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边境的见闻》
第21节

作者: 我本来叫假行僧
收藏本书TXT下载
  在我们工区段,水量少时,图们江的主江道在我前文提到的发现浮尸那个小岛的南边,靠近朝鲜的一侧,江面也就200米宽。
  下几天雨后小岛的北边也有水流经过,并且宽度也差不多有200米,此时在我们工区前面就形成了绕岛而过的两条水流。
  又过了一天,随着大雨的继续,江里的小岛也被水彻底淹没。
  然后江里水位开始快速的上涨,最后涨到整个江套子里全是水,甚至水很快就要冲到低洼地点的图珲公路上。

  这时候江水特别汹涌并且吼声巨大,浑浊的江水里漂浮着众多的杂物。
  有散漂的柴草、有整垛的玉米杆、有枯枝、有小树、有木材、有煤气罐、有水桶、有衣服裤子、
  有活着的狗、还有挣扎的猪,值得高兴的是没有看见人被冲下来,
  最多的是南瓜和长长的南瓜秧,几乎散散落落的布满了整个江面。
  令人震撼的是我们还看见一棵直径约20厘米的大树在江里顺流而下,可以看出它是被洪水连根拔起的。

  看见江里冲下来这些东西,我们知道上游肯定有地方受了灾,并且灾情还很严重,但新闻当中报没报、如何报的我就不知道了。
  我们也因此变得有些紧张,我们的宿舍就建在山体根部,是依着铁路的挡土墙搭建的。
  江水的上涨对我们有危险,如果江水冲上路面我们也就挨淹了。
  白天没问题,即使涨水了大家都能防备,主要担心晚上,如果在工人熟睡时水涨上来那就不好解释了。
  为此我们叮嘱更夫晚上一定要打起精神、密切注意水位的变化,发现危险马上把大家喊起来。

  向哪里撤离我们也作了安排,当时的计划是如果发洪水了大家向上边的铁路上撤退,为此还特意做了两架梯子,架在挡土墙上。
  我们还担心大雨造成上边的山体滑坡,我们要求工人睡觉时要头部朝着挡土墙。
  因为万一有石头下来也不一定会紧贴着墙皮,所以墙根相对来讲安全了一点。
  可能有些朋友会问,为啥不把工人撤离到图们?
  面对这样的好问题我一定用实话来回答你:差花钱。
  当时几十号人,如果都到图们的招待所去住,那连吃带住每天都需要好多钱。
  在这里吃住就节约了许多花销,另外危险还是潜在的,不一定会真的出现。
  侥幸的心理常常被运用于对待辛苦劳碌的一线工人,这样的做法符合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吻合了精英崇拜的国情。
  民工们受到这样的待遇丝毫不觉得不公平,他们早已经习惯了别人的蔑视。
  一直到今天,对于一线大众的态度也基本没脱离这样的虐待精神。

  在那段时间里,我们的生产和生活被大雨和洪水彻底打乱,吃和拉都受到了影响。
  我们生活区对面的路基边曾经有一小块难得的空地,我们用木头在这里搭建了一个临时厕所。
  为了不必清理,这厕所只有里边的过道是在地上,所有的蹲位都处于悬空状态,下边是很深的江套子,这就是东北土话所说的“茅楼”。
  在某一天的早晨我们惊奇的发现:因为江水上涨造成路基局部滑坡,“茅楼”掉进了江里,被水冲得无影无踪了。
  洪水给我们造成的另一个不方便是饮用水水源遭到了破坏。

  当时把生活区建在这里,一个很主要的原因是这里有一处控山水形成的小溪。
  所谓的控山水就是在山体底部的石缝里流出的水,这样的水看着就干净,并且很凉爽。
  我们生产和生活都是用这里的水,并修了两个蓄水池,一个储水供食堂用,另一个大的供施工用。
  这里的水味道很好,刚到工区时我们带了两箱矿泉水,后来发现这里的水比矿泉水好喝,所以矿泉水都没人喝了。
  某品牌矿泉水的广告说它是28层过滤,其实我们这处水源的水经过了几百米大山的过滤才流出来,我估计280层过滤都有了。

  当地像这样的水源很多,夏天经常看见有些人开罐车拉水到图们市里去卖,2块钱一壶、3块钱一桶的很受图们人欢迎。
  我们这处水源流量不大,如果把水流集中起来也就0.5厘米深乘以6厘米宽。
  但它四季长流,即使到了冬天也不停止,因为有了它,修铁路和公路时都预留了涵洞,以便使这些水能直接流进图们江里。
  公路的涵洞是在路面下预埋了直径80厘米的水泥管。
  铁路预留的涵洞就大方得多,几乎有2米见方,象桥一样。
  我们经常到那里乘凉,无论你热到什么程度,到这个涵洞里待一会就凉快了,这都是因为有这处水源的缘故。

  铁路涵洞不但走溪水,而且还成了从公路上到铁路的通道,更重要的作用是下大雨时排泄山洪。
  这个地方属于两山夹一沟的地形,雨下得最大的那几天,这个涵洞里的水流特别大,几乎是喷涌而出。
  可以看见两侧山上的雨水都在向中间的沟里汇集,最后俯冲向涵洞,这样的水势也只有用“奔腾而下”来形容才最恰当。
  我也是在发洪水那几天才搞明白了铁路修这么大涵洞的目的,
  我不知道他们是按多少“百年一遇”的标准设计的,只觉得铁路的设计比公路涵洞的设计要科学很多,
  公路那个涵洞设计的就很失败,已经满足不了使用要求,有一部分水都外溢了,弄得我们为此而抗洪,路基也因此受到浸泡。
  也许公路涵洞的设计者会否认他设计的失误,他会用屁话辩解,说这大雨是千年才能一遇的。

  我真搞不懂他一个连现在的涵洞都设计不明白的人,是凭什么知道这一千年以内一共下了多少次雨的;
  他又是通过什么知道这N次的雨中,每一次的具体降雨量的;
  我更搞不清楚如果以上的条件他都不知道,那又是用什么数据作的比较,得出千年一遇的结论的;
  也许他是上帝,因为这些数据只有上帝才有可能知道。
  那时候我遇到的困难属于20多年一遇,这样说是非常确切的,因为这是我20几岁第一次面临没水吃的问题。

  我们的饮用水水源被地表水混合,几十号人吃饭用水就急需想办法解决。
  好在工区里都是建筑工人,大家在控山水的出水口四周筑坝,并且向出水点深处挖掘,然后插进去管子把水直接引进到水池子。
  如此处理之后,接到的水再经过沉淀,就勉强可以使用了。
  (未完待续)
  日期:2011-03-10 19:13:24
  (接上)

  用水问题解决后,住宿的问题又出现了。
  当时我们建了一座简易砖房供管理人员居住,工人们住的是一座很大的帐篷。
  下雨那些天,帐篷没遭到太大的破坏,哪里漏雨了就用木头直起来,或者用塑料膜苫一苫,实在不行里边的人还可以挪到不漏的地方。
  但我们住的那个房子就不行了,下最大雨的那天,这房子终于没扛住雨水的冲击,它崩溃了。
  那个房子里几乎搭满了火炕,只有进门的地方有一点空间,为的是天冷时能住进去更多的人。
  那段时间屋子里只有我和另一个同事居住。
  漏水的那天我们俩一直在帐篷里和工人们凑热闹,晚上回屋睡觉时才发现漏水了。

  水是顺着挡土墙的墙面下来的,然后流经火炕的表面,又流到屋外去。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