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27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九月已巳(九月二十四日),有一位姓温的御史上疏,谈及孙老师去留的问题,他说孙老师“宜听其暂休”,而马世龙则“宜解其兵权”;至于孙、马二人离任之后,用谁去替代,可由廷议来确定。天启当即就允了,批复是:“这六款议东西方略甚悉,该部即于覆行。”
  结论:
  柳河失事以后,朝堂上弹劾马大人的奏章,与四月到八月那场轰轰烈烈的“呛马运动”一比,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其原因非常简单,此时瞎子都看得出马大帅完蛋了,所以基本上没人上奏折。因此,发生柳河之败以后,对马大帅的弹劾基本上就停止了。
  虽然孙老师、马总兵都下课的九月底,也有两则谈及此事的记录,但充其量也就是给天启提了提醒而已,仅仅是催促一下进度罢了。
  而九月间,天启有三道上谕提及此事,其中孙老师、马大帅的去留问题已经很明朗了,所以在九月里没什么人参劾他们也情有可原。

  在搞清楚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接下来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阎会长之前的相关说辞。
  他老人家的意思是,马世龙是因兵败而遭了弹劾,并波及到孙大人。但事实却是马大帅在柳河之败以前就已经臭名昭著了!马大人因为既挑衅又耍横,以至于弄得整个局面一发不可收拾。所以,马总兵之所以遭人投诉完全是由于他在柳河大败之前的贪墨和骄横,而绝不是他兵败后才备受斥责。
  在弄明白马总兵的真实遭遇之后,阎会长以下这个说法就又出问题了:
  “九月,发生马世龙柳河之败……言官交章劾奏,抨劾马世龙,并及孙承宗,参劾章疏,达数十道”
  阎会长的意思是,柳河兵败以后,弹劾马世龙的折子有数十道之多,而这显然与史实不符。
  估计阎会长他老人家是用了什么时空穿梭的功夫,把马世龙在柳河之败以前所遭的数十道参劾,全都挪移到了兵败以后,这一手确实十分的了得,具备了这样的异能,也难怪他老人家要去研究历史,不去还真是屈才了。

  在了解了马大帅先遭了众人狂轰滥炸式的弹劾之后,应该不难理解他为什么急于取一场“胜利”的心情了。
  不过,他和孙阁老攻击耀州这个行动实属仓促上阵、狗急跳墙,而它所带来的副作用更是非同寻常。这个行动的最大副作用是,一举打破了当时辽东战场上几年的相持局面,续而引发了后金一次报复性进攻,也就是几个月后的“宁远大战”!
  ---------------------------
  【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中华书局 2006年8月北京第1版 171页】
  日期:2012-04-24 09:57:54

  连载41:高经略真的是废柴吗?
  根据《明史》的记载,宁远之战是高第引发的,原因是他接任孙阁老经略辽东以后,下达了撤退的命令,而在明军撤退之后,努尔哈赤便随之而来了。再后来的情节就比较恶俗了,无非是大肆描述袁县令的英雄气概如何如何,以及高经略的狼狈和胆怯。
  其中,袁县令的英雄气概主要表现在他敢于抗命,《明史》里说袁县令伙同手下一个叫金启倧的“督屯通判”,一起上疏,坚决要求停止撤退锦州、右屯、大凌河等地。
  在奏疏里,袁县令和金通判一致认为,锦州、右屯、大凌河三处都是战略要地,既然安插了辽民,部署了官衙,怎么能轻易撤退呢?此外,袁大人还从兵法谋略的层面给高经略上了一课,曰:
  “兵法有进无退。三城已复,安可轻撤。”

  这番说辞,讲出来很带劲,听起来也很提气,但就是貌似有点二,因为孙子兵法里强调的是“兵者,诡道也”,讲求“兵无常势、水无常形”,遇事要“能因敌变化”,可袁县令这“有进无退”的兵法,还真是相当的别出心裁,不知道是从哪儿蹦出来的?估计,是他师父,孙阁老的吧?
  《明史》在展现了袁县令抗命的气概,以及别出心裁的谋略以后,便开始痛斥高经略的撤退行动了。《明史》里说,高经略在下令撤离锦州、右屯、大凌河三城之后,还嫌撤得不够过瘾,接下来想连宁远、前屯都一并撤退了算了,而袁县令则冒死不从。
  最终,经过袁县令一番艰苦卓绝的斗争,高经略总算是没能得逞。不过,锦州、右屯、大凌河这些地方依然实施了撤退,并且造成了一片凄惨和悲凉的景象。
  《明史》描述的大撤退确实很凄惨,大米白面的丢了十余万,沿途百姓死难众多,大路两旁是哭声四起,如此悲凉的景象,也严重影响了官兵的士气,整个形势可谓糟糕透顶,而直接责任人就是刚接替孙阁老的高经略。
  依照《明史》如此一番演绎,高第立马就成了当时的众矢之的,日后的千古罪人,绝对的反面形象,基本上就是第二个王在晋……于是乎,三位大能毫不客气地对其开始了讨伐。
  其实,高经略在这场大戏中所扮演的角色,较之王经略之前客串的角色,口味还要略显重一些。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下令逃跑,二是引敌进攻,三是损失巨万。这三条加在一起,整个一惹事生非、贪生怕死,最后还狼狈逃窜……谁能把战事搞得如此之烂,那都算得上是绝对的废柴,标准的垃圾,如今看来高经略就是这样的典型了。

  面对如此的典型,三位大能毫不迟疑地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炮轰。此间,金大侠赞许袁县令的抗命死守。之后,三位大能还不约而同的对高经略那个“离奇”的撤退方略进行了抨击。
  金大侠质疑道:“这战略之糊涂,真是不可理喻。那时清兵又没有来攻,完全没有撤兵逃命的必要。大概他是怕一旦攻来,非败不可,还是先行撤兵比较安全。”
  阎会长指出:“经略高第的守关方略是:枢辅抚镇,‘各率重兵驻关,共图防守之策’。就是弃守关外疆土,退保山海关。高第采取的是不谋进取,只图守关的消极防御策略。”
  当年明月则深挖源头:“他一直认为,把防线延伸到锦州、宁远,是不明智的行为,害得经略大人暴露在辽东如此危险的地方,有家都回不去,于心何忍?还不如放弃整个辽东,退守到山海关,就算失去纵深阵地,就算敌人破关卡,至少自己是有时间跑路的。他不但这么想,也这么干。”
  到此为止,《明史》中修史文人的说辞,以及几位大能的斥责,都把矛头指向了高第,一时间这位经略大人看似罪孽深重且一无是处……

  不过,虽说讨伐之声是众口一词、言之凿凿,但笔者却还是有些疑惑,因为有一点不得不让人称奇,那就是为何袁县令的上司,怎么除孙阁老以外,个个都显得是那么的废柴和胆怯呢?这是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还是《明史》的剧情都一般模样?
  再说,先前那个“蠢笨”的王经略,是《明史》以弄虚作假的手法,靠胡说八道给虚构出来的,而如今这位高经略的形象,又会不会是被如法炮制的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稍微翻阅了一下史料便有了新的发现,而这些发现证实了,高经略所遭的冤枉并不在王经略之下!
  ---------------------------
  【金庸著《碧血剑(下)袁崇焕评传》 广州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688页】

  【阎崇年著《袁崇焕传》中华书局 2005年10月北京第1版 56-57页】
  【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 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306页】
  日期:2012-04-24 10:40:51
  连载42:不可理喻的愤青决定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