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烧酒聊先秦》
第3节

作者: 介鸢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这,就是笔者的初心。
  所以带着这样的初心,让笔者喝着烫好的烧酒,带您开始这段漫长,但又饱含人生哲理的历史旅程吧!
  日期:2022-10-15 11:37:54
  第一章 创世之神 (2 神话唯物论)
  闲言少叙,正式开篇。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一首中国朝代歌,言简意赅地总结出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和朝代的更迭,其中蕴含着一个个朝代的由盛转衰,中华民族艰难前行的伟大历程,可以说,每一段都是那样的有血有肉,散发着不可磨灭的熠熠光辉。
  本书要讲的,便是朝代歌里的前两句,也就是先秦。
  日期:2022-10-15 12:19:09
  (续上)

  都说要了解先秦史,重点是了解春秋战国,但笔者认为更关键的,是了解先东周史,也就是上古、夏、商、西周。
  先东周史是中华文明生长发展的根源,不清楚这段历史,就很难对中国历史有个溯源性的了解,就会对古人的想法不明所以,对他们的行为感觉古怪,讲之后的任何历史都会举步维艰,因此讲清楚这一段非常有必要。
  但毕竟这一时期距现今太过久远,没有可参考的应时记载,即便是后世史料中鲜有涉及,也多为口口相传所得,可信度大打折扣。同时因为古人对世界及人类起源并没有科学了解,所以多将起源问题归为神话,于是便有了各种各样的传说,而对我们的人文始祖,则更多赋予了他们神的属性,实际上表达的是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先人改造自然的崇拜。
  这种将先祖神化的情况,世界各地的任何一种文明都存在,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平心而论,我们中国的神话更贴近于人性,夸张程度也算是最小的,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更加相信“人定胜天”,而不是夸大“神包揽一切”。
  基于这一点,虽说上古历史里充斥着形色各异的神话传说,但笔者觉得还是要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待和研究,毕竟本人没见过神,自然也不相信类似于“女娲补天”这样的神奇本领的存在,看待神话的时候,理解古人对祖先的崇拜就可以了,不可能将其当成历史而宣扬。

  神话唯物化,便是笔者写上古历史遵循的根本。
  日期:2022-10-15 12:51:17
  (续上)
  笔者虽然饮酒,但不误事,且特别喜欢较真,搞不明白的一定会刨根问底,寻根溯源,所以经常喝醉之后还在查阅资料,以求所写都有文献所出,不误导读者。
  特别是梳理这段没有应时记载的史料时,更是慎之又慎,因史料少且故事性不强,所以写作风格以科普和探究真相为主,诙谐调侃着实不适用,总不能本知已经够不严肃了,还以一种更不严肃的态度来对待吧,望诸君海涵。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我们对盘古、女娲、伏羲、黄帝、炎帝、有巢氏、燧人氏、神农氏等等这些似人似神的人物早已耳熟能详,而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有巢发明住所、燧人非自然取火、神农种植作物、炎黄大战蚩尤等等这些故事,也是从小便熟知,张口就来,没有人去怀疑,或者根本就不会怀疑它们的真实性,因为这根本就不算是个问题。
  然而这些人文始祖到底是否在历史中存在过,那些历史事迹是否是他们所为,没有人能回答上来,因为没人见过,只是千百年来口口相传,才在后世人心中固化了的形象。
  清朝以前的二千多年来,没有人愿意去涉足这个领域的探究,原因很直白,那就是无史料可考,研究到最后无非就是一个结果——一无所获,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
  日期:2022-10-15 14:26:34
  (续上)
  然而,也并非所有人都没有这种迎难而上的探索精神。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认识到了腐朽的封建社会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他们立志从思想文化上开始觉醒,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于是1915年时以陈独秀为首的一批知识青年发起了一次批判旧风的文化运动,被后世称之为“新文化运动”。
  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当时的一批著名学者开始对中国古史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这其中以顾颉刚、胡适、钱玄同等人为主要代表。
  顾颉刚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他曾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一文中提出了他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
  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下,从现今发掘出来的各种典籍来看,西周时期人们心目中最古老的人主是大禹,到了春秋末期才开始有了尧舜这样的圣王,而到战国时才出现了黄帝、炎帝这些更远古的华夏民族的始祖,到秦朝时才出现了“三皇”这些神化了的远祖,直到东汉时期才开始有了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现象,也就是说随着时间越往后,出现的这些先祖却越古老。对此,顾颉刚先生提出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二是“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以虞舜为例,舜被孔子时期(春秋末年)的人看做是无为而治的圣王,到《尚书·尧典》(成书于战国初期)里就成了全方位积极有为的圣人,而到孟子时期(战国中期)又增加了“模范孝子”的内容,可以说是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充实完善了舜这个人主的高大形象。

  最后,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
  例如,“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也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也就是说,我们总能找到一个历史事件最早的记载,不管这个事件在后世经过多少次的艺术添加和改动,也不管这个历史事件在它那个时期是否真的存在过。
  在此学说基础上,顾颉刚先生写了著名的《古史辩》一书,此后多位历史学家纷纷响应支持,从此民国学术中“古史辩”学派正式形成。
  日期:2022-10-15 14:59:29
  (续上)
  “古史辩”学派反对迷信上古史的传统解释,致力于建立可信谨慎的、新的古史研究解释体系,这种治学态度是端正的,这种治学方法是科学的,至今仍然具有史学方法论的重要启发意义。
  虽然“古史辩”学派是新文化运动思想观念在史学领域的产物,但是笔者认为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是受当时环境影响而产生的激进的史学流派,因为它对待历史的态度为我们研究上古历史打开了一扇窗,提供了唯物史观的思路。
  但是“古史辩”学派否定一切无法证明的历史,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同样不是实事求是、客观看待历史的态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