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35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详见《大溃败的真正祸首》本书一文】
  【《清太祖实录》卷十】
  【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330页】

  日期:2012-05-13 10:11:39
  连载53:神仙下凡当炮手?
  袁县令的红夷大炮,虽说在当时还是很先进的,但以现在的技术标准来看,技术含量是非常低的,而且主要是发射实心弹为主,所以要消灭“攻城车辆”,那就得一打一个准,且必须是直接命中目标,所以对于射击的精度要求是很高的,而“攻城车辆”在前进中,又是活动目标,因此对于当时笨重的红夷炮来讲,那是极其困难的事情。

  当然,如果后金军的“攻城车辆”是里三层、外三层的把宁远团团围住,随便点一炮,滚一颗实心弹出去,就能砸翻一串的话,那明月大能的叙述的确有谱,可惜后金军的“攻城车辆”并没有那么多,队形也不可能密集到一炮能打翻一串,而是以散兵队形,分多个不同的方向往城墙靠近的。这样的情况下,袁县令要运用火炮摧毁“大量”的攻城车辆,那就必须拥有“神炮手”了!

  那炮手要“神”到什么程度,才能达到明月大能所要求的战绩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当时的瞄准条件就知道了。
  因为当时的火炮在点放时有炸膛的可能,所以炮手点燃引信以后,往往需要找个地方躲起来,因此从点燃引信,到最后的发射,起码得有一段时间间隔(够炮手躲进掩体),而每条引信的长短,燃烧的快慢,又都是有细微区别的,所以就每根引信的燃烧时间而言,肯定是不尽相同的,且长、短、快、慢的不确定性很高。
  如果在这种条件下,用火炮去瞄准活动目标射击,还必须直接命中,那“神炮手”就必须能掐算出每一根引信的燃烧时间(已经够神了),然后在瞄准的时候,再运用掐算的燃烧时间来取提前量,以便发射出的炮弹能直接命中目标(这就更神了),但是对于运用红夷大炮进行精度射击,最困难的,却还不是“神”到了这种程度就能过关的。

  其最为困难的,当属实心弹的弹道轨迹难以确定;因为实心弹发射以后,会在地上做弹跳式运动,如果扎进人堆里,那效果还是不错的,可若是要求它精确地命中某一目标,那变数就太大了,因为战场的地表状况不确定性很大,多是坑坑洼洼的,绝非硬地网球场,当实心弹在土地上弹跳运动时,下一个弹着点是绝难预料的,能预料者,那绝对是神人!

  综上所述,要运用红夷大炮,进行精度射击,确实是“神”炮手才有的本事。
  此外,若以目测距离来论,就算有一支顺溜的狙击步枪,能在几百米外开火进行“精度射击”已经是很不容易了,而一旦上了千米,要求一枪命中一个活动目标,那就只有撞大运了。
  而当时袁县令手下的炮手,既没有顺溜的瞄准镜,更没有现代坦克配备的激光测距仪,如果全凭肉眼一瞄就能于几百米外(甚至几里开外),一炮就击中一个活动目标,那绝对堪称神技,不是神仙,肯定是做不到的。
  当然,也有这种可能,那就是把后金的“攻城车辆”放到比较近的地方,比如一百米以内来打(只须预测一个弹着点),且将引信的燃烧时间降低到最短,或者干脆不要引信,直接点放,这样把握或许大一些。不过,即便是是放近了打,而袁大人的手下又个个都是神一样的炮手,能一炮一个准,那也不能摧毁“大量”的攻城车辆,因为红夷大炮的射速太慢了。

  红夷大炮和现代火炮不一样,得从前面装填弹药,所以开一炮以后,要想再打第二发,间隔时间比较长。
  第一炮射击完毕之后,准备放第二炮的程序是这样的:首先,得把水灌进炮口里,熄灭底部的火星,同时也降低了炮膛的温度,否则把火药包扔进去就炸了;等水灌进去以后,又要用长杆,裹上布团,伸到炮口里去把水都攒干,否则火药包扔进去,就受潮了,点不响,要放哑炮;等把炮膛里的水攒干以后,才能开始填装新的火药包,以及填充物;这些填充物是为了让炮弹和火药包之间,尽量的没有缝隙,这样有利于让爆炸气体完全的推进弹丸,否则射程就要打折扣;在塞好填充物以后,再装进弹丸,装弹以后,还得继续挤压弹丸,让弹丸和填充物之间没有缝隙,否则射程又要打折扣……在弄完这一切之后,才是瞄准,然后才能点放。

  这个过程耗费的时间很长,一般需要好几分钟,训练有素的,两分多钟就搞定了,比如英国皇家海军,而业余一点儿的,五六分钟也搞不定……别说五六分钟,就算只用三分钟,对于明月大能要求的战绩,那也是不够的,因为一百米远的距离,就算是散步路,也要不了三分钟(散步一小时7公里左右,那每分钟约为116米),所以照此计算,袁县令的“神炮手”如果在百米以内,对着后金“攻城车辆”开一炮的话,等准备好打第二炮的时候,人家已经到城墙根了。

  也就是说,袁县令的“神炮手”(如果有的话),那每人也仅有一次机会,去摧毁接近城池的“攻城车辆”。
  那如果袁大人当时手里一共有十门红夷大炮(如当年明月应用题中所示),且都配备上“神炮手”,那是否就能摧毁十辆“攻城车辆”呢?
  很遗憾地说,还不能这么算,因为城有四面,如果袁县令当时手里有十门火炮,那每一面只能有两三门炮,如果后金军只选择一个方向突破的话(搞四面突破那是李云龙的打法),而袁大人的红夷大炮,即便全都配备传说中的“神炮手”,那也只能获得摧毁两三辆攻城车辆的战绩,而这样的数量,显然不能称之为“大量”,所以即便真有“神炮手”存在(其实绝无可能),那袁县令也绝对完不成明月大能所要求的战绩。

  日期:2012-05-13 10:12:57
  连载54:如何才能打掉那4000人?
  在了解了红夷大炮的射击方式以后,我们再回头看一看当年明月关于“两天半,轰四百炮,打掉4000人”的说法,这是他那两道经典的应用题中,计算后金军伤亡四千人以上的基础,不过若以实战来论,当年明月这样的算法,肯定是不够科学的。
  刚才介绍过,红夷大炮发射实心弹,是可以在地上弹跳着乱窜的,如果扎进人堆里,杀伤力是很强的,后金军初来乍到,如果不了解这种火炮的威力,是很有可能进入杀伤范围之内而遭到炮击。
  可是,即便后金军挨过红夷炮,但却并不代表他们一直都会傻站在射程以内挨炮子儿。如果从实战的状况来推演,后金军一旦挨了第一轮揍,那当即就应该学乖了,而且只要看看落下的炮弹,也不难掐算出红夷大炮的有效杀伤距离,如果马上退出此距离以外,那就可以相安无事了,这是正常人都有的反应,而对于这一点,连明朝方面都是有记录可查的。

  资料上显示,后金军初来乍道,就挨了一通炮轰,损失了“数十人”,然后便移营了。
  如果以当年明月“两天半,轰四百炮,打掉4000人”的推算,那后金军就必须撤销“移营”的行动,而且在头一天吃了第一通炮弹的亏之后,还得继续守在火炮射程以内,坚持等待两天半之久,期间任凭袁县令的大炮“周而不停,每炮所中,糜烂数十尺”,这种情节简直不可理喻,完全难以想象,也确实无法理解,更与明方的记录不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