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百将》
第9节

作者: 嬴无忌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然,吴国的成功之处还是值得学习的。柏举之战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示弱兼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吴军的取胜,首先是修明政治的结果,吴王阖闾作为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即位之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良吏治,整军经武“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并大胆起用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外来杰出军政人才,积极从事争霸大业。其次也是善于“伐交”,争取晋国的支援和唐、蔡两国的协助的产物。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于其战略、战术手段运用的高明:一是采取疲楚误楚的正确策略,公元前512年阖闾第一次提出大举攻楚的战略计划时,睿智的孙武即以“民劳,未可,待之”的理由加以劝阻。不过吴国君臣并未消极地守株待兔,他们的厉害,就在于他们从不消极等待敌方出现破绽,而是积极运用谋略,主动创造条件,完成敌我优劣对比的转换。为此,它先伐灭楚国的羽翼——徐和钟吾这两个小国,为进而伐楚扫清道路。接着,也是更为重要的是,采用了伍子胥提出的“疲楚误楚”的高明战略方针。具体做法是,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出击,骚扰楚军,麻痹敌手。这一措施持续实行了六年有余,吴军先后袭击楚国的夷(今安徽涡阳附近)、潜(今安徽霍山东北)、六(今安徽六安北)等地,害得楚军疲于奔命,斗志沮丧。同时,吴军这种稍尝辄止、不作决战的做法,也给楚军造成错觉,误以为吴军的行动仅仅是骚扰而已,而忽视了吴军这些佯动背后所包藏的祸心,放松了应有的警惕。这种疲敌之法,即便在当世,也不乏可供借鉴之处;二是正确选择有利的进攻方向,以迂为直,乘隙蹈虚,实施远距离的战略突袭,使楚军在十分被动情况下仓猝应战。但我们必须十分注意的是,实施突袭,不仅要出其不意,还要迅雷不及掩耳,更要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评估对手。柏举之战,若楚军统帅令尹囊瓦能按左司马沈尹戍的战略意图实施战役,吴军千里奔袭的奇兵,将变为深入敌境的孤军,别说指望有多少作为,其势必成瓮中之鳖,能不能全身而退都成问题?可惜囊瓦太过贪婪不智!想想当年,希特勒闪击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风头之盛一时无两,可他没有看清斯大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当德军兵临斯大林格勒的时候,闪电战变成了持久战、消耗战,德军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崤之战》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千里突袭,不是战争奇才不足以很好地掌控;三是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先发制人,一举击败楚军的主力;四是适时进行战略追击,不给楚军以重整旗鼓、进行反击的任何机会,最终顺利地夺取战争的胜利。

  反观楚国,进入春秋以来,楚国同晋国争霸中原,长期征战,搞得民疲财竭,国力中衰,当时的楚国虽然貌似庞然大物,余威尚存,可其实早已是外强中干,是经不得风雨飘摇的,吴楚柏举之战前夕,楚国实际上已经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了。楚军的失败,其政治、外交上的原因,在于政治腐效、内部动乱、将帅不和、四面树敌、自陷孤立。从军事上看,首先在于其国君懦弱,不辨贤愚,战无决心;其次在于其主将贪鄙无能,临战乏术;第三在于其疏于戒备,遭致奇袭。楚军又如何能不一击即溃、一溃千里?

  柏举之战是春秋末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有史学家称它为“东周时期第一个大战争”(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吴国在经过六年的“疲楚”战略之后,一举战胜多年的强敌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空前的创伤,从而不可逆转地改变了春秋末期的整个战略格局。柏举之战,使吴国声威大振,为吴国的进一步崛起,进而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柏举之战,以孙武为将军的吴军以三万兵力,击败楚军二十万,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快速取胜的光辉战例。

