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与海中地】从地缘视角看待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
第34节

作者: 晓木曰兮历史系
收藏本书TXT下载
  究竟何谓因缘?我们且不妨从天地之始说起。
  天地如何起始,人类从何而来。此是困扰古代哲人的一个绝对重大的问题,也是每一个宗教的基本问题。对此,佛陀的回答只有四个字:法尔如是(本来就是这样)。
  因为天地茫茫,无边无际。宇宙本没有时空的极限,那么去寻求时空的起点,又如何可得呢?
  天地本无上下左右,人生本无过去未来,三维空间也好,四维时空也罢,本就是人们自己设计的标定。
  推而广之,我们身处的五蕴世间,也本来就是我们心中的虚幻。
  先有众生,而后有天地。因为天地乃是人们心中的天地。
  “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

  而这虚幻之所以产生,乃是因为人的执迷、业报、欲望、感受,这些便是因缘。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只是听了这一句话,便幡然悟道,皈依佛门。
  因此,修佛之人,唯有斩断因缘,方能跳出生死循环,于无边苦海中求得解脱。
  佛家认为众生皆苦,乃是因为坠入这个镜花水月的虚幻尘世之中,无法自拔的缘故。
  那么解脱痛苦的法门何在呢?
  这就是原始佛教的修行宝典——八正道。
  正见。
  八正道中,正见是基础。只有看清眼前的一切,方能在苦海中求得解脱。所谓“看破红尘”,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什么才是正见呢?佛家提出了著名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所谓法印,便是用来印证佛法的三项基本原则。与此相合,则是佛道,与此不合,则是魔道。
  宇宙万有,皆变化无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不可着相,是为诸行无常。
  世间万象,本是因缘和合,既是无常幻境,真我何求?执着于我见、我痴、我慢、我爱,终究不能解脱,因而须知诸法无我。
  至于涅槃,则是佛教中一个大命题,我想大家都听说过。它的含义,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清凉寂静,烦恼不见,众苦永寂的最高境界。

  唯有彻底明白了无常、无我的道理,才能达到这个涅槃境界。
  也就是说,修佛之人,应该时时与三法印对照,以保证自己是在修佛,而不是在胡思乱想。
  当然,不是什么能够领悟三法印的精要的,大约这也就是所谓慧根的意思吧。
  正思。当基于正见和四谛之理,使心念得以清净。

  正言。大家都听说过“出家人不打诳语”,这是使口业得以清净。
  正业。就是与“摩西十诫”齐名的“佛门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正命。以正当职业谋生。前几年在故乡文殊菩萨的道场时,曾被某座寺庙以各种名目试图骗钱。此时我就知道,这座寺庙与佛已经没什么关系了。还指望你的钱能换来佛祖保佑么?
  正精进。精进,即努力。修佛也是要努力的。努力使未生之恶不起,已生之恶速断;使未生之善生起,已生之善速增。
  正念。你听到的诵经声,听到的“南无阿弥陀佛”,大约就是后世中国佛家引申的正念了,念念不忘嘛。但原始佛教是不注重念佛的。正念,本是明记佛法,不生邪念的意思。
  正定。修行终至禅定,以内心静观四谛真理,无常无我,四大皆空,进入所谓无漏清净的境界。周身上下,无有漏洞,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净,见如不见,闻若不闻,心不随物转,超越一切烦恼苦痛,得成圆满,往生极乐。
  不过,虽说是八正道,其实只一条足矣,那就是正见。没有正见,追求其它的正道纯属舍本逐末。而当一个人看清了一切,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
  也正因为如此,数百年后,一个“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佛教支派在中国兴起,渐渐成为一千多年来佛教最为重要的力量,那就是古典中央之国核心区的禅宗。
  在我看来,禅宗的顿悟,才是把握住了正见的精髓,是中华文明对于这个古老宗教的一次绝妙创新。禅,也在更多的时候成了佛的同义词。
  十载念佛终是幻,一朝梦醒见如来。
  回到印度,随着八正道的提出,佛教最初的理论体系宣告完成。
  那么,佛教是宗教么?
  我认为:是,也不是。
  准确的说,这是一个没有神的神学,一个没有灵魂的灵魂学。
  古往今来天下所有宗教中,佛教或许是唯一一个信仰无神论的大宗教。
  有人说,那佛祖不是神么?不是。至少不是宗教意义上的神。
  对比其它宗教,就可以看出,佛教中,佛陀没有去要求无尽的爱,没有去索取上好的祭品,他所做的,仅仅是竖起一个标杆,提供一种方法,去帮助尘世间每一个佛教徒。
  其实也正是这个原因,当佛教传入中国之时,才能迅速与同样不以神为中心的儒、道思想得以完美的结合,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血液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日期:2022-12-26 23:10:56
  周公呕心沥血创造的礼法制度,曾经使周王朝高速发展了三百多年,但随着分封的层层增加,诸侯姻亲关系渐渐淡漠,新的贵族阶级势力的形成,礼制这个曾经华美的笼子早已经破烂不堪,休想再关人了。
  一百多年前,管仲倒是提出过“礼义廉耻”之说,再次提出礼的概念,且像模像样地搞过几次隆重的尊王会盟。但管仲对于礼制的恢复,是以齐国的超级强大做后盾,而且也是以齐国利益为出发点。不过是一次对礼制有目的,有选择性的恢复,是纯粹的政治手腕。管仲死后,这个手腕也不复存在。齐国五公子争位的事实已经说明一切。
  周公礼制,仍然是人们遥远的记忆。它似乎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但随时可以像破帽子一样被人们扔在脑后。
  人们时常还讲究它,但没人对它认真,没人认为它还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只有这个人,礼制对于它的意义完全不同。
  礼,在旁人不过是生活的点缀,在他却是毕生追求的目标;在旁人不过是无聊的缛节,在他却是救世的良药。

  重塑周礼,是伴随他一生的至高理想,是他自少年时代起就赋予自己的终极使命。
  毫无疑问,这个人,就是孔子。
  可怎么才能实现这个理想呢?
  在那个时代,眼前唯一的一条路,就是像周公、管仲一样,凭借自己的才学,通过手中的权力,去改革,去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
  就这样,在巨大使命感的驱使下,孔子踏入了鲁国政坛。
  但很可惜,以孔子的身份地位,想在鲁国谋个一官半职并不容易。他的父亲,不过是一个没落贵族,而他自己,不过是他父亲的一个私生子而已。
  公元前522年,20岁的孔子谋得了一个管理仓库的小官职。次年,被委派去管理畜牧。

  很显然,在这样的小职位上,想实现自己的恢复礼制的宏愿,无异于痴人说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