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史读袁》
第3节

作者: 王者不臣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果依照《督师纪略》、《边事小纪》以及清修《明史》的记载,估计王经略在对掐之后,恨不得有个地缝可以钻;可是,若依据孙阁老自己奏章的内容,当时的情形则是另一番景象——假如那天地上真的有缝的话,恐怕里面钻的不是王经略,而是孙大学士!

  原因很简单,因为孙、王二位这段载入史册的掐架在孙大人的奏章中,其实是孙阁老自己完败,只不过清修《明史》把王在晋的反击掐掉了,这才显得孙承宗威风八面。
  实际上就在孙阁老质疑那三座山寨之际,王在晋说了一番话,孙老师当即就想到了钻地缝!
  ---------------------------
  【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上)》中华书局 2006年8月北京第1版 172页】
  【金庸著《碧血剑(下)袁崇焕评传》 广州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686-687页】
  【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197页】
  【阎崇年著《袁崇焕传》中华书局 2005年10月北京第1版 43页】
  【金庸著《碧血剑(下)袁崇焕评传》 广州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684页】
  【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中国海关出版社 2008年11月第1版 195页】
  日期:2012-04-18 20:47:21
  连载3:孙大人哑口无言

  就在孙、王二人谈及三座山寨之时,王经略不紧不慢地告诉孙大人,这几万边兵都是老运动员了,特别擅长开溜(边兵善走),而且即便是有督战队也没用!为什么呢?因为虽说你能来一个杀一个,但杀还没杀几个,其他的就全都跑光了;而如果真碰上强敌,那排在最后的督战队可能直接就改了前队,并且充当领跑。
  鉴于这种情况,所以我用两城的设置来稳固军心,以打消他们逃跑的念头(故为两城以固其心)。怎么打消呢?很简单,这新城其实就是死地(实置之死以励其必死之气),一旦进去了就只有死战到底!
  孙阁老一听王大人这么说才恍然大悟,他陡然发现自己上当了,彻底地跳进了王经略挖的坑,这王大人根本就是在设陷阱,而且还似乎就盼着自己能有那通“为新兵设乎”、“开关延入乎”、“闭关以委敌乎”的连珠炮,因为这正是怎么能让新城成为死地的注解(直白一点地说,这旧城以及前面的陷阱其实代替了督战队,既铁面无私,又永远不可能带头逃跑)。

  而什么三座山寨可以逃,三道关可以入,根本就是忽悠人的,不过是王经略让那四万边兵能安心进入新城的说辞。有了这个说辞,那让四万边兵进城比赶四万只鸭子还容易。可惜孙阁部身为帝师,却竟然也和那帮头脑简单四肢并不太发达的边兵一样被王经略给耍了(都一样认为进了城还有退路),实在可笑、可气、可怜、可叹……
  在被点醒之后孙阁老顿时有点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感觉,而王在晋的一番缜密地部署也确实让孙大人有些震撼,所以孙阁老在后来提到王大人时,能有什么“笔舌更自迅利”、“清辩严明,公忠详慎”等评价就不足为奇了。反之,若是王经略没有这通反击,当即就被问得“哑口无言”,那孙老师后续的评语就显得太突兀了。
  王经略的反击可谓不温不火,但却是力道千钧,因此气势汹汹的孙大学士当即就没了脾气,此时的孙阁部除了钻地缝以外,也就只剩下认栽一条道了,于是他在自己的奏章中奋笔疾书下几个字:
  “……臣遂无以应”(汗!)
  而在全然认错之前,孙大人还特向天启帝言明,说自己当时曾对王经略有偏见,上去就一通乱打,确实是误会了人家了。
  在孙大人奏章里,孙阁老的叙述是以“臣时执偏见谓经臣”的忏悔开头,且以“臣遂无以应”的哑口无言结尾,全文的意思是孙阁老自知有错而全然认栽,并有了深刻地反省。而王经略则是点道为止,并没有穷最猛打,所以孙老师也才幡然悔悟且心存感激,以至于在奏章中说了大实话。
  这样的情节跟《明史》以及《边事小纪》、《督师纪略》中所叙述的情况是截然不同且完全相反的。
  说到这里,孙、王二人这段掐架似乎已经有了明确的了断,不过中了埋伏的孙阁老并未就此善罢甘休,但那是后话了,这里我们先和编修《明史》的那帮文人们作个了算。

