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36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此外,这样送命的安排也跟后金军围攻宁远的战术也严重不符。后金军的攻城战术是先用“攻城车辆”毁坏城桓,等城墙塌陷以后,再派出大队人马从缺口杀入,从而攻破城池。所以,后金军在第一阶段,只是将“攻城车辆”推到城下,然后开始挖墙脚,除了作业人员外,其他的后队,既不参加战斗,也没有义务一直等在旁边挨炮子儿。后金军攻城的作业流程在《清太祖实录》和《满洲实录》里都是有清晰记录里的:

  “上欲攻城,命军中备攻具。戊辰,我兵执楯薄城下,将毁城进攻。”
  “帝即令军中备攻具于二十四日以战车覆城下进攻。”
  当然,如果这种作业流程进行到了下一步,也就是在城墙塌陷之后,大队冲上来要抢缺口而入了,那倒是正好能撞在红夷炮的炮口上,但可惜的是,后金军当时并没有让宁远城墙塌陷(权当是捡了一条命吧)。
  再说,即便是城墙塌陷了,后队冲上来,要让红夷炮打掉4000人,那也确实不容易,因为后金军若是冲向塌陷的缺口,冲锋的时间绝对没有两天半,因此这期间城头上的红夷大炮无论怎么打,怎么打也凑不够400炮。
  按照3分钟一炮火来算,10门炮要打400下,足足得打上两小时,并且还不能有哑炮,不得有虚发,可就算袁县令把十门炮都架在一个方向,而后金军也不长眼睛,非要从这个方向来找死,那也是不可能完成任务。原因是没有两小时都走不完的冲锋距离,也就是说还没等火炮打到400炮,后金的大队就已经冲过塌陷的城桓了,故400炮轰掉4000人在实战中的情形,距离明月大能的掐算,差得实在太远了。

  综上所述,明月大能的两道经典的应用题, 无论如何也推翻不了明、清双方的伤亡记录,所以也就折腾不出后金伤亡惨重的结果,因此袁县令死守宁远,致使后金伤亡惨重的这个“光辉事迹”又算是泡汤了。
  ---------------------------
  【《清太祖实录》 卷十】
  【《满洲实录》 卷八】
  日期:2012-05-21 08:33:24

  连载55:炮伤老奴原来是个传说
  在袁县令宁远大战中的“光辉事迹”里面,“抗命不撤退宁前”是假的,“独守孤城”是假的,造成“后金军伤亡惨重”也是假的,因此袁大人的那些“光辉事迹”就所剩无几了。
  而在剩下的待定席里头,最能拿得出手的,恐怕也就只有“炮伤努尔哈赤”这个了。
  不过,所谓“炮伤努尔哈赤”其实只是个传说,因为明、清双方都没有任何直接的记载……原来双方没有记载啊……那,那不是没边的事儿吗?
  要这么说也可以,因为确实无凭无据的……可怎么会流传至今都还有人言之凿凿呢?其实,笔者之前也很是纳闷,后来经过一番史料查证,方才明白了个大概。总体来讲,从史料依据来看,所谓“炮伤努尔哈赤”这个事情,应该是个以讹传讹的误会。

  在整个事件中,最让人称奇的,要属那个源头了,一般人都以为,那一定是袁县令牵的这个头,是他率先开始流传这个说法的,但其实这是冤枉袁大人了,因为在他送出的报告里,根本就没有这回事儿。
  宁远大战发生在天启六年(1626年)正月二十四、二十五日,一共就打了两天,之后努尔哈赤便退出城外五里扎营了,在后金军退出战斗以后,袁县令才派人出来报信,叙述了整个战斗的情形。
  如果袁参政当时能确认炮伤了努尔哈赤,那在这份报告中,自然应该提到,可是笔者在这份报告中,却并没发现有一言半语与此有关,全文如下:
  “辽东经略高第塘报:本月二十三日大营达子俱到宁远扎营一日。至二十四日寅时攻打西南城角,城上用大炮打死无数,贼复攻南角,推板车遮盖,用斧凿城数处。被道臣袁崇焕缚柴浇油并搀火药,用铁绳系下烧之。至二更方退。又选健丁五十名缒下,用棉花火药等物将达贼战车尽行烧毁。今奴贼见在西南上离城五里龙官寺一带扎营。约有五万余骑。其龙官寺收贮粮囤好米,俱运至觉华岛。遗下烂米,俱行烧毁讫。近岛海岸,冰俱凿开,达贼不能过海。袁参政于贼退后,差景松与马有功从城上系下,前来报信等情。”

