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长歌》
第30节

作者: 我非扶苏
收藏本书TXT下载
  简单说对抗游牧民族的这种力量就是军事实力,中原太平,就有这个实力,要是搞内讧,那就怪不得别人了,可问题是,即便我们有这个实力,为什么在绝大部分时候也只能是被动的防御呢?
  因为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他们的先天优势。
  在冷兵器时代,来去如风的骑兵就是军事力量的保证,骑射技能是速度和力量的象征。
  对游牧民族来讲,他们对骑射技能的熟练程度比我们对种地的熟练程度更高,因为他们是全民骑射,而我们是有分工的。
  他们的男人从会骑马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成为了一名骑士,一直到骑不动才退休,我们就尴尬了,平时一部分人种地、一部分人管种地的(当官的),还有一些为科技和文化做贡献的人,即便这么忙,还得另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对付那恐怖的骑兵。
  可以说在与游牧民族的碰撞中,其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对抗骑兵,这真是个历史问题!
  准确的说是如何克制骑兵的冲击力,朝代不同,方法也不同,有用远程射击的弩克制的;也有用长枪和盾墙组成的方阵来抵挡的,还有后来的火器等。
  但真正能有效克制骑兵的只有以骑对骑,除此之外所有的方法只能是防御性的,让我们脸上有光的汉唐之所以能马踏草原,正是因为有了强大的骑兵。
  可农耕民族要有一定的骑兵力量,是相当难得的,有两个硬性指标不是钱多就能办得到的。首先得有大量的马场用来养马,有了马还得有人,要将那些种地的人训练成勉强合格的骑兵,得好几年时间,其它方面只能用钱来弥补,说白了就是用钱堆,比如盔甲和兵器之类的。
  而骑兵只是我们的劣势之一,我们还有一个天然的短板───后勤补给。这简直就是我们的致命缺陷。
  那些经常号称十万或百万的大军,其中真正的作战部队连一半都没有,大部分都在搞后勤,以前又没有运输机和卡车之类的,主要就是马,不够的话,驴和骡子齐上阵,这要是跑个长途,一大半粮食都消耗在来回的路上了。

  故而每次和游牧民族的大规模碰撞都是对财力和物力的极大消耗,一旦来个远征,跑个像霍去病那样的距离,便是倾全国之力。
  关键你带着全部家当去了,很可能是白跑一趟,因为很难找到他们,人家的家就在马背上,属于移动目标,又没有北斗定位,那么大的草原,你怎么找,霍去病打漠北之战的时候,就是带着几万人在草原上找了好久。
  就算找到了,很可能打不赢,你长途跋涉过去跟人家玩骑兵对砍,胜算是很低的,除非你是霍去病,霍兄找到匈奴有运气成分,打赢匈奴却完全是实力。
  总结下来,我们对抗游牧骑兵的劣势大概就是三点:没有足够的实力,打不了那么远;就算能打那么远,不一定找的着;就算找着了,不一定能打赢。
  而以上这些全部都是游牧民族的强项,他们是天生的战士,也没有复杂的后勤,下马可以放牧,上马就可以战斗,且随时机动,想打哪就打哪,想打多远就打多远,战争对他们来讲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极具诱惑力的旅行。
  正因为如此,想要与他们对抗,除了要有一定的骑兵力量、精良的装备、足够的后勤和优秀的将领外,还得有敢死的勇气和和坚定的决心。
  可是要具备这些真的很难!
  即便具备了,主动出击也犹如赌博,毕竟像卫青和霍去病这种猛人是千年一遇。既然如此,那我在家门口守着总可以吧!这样就注定了在与游牧民族的交锋中,更多时候都是被动防御,稍微放松一点,那就是被动挨打。

  民族习俗和性格的不同,决定了这隔壁两家的交往史就是漫长的战争史,他们似乎都是为对方而生,而又互相成就了对方,成就了对方的民族性格、精彩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
  与游牧民族的较量也让我们明白了,面对强大的敌人,只能更强大,才能生存,才能获得尊重。如果活在别人的同情里,得到的必定是屈辱,古今如此。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强大的对手,才成就了我们那无数保家卫国的英雄,也激发了所有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
  正是这份情怀,才使得我们即使是在最艰难和黑暗的时期,也从未忘记过自己的信仰───我们一直会守护这片土地,如果不慎失去了,也一定会夺回来。
  那是对祖先的承诺!
  日期:2022-07-08 22:24:45

  『才刚刚开始』
  当两大阵营有了各自的地盘和特色时,他们之间的碰撞也正式开始了。
  其实早在上古时期,中原文化开始崛起于中原的时候,就开始了与周边的朋友进行着不断的碰撞与融合。
  而通过从土里挖出来的古董证明,这种碰撞从来都是血腥的,从碰撞的那天起。
  文献上说,上古时期到夏商时期这种血腥交流从未间断过,殷墟的甲骨文中已破解的内容也证明,史家们没说谎。
  西周建立后,正式立下了领先于周边的规矩,将四周那些无规矩无文化的粗人统称为蛮夷戎狄。
  到了西周中后期,与戎狄的碰撞逐渐升级,也正是戎狄的积极参与,导致西周草草的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西周灭亡后,中原的各诸侯因为忙于内讧,没有太把戎狄当回事,使得戎狄越来越像那么回事,导致各地诸侯们感觉如芒在背,但是谁也没有胆量独自站出来对抗戎狄,直到一个人的出现。
  此人管仲是也!
  春秋初期,北边的燕国因受到山戎的欺负而向齐国老大哥求救,齐国的大哥齐桓公就决定拉兄弟一把,这次行动的口号是“尊王攘夷”,口号的提出者正是管仲,这个事前面已经提过了。

  尊王攘夷,简单理解就是团结内部以天子为核心一致对外,虽然此口号有一定的政治目的,但还是很有实际效果,所以后来的孔夫子对此有很高的评价───“微管仲,吾其被发左祍矣。”
  意思是说:如果不是管仲啊!我们现在就变成和戎狄一样了。虽然夸张了一点,但至少肯定了尊王攘夷的作用,而且还是孔夫子肯定的,这从侧面也反映出了戎狄对中原的威胁和对抗外敌的重要性。
  当然,尊王攘夷所体现的真正精神是:内部矛盾有多大那都是家事,如果外敌入侵,家事可以先缓一缓,一致对外才是头等大事,等外部解决了,再继续内斗,反正不能闲着。
  另外还告诉了我们一点, 如果没有国,可能还有家,但没有尊严,人的尊严,民族和文明的尊严。

  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最有优势的地区并非中原核心地区,而是靠近边境的秦赵燕三国,他们充分发挥了边境优势,在搞内斗的同时,也没忘对外扩张,地盘一直扩到不能种地为止,就是那条传说中的降水线。
  经过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掰扯,两位邻居正式确定了自己的分界线。
  你们就在草原上快乐的放羊,我们就在地里开心的刨地,如果邻里关系相处的不错,你们想过来生活或借住,那也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捣乱,要不然迟早把你们轰走。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