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与海中地】从地缘视角看待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
第36节

作者: 晓木曰兮历史系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真的应该走回去看看。

  可如果仅仅是着力恢复周公的礼制,就像有些学者所说的那样:“孔子之大,学周礼一言可以蔽其全体”,那孔子的地位,充其量也就跟后世的叔孙通、董仲舒一个级别罢了,绝不可能成为千古圣人。
  孔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将外在的礼节、礼仪内化成了个人的修养。
  这是一个质变。礼,从形式,一下子升华成了人内心深处的一种境界。正所谓:“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礼啊礼啊,说的只是如玉帛之礼器么?乐啊乐啊,说的只是如钟鼓之乐器么?)”
  这种向人内心深处的转化,是孔子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环。而且,这种转化,在他得意门生曾参所著的《大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直至浓缩为一段经典名言,成了日后两千年来每一个政治家的至高格言,至今仍为我们每一个人所熟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自此,在中国,发展出一条与其它文明迥然不同的从政之路。安邦定国的政务训练,变成了修身齐家的自我完善。
  而如何才算是修身齐家?孔子提出了一条根本。
  这条根本,其实只有一个字。但这个字,自一出世起,就开始牢牢拴住每一个中国人,成为至今东西方文化中一点迥然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孝”。
  按孔子的一位知名弟子有若的诠释来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孝,成为孔子思想中维持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环节,家庭伦理,一跃成为了治国之本。孝道,成为后世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尽皆不敢逾越的绝对纲领。其影响之深远,无法量度。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在孝的基础上,孔子提出了他整个思想中超越“礼”之上的真正核心——仁。
  说“仁”的重要性超过了“礼”,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即可看出。
  中国哲学有一个特点,就是话不说透,甚至不说明白,要后人自己去领会,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个特点恐怕也是由孔子开始的。且看《论语》:
  颜回问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约束自己而遵守礼制为仁。)”
  仲弓问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其言也仞。(仁人说话迟钝。)”(孔子接着解释道,做到很难,说出来能不迟钝吗?)

  子张问仁,孔子说:“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四个人四个答案,那个樊迟更绝,问了三次,孔子给出了三个不同的答案。
  樊迟一问仁,孔子说:“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经历困难而后有收获,可以称作仁。)”
  樊迟二问仁,孔子说:“爱人。”
  樊迟三问仁,孔子又说:“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于是乎,“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上百次,它的含义竟次次不同,我们始终找不出哪一条才是真正的定义。
  两千多年来,诸多学者对“仁”做了各种不同的注解与分析。以至于作为中华文明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字眼,每一个中国人对“仁”都不陌生,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着自己对“仁”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在西方,宗教活动贯穿整个历史,在中国则不然。但在中国,有一样东西的地位几乎相当于宗教,那就是儒家思想。那么,这就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教必然有某种共同之处。
  这个共同之处在哪里?
  在于他们共同的功用——让苦难中的人们拥有信仰,从而找到一个心灵的归宿。
  你笃信上帝,则有上帝保佑;你潜心修佛,则可脱离苦海;而你想要仁,则仁就在你身边。
  有人奇怪了:这也算?
  是的。
  信仰的意义在于什么?在于你找到它、拥有它的时候,痛苦可以化为平静,忧愁可以变成快乐。教堂、寺庙的作用也在于此。
  那么孔子告诉大家,“仁”可以给你带来同样的效果:“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这样,人快乐的缘由也从外界的物质条件向内转化成了人的内心修养,使人无论在何等条件下生存,皆能安于现状,自得其乐。因而,才可以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此时的“仁”,再不仅仅是一种品质,而真的成为一种信仰,所以,“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可“仁”真的可以达到这种近乎信仰的效应么?
  是的。
  孔子不需要现代心理学研究,就已经看明白:人生于世,最基本的精神需求就是得到自己的承认,以及得到社会的承认。
  不是吗?许多人苦苦奋斗一生,所为的无非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什么是人生价值呢?大都不超过自身理想、社会认可的范畴。
  孔子却告诉人们,你不需要奋斗,不需要追求富贵,亦能使内心得到富足。

  宗教的功用正在于此。
  但孔子与宗教不同的,则是更加在乎人的社会性。
  在孔子那里,一个仁人,应当“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在他的门徒曾参那里,则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省的是什么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条中两条是社会性的。
  到了百余年后的孟子那里,终于凝成一个儒生的立身准则:“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礼”的内化成“仁”,是孔子儒学的起点,而“仁”由个人修养向社会性人格的外化,则宣告孔子伟大的儒学体系就此完成。“儒”,从字形上看,就是“被需要之人”的意思。孔子为后世打造了成千上万这样的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弟子三千,将他的思想广为传播。除却《乐经》之外,其余五经,流传两千余年,成为中国历代的至高经典。他的思想,虽未显于当世,却对后世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18世纪,欧洲曾经掀起过一股轰轰烈烈的中国热,孔子的思想震撼了整个西方思想界。
  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中国人来说,孔子的思想恐怕都没有什么震撼力。因为孔子的思想,早已植根在了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早已成为了中华文化永远无法剥离的内核。
  一个“敬鬼神而远之”的自然哲学,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就这样取代了宗教的地位。可上天或许觉得还不够味儿,于是,在孔子的思想还未框住中国人的头脑之前,赶快给这个时代派来了另一个伟大人物。
  日期:2022-12-26 23:11:32
  这个时代是如此的惊人,以至于在中国思想史上唯一一个可以与孔子相提并论的人物,老子,竟然与孔子并肩站立在这个世纪的中华大地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