  文中描述的大致经过是,后金攻打两天,夜战一宿,然后退兵,于是袁县令派人爬下城墙,将后金军的攻城车辆点着,烧了个干净(不是用大炮精度射击给摧毁的),而在此期间,并没有发现有提到打伤了一名后金重要人物的蛛丝马迹。
  值得注意的是,就这份报告来讲,在当时,那可是来之不易的,因为这是袁大人乘后金军退兵的间隙,派人从城头上放绳子下来,一路小跑给送出来的,如果当时后金军再卷土重来,而宁远随即惨遭陷落的话,那这份报告就是明朝方面了解宁远战况的唯一信息了,所以袁县令在此份报告上,必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过,遗憾的是,在这份报告中,却没有发现任何文字显示,袁大人及其手下有炮伤过后金什么重要人物。

  而宁远战后明方记录中,第一次出现炮伤后金要将的信息,是出自一个叫陈祖苞的人。这位陈大人的名字取的很有意思,名曰“祖苞”,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越俎代庖”这个成语,而陈大人在呈报宁远之战的战绩上,还确实是越俎代庖了(果然人如其名)。
  陈大人官拜“山海关主事”,人也在山海关上班,可他却在塘报里向兵部呈报了宁远之战中的一些另类细节,而这些东西在袁县令遣人舍命送出的报告中,并没有被提及过,内容如下:
  “兵部尚书王永光奏,据山海关主事陈祖苞塘报。二十四五两日,虏众五六万人力攻宁远。城中用红夷大炮及一应火器诸物,奋勇焚击,前后伤虏数千,内有头目数人。酋子一人。”
  在陈大人的叙述中,除了有袁县令曾提到过的,打了两天,虏众五六万人,还赫然出现了后金军具体的伤亡情况;比如,死伤好几千,并包括数名头目,以及伤一名“酋子”。
  陈大人的塘报是由兵部尚书王永光转手呈报天启的,说得是真真切切,跟亲力亲为一样,不过有一点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那就是陈大人在宁远大战期间,并不在宁远,所以袁大人都没看到的事情,他怎么会知晓呢?

  后来,蓟辽总督王之臣于宁远之战的数月后,上过一道论功行赏的奏章,里面也提到这位陈大人,奏章内容显示,宁远大战期间,陈大人是在山海关当“门神”,并因此捞了一功:
  “及主事陈祖苞牢闭关门不放一逃卒”
  这份史料说明,宁远大战期间,陈大人确实不在宁远,所以他的说辞跟袁大人派人冒死送出的那份“准绝笔”,内容如有不一致那就很有问题,因为您陈大人位身在数百里之外都能看到的东西,可袁参政怎么就没报告呢?
  您陈大人总不能是通过什么战场“监控设备”勘验到了后金的伤亡情况吧?人家袁县令都报不出来的数字,你陈大主事又是如何得知的呢?
  其实,袁大人也不是报不出数的人,在那份“准绝笔”里,他对于后金军的兵力,就有“约有五万余骑”的描述,后金军当然不可能造个册,然后让袁县令来查验,所以这个“五万余骑”的数字,只能是袁大人在城头估摸的,这临阵能估摸出敌军总数,也算是有两手了(至少是敢说)。

  而一般来讲,敌军城下摆阵,也不见得是全都来,家里总有留守的、砍柴的,外加洗衣、做饭的,所以袁大人敢于估摸后金军的“总数”,不论准不准,都证明他敢说,而且是连看都没看全,就可以估摸出个大致的数来。
  不过,看都没看全就能报五六万,可对于被打死在眼前的,袁县令的说辞反而很蹊跷,在报告里只有一句,曰:“城上用大炮打死无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