生顾客,否则就不吃晚饭,为了搞好推销,必须每天记日记。他顾不上白天推销的疲惫,晚上坚持把自己的推销经历写下来,分析每一个推销细节、对话,不断地反省,总结经验。“不在同样的地方摔第二次跟头”……俞雷知道:营销的最大困难,往往是自己的心理障碍,而不是其他。
因为对营销的投入和着迷,俞雷的兼职收入越来越高。在他大学毕业之前,一个月就能拿到2000多元。要知道在93年、94年那段时间,一个公务员的“铁饭碗”收入都远没有达到2000块。收入上带来的巨大鼓舞和自身对营销的兴趣,让“船长”义无反顾地献身到营销事业中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