  如果仅从字面上粗略地看,清修《明史》的这部分记载还确实有着一脉相承的印记(系出同源),但却又是迥然不同的版本。
  具体来说,《明史》在转述这场PK的过程中,较之孙承宗奏章原文有非常大地改动,而且手法狠绝阴暗,其中掐头去尾、添油加醋、偷梁换柱是应有尽有。
  首先,茅元仪、周文郁等人杜撰出王在晋要用八万人守山海关(王在晋离任时报的总兵数才六万),而且还造谣说王大人的八万人里面有一半都是新兵(可王经略一再声明,他到山海关,只减兵,不增兵,所以何来新兵四万之说?)。这些杜撰估计是为孙阁老考虑的,因为若不是诸如“新兵四万入新城”这样明显的破绽,孙大人可能就瞧不出来了(毕竟阅历尚浅、水平有限)。

  其次,他们省略去王经略坦然相告的内容,这是必须的,试想你王同学若这般精明强干,那孙老师又该怎么办?
  最后,孙大人是肯定不能被问得哑口无言,而“被哑口无言”的则必须是王同学,所以他们把孙承宗所说的“臣遂无以应”直接篡改成了“在晋无以难”!
  经过那茅、周二人如此一通杜撰,再加之修史文人一番“编修”,全文意思便和孙承宗奏章的内容有了天壤之别。
  清修《明史》在选用史料的过程中,如此照抄了孙承宗吹捧者有杜撰成分的文章,这一点显得很没有学术规范。当然,肯定有人会说孙、王二人PK这件事情,虽在孙承宗奏章中有明确记载,但收录这篇奏章的书稿——《三朝辽事实录》却是王在晋编辑的,会不会有存疑的地方呢?意思是老王会不会也杜撰了些内容?
  其实,王在晋写此书的初衷就是为了驳斥某些人的观点(包括孙承宗在内),而反诘对手的最好证据无疑是对手自己的言论,所以王在晋在书中收录孙承宗许多篇奏章,将其作为反驳的证据,这足以显示他的底气。
  此外,老王印书之时孙老师依然健在,天下依然是明朝的,倘若他肆意篡改了别人的奏章内容,而且还要将其作为书中反驳他人的证据,那完全是自爆其短,自取其辱,这书还不如不印。

  当然,孙、王二人的掐架目前来说,似乎依然有各执一词之嫌;不过,若是全盘了解了孙、王相争的焦点——“八里铺重城”的前世今生,那一切的疑团、迷惑就都将迎刃而解了。
  ---------------------------
  日期:2012-04-18 20:48:51
  连载4:谎言背后有玄机(一)
  在搞清楚了《明史》那段说辞的来路之后,我们再来探究一下这种说辞背后的玄机。

  想要了解这个玄机,那就必须从孙老师为什么来山海关说起。
  其实,孙老师之所以要来山海关完全是因为那份上丨访丨材料,而这份材料的主旨是在说王经略在山海关瞎搞一气。
  材料里说,王大人在八里铺修“重城”的防御计划很有问题,大致意思是讲王大人不应该在“八里铺”这么近的地方设置防线,而应当到几百里外的宁远去设防,而提出宁远设防这个计划的人,正是袁崇焕!
  不过,当袁监军提出了这个宁远设防的方略之后,随即遭到了王在晋的反对,于是袁大人便越级上丨访丨了,并且一状告到了内阁首辅叶向高那里,因此才有后面孙阁老来巡阅这档子事情。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