  日期:2011-08-01 14:19:32
  四、简明评析
  1、统率力——司马迁在《孙子吴起列传第五》中并没有详细记载柏举之战,反而着力描写了孙武斩姬练兵的全过程,练出的效果如何?引用司马迁的原文: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一群娇惯的宫女,经孙武一番训练之后便可赴水火,孙武的统率力还用怀疑吗?淮汭舍舟登陆,是孙武亲帅三千五百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跃进千里,柏举之后又是孙武以少量兵力奇袭楚都郢城。只可惜吴王阖闾没有早用、大用、专用孙武,否则,以孙武的能力吴国又何止破楚,称霸也仅仅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已!此项评分为20分;

  2、战略素养——是孙武第一个深刻意识到,自夏朝开始,国家凡遇战事,帝正在庙堂占卜吉凶,祈求神灵护佑,以巫术假托神的旨意,迫使人们进行战争的荒谬,孙武在《孙子兵法》中革命性的将“庙算” 变革为在庙堂中召开“作战会议”、研究克敌制胜方略的代名词。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孙武在《孙子兵法》开篇《始计第一》明确地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在《谋攻第三》中又强调: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武的战略素养之高不敢说后无来者,起码是前无古人!此项评分为20分;

  3、战术素养——从行军到军形、九地、兵势,从谋攻到虚实、奇正、火攻、用间等等,孙武的战术思想真可谓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此项评分为20分;
  4、战绩——《史记》: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可惜孙武未逢雄主,吴王阖闾中等之质而已。此项评分为10分;
  5、名望——兵圣还需要多说吗?此项评分为10分;
  6、兵法——《孙子兵法》。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在军事理论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丰富而深邃,最早涉及战争全局问题,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战争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多种因素所决定,其中尤其重视“民”对战争的态度,主张修明政治,予民以利。《孙子兵法》强调“先胜而后求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指导思想,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首次概括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普遍的军事规律。注重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奇正等矛盾双方,总结出“以正合,以奇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因敌而制胜”等若干至今仍有研究价值的指导原则。

  《孙子兵法》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北宋时,《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被誉为“兵学圣典”或“兵经”。孙武也成为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鼻祖,被后世誉为“兵圣”。《孙子兵法》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而且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只要《孙子兵法》存在,世界上一切伟大的兵书都只能是二流的。”此项评分为10分。
  孙武综合得分:90分★★★★★
  笑傲江湖——怀孙武
  慕云
  笔落书成惊鬼神,乱世豪杰自横空。

  讲武演兵宫廷内,雄图霸业笑谈中。
  千里破楚多奇计,五战入郢有勋功。
  从来伴君如伴虎,飘然隐去似乘风。
  日期:2011-08-08 10:48:47
  凌烟百将·第五章、天下莫敌——吴起

  其实,我并不想用这张图片,但如果你细心你便会发现,从百度搜索出来的孙武与吴起的图片,认真比较,他们两象得仿如孪生兄弟!
  一、人物简介
  吴起(约公元前440~381年),卫国左氏邑(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曾与李悝俱从曾申学儒。因兼并战争日益激烈,乃弃儒习兵,后入鲁求仕,最初在鲁国做将军,大破齐兵。然终被鲁穆公猜疑,闻魏文侯下诏求贤,遂奔魏,先受业于子夏,又随乐羊伐中山,后由翟璜推荐,魏文侯亦因其战功卓著、人才难得任命其为西河守。在河西共二十三年,进行了系统改革,军事力量非常强盛,与诸侯共进行大小七十六次战争,其中六十四次全胜,无一败战,对魏国的强盛做出了卓越贡献。

  魏文侯死后,吴起在魏国受到排挤,无奈在下投奔楚国。楚悼王重用其为令尹。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推行法治,废除了世代世袭的贵族制度。吴起同时整顿武备,四处征伐,使楚国一跃也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暴亡,变法因过于仓促、根基不固而夭折,吴起亦于同年被楚国贵族射杀并车裂。
  吴起,是继孙武之后,即善于用兵同时又具有高深的军事理论的第一人。历史上,吴起作为政治家、改革家,与商鞅齐名,作为军事家与孙武齐名,后世论兵,莫不并称“孙吴”。吴起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