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0-08-04 09:55:30
第二章:证券化的陷阱
导读:
◆ 一位哲人说得到位:找到一事物的起源,就发掘了事物的本质。用证券化、衍生化包装起来的信贷消费模式怎样发生、发展,变成硕大无比的食人鱼,又怎样必然导出硝烟弥漫、哀鸿遍野的灾祸?从这一章到第四章,作者如层层剥笋,展示了这个过程,揭开了这个谜团。
◆ 本章首先从银行证券化中看到一种劫掠财富的手段,进而在金融衍生产品中看到证券化的极致;作者称之为“现代炼金术”。
◆ 也许本章是爱面子的沉醉在“崛起”中的中国人最不愿、最不爱看到的;带着“做大做强”的豪情投入美国资本市场的中资企业接二连三地溃败,有的几乎全军覆没。但作者坚持:不愿、不爱看到的,恰是最应该看到的,因为巨大的付出应有最大的回报,那就是教训和启示。
日期:2010-08-04 10:01:16
【金融真相】
◆银行采取的证券化是其劫掠财富的手段之一,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明,则达到了证券化的极致,演化成了现代炼金术。
◆货币市场对信任的依赖性是极强的,因为货币市场短期的交易量巨大。一旦失去信任这块基石,货币市场便陷入崩溃。
◆华尔街将证券衍生化不断向全球推广,其结果就是全球的财富神不知鬼不觉地被转移到华尔街。证券衍生化真可谓华尔街独创的“移钱大法”!
日期:2010-08-04 10:11:11
人类如不采取补救措施,就必须接受新的罪恶。
——培根
当今主宰世界的金融体系,说到底就是华尔街的金融体系。而不受管制的自由市场则使金融霸权统治之下的华尔街得以独霸世界资源,它们制造金融诈骗案,使金融投机分子得以从世界范围的政府、大众手中获得垄断权力以进行投机,开创了一个不平等的社会财富分配机制——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股东权益为合法的幌子,疯狂劫掠世界财富。银行采取的证券化是其劫掠财富的手段之一,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明,则达到了证券化的极致,演化成了现代炼金术。
在原先的资本市场中,信贷的基石是信任,市场主体中的一方必须信任另一方将履行承诺。比如放贷方必须信任借贷方有能力偿还贷款,投资人必须相信他们能看得见投资回报。货币市场对信任的依赖性是极强的,因为货币市场短期的交易量巨大。一旦失去信任这块基石,货币市场便立刻陷入崩溃。
比如2007年的次贷危机中,次贷总金额仅为13万亿美元,数额并不大,但问题出在经过证券化后,这部分资产先是变成了2万亿美元的次级债务,随即又衍生出信贷违约掉期,最后,尚未结清的信贷违约掉期的合约金额高达55万亿美元,这就是个庞大而惊人的数字了。而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指出,截至2008年6月,其他各种用类似方式衍生出来、尚未结算的场外衍生产品,其价值总额为648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呢?这相当于2008年的全球GDP总额7836万亿美元的827倍!全世界人均拥有的此类资产价值为十多万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的话,几乎人人都将是百万富翁。世界财富真有这么多吗?
日期:2010-08-04 10:14:04
自20世纪的大萧条以来,美国经历过一系列的金融危机,其中有1982年的宾夕法尼亚银行大崩溃,80年代末的储贷危机,1998年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大崩溃,还有千禧年的互联网泡沫。哪一次危机的严重性都无法和次贷危机相提并论。比如1998年震惊全球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崩溃事件,造成46亿美元的损失;90年代,日本银行面临危机,致使日本经济至今尚未全面恢复,而那次危机总共也只带来了7 500亿美元的损失。
然而,次贷危机的震撼力却是空前的,它导致金融系统的每一个角落都剧烈地震动。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商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以及以资产作为抵押的担保债务凭证的交易都停顿了,连美国各个州和地方政府在为建造学校或进行公共建设筹资时发行的免税债券,也都卷入了风暴的旋涡,遭到市场的猜疑。不仅房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面临灾难,全球货币市场也迅速遭遇了同样的灾难。而几年前,美国以及欧洲央行刚刚建立了一套结构性投资工具(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s,简称SIV)。
结构性投资工具是通过投资于范围广泛的资产(包括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出售短期商业票据来筹集资金。在低利率主导市场的时期,结构性投资工具能够以简单、低成本的方式发行短期商业票据,然后用筹得的资金去购买长期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但次贷危机一来,货币市场基金和投资人对于结构性投资工具发行的商业票据失去了信心。结构性投资工具顿时被踢出局。
而华尔街将证券衍生化不断向全球推广,其结果就是全球的财富神不知鬼不觉地被转移到华尔街。证券衍生化真可谓华尔街独创的“移钱大法”!狼群总是跟着肥羊走。目前全球最肥的“羊”就是中国。证券化已然对中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掉进证券化陷阱的中国财富数额已是天文数字。只有认识、剖析了证券衍生化的实质,中国才能更好地守卫财富,避免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被豺狼劫掠。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