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犁与剑 ——日本武士史》
第37节

作者: 万邦咸宁
收藏本书TXT下载
  十三世纪,是所有欧亚大陆的民众感到万分苦难的世纪。对于饱受游牧民族侵袭之苦的欧洲人而言,这是最有末日审判感觉的一个世纪:有一批嗜血、好战而狡诈的战士,自世人从不知晓的荒漠深处而来,宛如一股黄色的旋风,越过高峻的帕米尔高原、无垠的俄罗斯草原和辽阔的黄河长江,连接灭亡了曾经在中华大陆上无比灿烂富强的金帝国、宋帝国和西夏王国。其间他们乘着余威,朝着遥远而神秘的西方,发动了一次又一次血腥的征讨。没什么敌人能躲避他们的刀锋和毒箭,没什么城市能免受他们铁蹄的践踏,没什么堡垒能抵御他们炮火的轰击。这些战士像遮天蔽日的蝗虫,身子融合在马鞍上,不知疲倦般地作战、杀戮。最恐怖的是,他们并非如传统游牧民族那样,是帮乌合之众。组织严密的他们,最擅长诱敌、袭扰和迂回,并擅长用策略和毅力击败任何自然或人为的敌人。他们都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可汗手下的猛犬爪牙,这位可汗名叫“成吉思汗”。在笃信基督教的欧洲人眼中,他们更像是无数从地狱中冒出来的三头犬,是上帝派来惩罚无知不诚的芸芸众生的。因此,欧洲人胆战心惊地把这次浩劫命名为“上帝之鞭”,并将其视作数百年前匈奴大帝阿提拉对欧洲蹂躏的重演。

  这群人叫做“蒙古”。
  这群从蛮荒之地来的战士,在攻灭盘踞中国北方的金和西夏王国之后,建立起一个类似中原王朝的汗国。这个汗国的鼻祖,大汗忽必烈,正积极筹划灭亡长江以南那富庶偏安的南宋王朝。这时,一个叫赵彝的归蒙高丽人告诉大汗,在朝鲜半岛的那边,还有个小小的国家名叫日本,和南宋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似乎是南宋的盟友。
  忽必烈大汗的头脑中,第一次知晓了在世界上,还有个身在飘渺大海外的王国,日本。最初,手握千万蒙古铁骑的大汗,并没有对日本表现出太大兴趣。不过出于对灭宋这一战略目标的考量,高高在上的他还是决定派出使团,告诫这个弹丸小国能及时认清世界大局,不要做小小寰球上的几只苍蝇,到碰壁之时才追悔莫及。
  在欧洲与条顿骑士团作战的蒙古军队
  日期:2010-04-24 10:06:24

  诏谕日本之事,鬼使神差地落在了蒙古帝国的藩属——高丽国肩上,大约是忽必烈觉得高丽、日本毗连,想必互相有所了解,交流起来会比较方便的缘故。高丽国王元宗不敢怠慢,只好派遣了“起居舍人”潘阜,坐上船只颠簸辛苦下,去完成大汗的托付了。
  这个叫潘阜的高丽官员,从日本文永四年(1267)十一月到达对马岛,两个月后辗转到九州太宰府,将蒙古国书呈交给太宰少贰、镇西奉行武藤资能。大约潘阜还以为当时在日本当家作主的还是朝廷,便特别嘱托资能向京都递交大汗的懿旨。
  资能作为镰仓安置在西国九州的最高长官,第一步自然是将蒙古的国书先交给京都的“六波罗探题”,再由六波罗转交到镰仓幕府处。
  六波罗的转递途中,朝廷里面的法皇和公卿们还是得知了这个消息。别看这帮人在日本已经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权威了,但看到蒙古国书时,忽必烈那傲慢的措辞还是激起一片沸沸扬扬。
  因为忽必烈在国书的开头是如此写道:“上天眷命大蒙古皇帝奉书日本国王,朕惟自古小国之君……”

  不用继续往下看了,因为许多公卿已是怒发冲冠的状态了。
  什么大蒙古皇帝,蒙古算什么人氏?大唐大宋叫皇帝也就罢了,哪儿冒出个蒙古出来?
  还有居然叫“日本国王”,我大和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可是万世一系的天皇,岂可由尔等肆意降格?
  蒙古国书
  日期:2010-04-24 17:15:18

