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英国同事的交流》
第2节

作者: gruddy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一次在地铁上和Jamie聊起教育的问题。最开始还是讨论一些学术问题,然后就感叹起现在搞空间科学研究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写程序上,然后就聊起了一些编程的心得。Jamie突然说,K(K是LZ名的首字母,以后对话中用K代表LZ),你应该去给本科生上计算机课,你应该和他们分享你的知识,这样他们可以学到东西,你也可以得到报酬。我说我不太熟悉英国的教学方式,因为我是直接到英国念博士,不用上课的,所以在英国的时候从来没正儿八经的坐在课堂里。而且偶尔去旁听一两节课感觉英国的课堂秩序还有教学方式和中国很不一样,如果不考虑礼貌因素,学生可以随意打断老师讲课,而且课上老师也不能要求学生不要吃东西什么的,学生在下面也可以随便讲话,只要不影响他人就行。

  听我这么一说,Jamie突然对中国的教学方式产生了兴趣,问我在中国老师是怎么上课的。我告诉他中国的课堂上老师有权要求学生不得打断老师的讲话,不得私下说话,没有得到老师的许可不可以在课堂上吃饭喝水,如果有什么问题要举手,老师同意才能提问,否则只能等到下课私下和老师交流,而且最终学生要参加考试的,考试通不过往往就要重修。反过来说,学生在课后有权要求老师尽可能详细的给学生私下讲解学生没有理解的问题,老师不能随意拒绝(不知道这是不是规定,反正我之前本科就读的大学的确是这样的)。如果是小学和中学,还会要求学生在老师走进教室的时候起立向老师问候。

  Jamie的反应吓了我一跳,他大吼一声“That"s excellent”。 我愣了半天,结结巴巴的问了一句"why?why you think that"s excellent?"。我告诉他现在很多人认为这样不好,有点扼杀学生的个性。Jamie很不以为然的说,这样当然很好,这是对老师的极大尊重,是应该被赞扬的,学生也只有带着这种尊重去听课才能从老师那里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他认为如果老师没有感觉到被尊重,就不会尽力去想怎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更有可能只是完成任务敷衍了事)。我就问他,可是在英国似乎课堂上并不会有类似的规定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但是不也一样出了他这种牛人。他说,他从小就被要求对老师尽可能的尊重,否则他也学不到什么东西。而且现在他就是这样要求他自己的学生的(他带本校5门本科生专业课,包括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电磁学,电动力学和微积分)。

  我很好奇,问他既然英国不管是习惯上还是规定上都没有要求学生一定要对老师表示足够的尊重,那他是用什么手段去管理他的课堂秩序的。他说他每次都会穿着很正式,然后从进教室门开始就板着脸从来不笑,进教室也不讲废话直接开始上课,如果有学生在下面私自讲话或者吃东西他就用凶狠的眼神盯着那个家伙直到那个家伙自己醒悟改正。说实话,我觉得要用“眼神杀人”这种方式来规范课堂秩序确实挺搞笑的,但是回头想想,确实在英国的习俗和规定中好像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在英国做老师也挺悲哀的。

  既然是闲聊,那肯定不能避免聊着聊着就歪楼的情况。我跟他说,很多中国人都认为就是英国这种“放鸭子”式的教育才能造就如此多的科学家,以人口比例来说似乎英国科学家要比中国多得多,因为科学家更需要创造性思维,而中国的学生被过于强调遵守规则,反而在创造性方面有所缺失。反过来说,中国学生经常被要求基于已有方法或思路去求解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创造性并不是决定性的东西(dominant factor),因此中国学生更容易被培养成工程师,按照某种既定思路或方法,稍加发展或延伸就能解决技术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很多西方媒体都说世界上最庞大的工程师群体在中国。Jamie对我的说法有点不以为然。他认为一个国家能否发展关键不是科学家而是工程师,因为科学家的成果往往是全世界共享的,所以自己有和别人有没什么太大分别,而真正在商业和应用领域起到关键作用的还是工程师。这种观点我不太赞同,不过也觉得多少还是有点道理。