  晚上前再更新下
  国书中那句“自古小国”,更是深深挫伤了日本公卿的民族自尊心。日本人夜郎自大,因为长期孤悬海外,形成了以大和为中心帝国,以周边民族为四夷的“小霸权理念”(这个咱们在前文中也说过的)。
  言而总之,这国书就是让朝廷不爽。如果应允了这个蒙古皇帝的非礼要求,岂不是丧失了日本的国格和尊严?当即日本朝廷关于蒙古国书的应对之举就出炉了,那就是拒绝回信,私底下对彼岸蒙古政权的反感情绪已确立无疑。
  幕府的反应呢?其对蒙古的国书的反应。倒远不如朝廷那么激烈。不过这不表明镰仓政权就自甘伏倒在蒙古的淫威下。作为当时日本的实际世俗政权,幕府认为处理邦国外交不能过于草率,更何况是对于蒙古帝国这样陌生而强大的对手。所以幕府态度是——“默杀”,即既不妥协亦不反对。
  那个可怜的潘阜在日本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都搞不清楚日本当家的究竟是天皇,还是法皇,还是镰仓的什么将军,还是幕府的什么执权。而这些陌生人对他外交活动的反应倒是一致,就是冷淡加沉默。无奈的潘阜最后只得无功而返。得知高丽出使日本无果,忽必烈勃然大怒,狠狠斥责了高丽国无能的表现。
  心惊胆战的高丽国只得在文永五年(1268)再度派出知门下省事申思佺、侍郎陈子厚,加上先前的潘阜,组成新的使团出使日本。这次为防止高丽人耍滑头,忽必烈特意在使团中加入了自己人黑的、殷弘。不过这帮人在次年到达日本对马后,也无心继续前行,但又怕大汗责罚,便在对马胡乱抓了两个日本平民——塔二郎和弥二郎,回去交差。

  回到大都面圣的使团,虽然没有完成使命,但好歹带回了两个来自日本的人,也颇让大汗高兴。这位大漠和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亲自下令,热情款待这两个异国来客。塔二郎和弥二郎好比日本民间传说中误入龙宫的浦岛太郎,满怀惊奇又战战兢兢地游览了大汗雄奇壮丽的宫殿,完成了奇妙的海外异国旅行(若这两位能有马可波罗那样的生花妙笔的话,嘿嘿)。其后忽必烈又命令高丽国护送这两位“贵客”回日本,并乘机再次向日本提出诏谕通好的要求。

  以忽必烈在对日本的前后态度来看,这位蒙古大汗对日本的认识,其实和日本对蒙古的认识差不多,都属于“盲人摸象”。大汗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日本这样的小邦,一纸国书自可让其幡然来降;而对大陆帝国缺乏了解的日本,无法在恫吓之下贸然放弃国家尊严。如此一来二往,因互相之间的陌生而产生的抵触情绪,最终导致了蒙元和日本冲突的爆发。

  果不其然,大汗的第三次出使,对方的态度又是神秘莫测。朝廷和幕府再次以“默杀”态度来回答大汗。正当大汗准备详细过问此事的时候,高丽那边传来消息——反蒙的“三别抄起义”爆发了。
  渴望征服日本的忽必烈汗
  日期:2010-04-24 20:15:27
  黄金段更新
  二战云密布
  什么是“三别抄”?

  三别抄并不是人名,而是高丽军队的名称。“别抄”在高丽语中即是“精锐部队”的意思,早先高丽王朝在防御契丹等游牧民族入侵时,武人权力也如日本般膨胀起来。其中名叫崔忠献的武官在1196年夺取了高丽政权,随后其子崔瑀构筑了军事独裁的“崔氏政权”。崔氏政权的支柱就是骑马作战的“马别抄”和负责夜间巡逻的“夜别抄”,又称 “左右别抄”。后来蒙古入侵高丽,该政权把蒙古战俘编成“神义军”,与“左右别抄”合称为“三别抄”。

  “三别抄”原是崔氏的私人军队,后来也如日本武士,成长为高丽的国家军队。这支军队曾多次抵御蒙古的入侵,有较为丰富的军事经验,自然也有极深的仇蒙情绪,对高丽归属蒙古非常愤恨。所以在1269年,也就是忽必烈积极联络日本时,“三别抄”乘高丽内乱之机起事,反抗蒙古的暴政。
  忽必烈大汗只得暂时把日本的事儿放在一边,专心致志平定“三别抄起义”去了。
  1269年6月,三别抄将根据地移动到了朝鲜西南的珍岛,继续坚持反蒙斗争。起义军坚持了两年,在蒙元和高丽政府的联合进攻之下,渐渐陷入困境。为争取国际援助,三别抄也给日本方面写了一封书函,请求与日本联手对抗蒙元,这时已是公元1271年。此年,忽必烈取“大哉乾元“之意,建国号大元,定都大都,并开始了全面灭宋的大业。

  于是三别抄对日本的求援信,便表现出很大的历史假想趣味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