  当然英国的工程师缺乏不光是因为基础教育的缺失造成的,我和Jamie分析觉得也因为现在大部分白人的小孩不愿意去学太多枯燥的数学(当然在他眼里数学一点也不枯燥,数学是很amazing的东西),所以他猜英国下一代工程师应该大部分是华裔和印度裔移民,这点倒是和我在学校看到的情况差不多,白人大都选文科和商科,而理工科的移民后裔特别是印度裔比例要出很多很多。


日期:2010-05-15 02:27:13

  下次说个更有趣的话题,我和Jamie在开会的一周里屡次聊起美国,不出意外的,他和我遇到的大部分英国人一样都不喜欢美国。但是他告诉我他和其他人还是有差别,因为他不喜欢美国是有很清楚的理由的,然后一二三四都能给我列出来,而其他英国人讨厌美国大多只是一些直观上的感觉,没有特别理由(这是他自己说的)。作为一个正在上升的强大力量,聊起美国的时候偶尔他也会拿中国来做些对比。看看一个思维严谨逻辑性强且基本不带什么主观偏见的英国科学家如何看中国和美国其实挺有意思的。


日期:2010-05-15 04:35:36

  今天LZ不准备对下一个话题更新,但是扯点闲的吧。在英国这些年,LZ感觉其实中国和英国应该具有相当的合作潜力,特别是在科技领域。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程师群体,而英国则是公认的科学强于技术。英国人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甚至比在应用领域投入更大(特指政府投资,商业机构投资则相反)。而且英国人普遍对中国有一定好干,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想想也正常,设身处地的思考下,如果你身边有几个来自某国家的朋友,而且和这些朋友相处很好,你也不会对这个国家感觉太差。而且据我所知,英国的精英阶层,特别是学术界,相当倾向于和中国合作,因为在他们看来,中国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把他们的科学设想转变为应用技术,甚至更进一步的推进其科学理论发展。在这些科学家(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眼里,对中国的技术禁运是相当扯淡的事情。不止一个国际学术巨牛对我提起过这种想法。在他们看来,中国会成为欧洲的竞争者,但是永远不会成为敌人,双方是可以携手发展的。只是限于那个让大部分欧洲人都很不爽的由美国主导的技术壁垒,欧洲国家只能偷偷摸摸的和中国进行技术合作。其实这点在航天领域表现得特别明显,欧洲科学家对中国在航天领域取得的任何成果都乐见其成,甚至会在私底下尽力推动该领域的合作,但是这些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科学家也不能把这种合作堂而皇之的公开化,他们特别要注意对自己的政府回避某些“可能”应用于军事的技术。

  另外我想说的是,不要以为BBC之类的媒体真的代表英国的民意。比如说BBC吧,其实很多时候其报导都让英国民众嗤之以鼻,都批得臭大街了,原因很简单,这些报导的漏洞太明显了,一看就是带有倾向性的。另外我还想说,其实英国人大都知道媒体都是有政治立场的。有一次我和英国同事说中国很多人认为西方如BBC之类的媒体在政治上都是中立的,结果那些同事都用看白痴的眼神看着我,最后有一个同事说,这怎么可能,只要任何媒体的老板有政治观点,那媒体就一定有政治立场。


日期:2010-05-15 04:51:09

  注解一下,lz有时候在帖子里会带些英语,如果是括号里的,那就是lz觉得中文水平有限,无法很准确翻译其意思的,如果直接写的英语,那都是lz当时印象非常深刻的对话原文,一字不差,也因此可能不太符合语法规则,因为太口语化了。

日期:2010-05-15 07:08:14

  和LS有同感。中国科研实力其实相当不错了,但是商业化能力相对差了一些。另外国外媒体都有具有相当专业背景的科技新闻记者,而国内报导科技新闻的记者一个嗅觉不够敏感,再一个专业知识有所欠缺,因此经常会搞出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牛头不对马嘴的报导。还有就是中国本科生就有发表相当牛b的论文的。我记得之前就有某高校本科生毕业前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其他低一些级别的学术刊物上的论文就更常见了,这个在国外比较罕见。


日期:2010-05-16 07:39:41

  LZ的电脑出了点问题,所以今天更新稍微晚了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