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咀嚼人民币:品尝亦升值亦贬值的中国味道!》
第20节作者:
辉煌的泡沫 再比如:在哈尔滨,双职工的三口之家,按家庭月实际收入4000元计算,买一套位置、楼层等不是很理想的80平方米商品房,需40万元。那么住房购买能力就相当于8.3年;在北京,类似的模型,收入按1.2万元计算,一套五环那里100平方米的房子至少也要150万元,住房购买能力已变为10.4年了。而国际上公认的这个数据应在3年-5年是民众可接受的。可见,房子对普通平民百姓真是很昂贵的。(其实中国大多数人的收入更低)。不过,用“商品房”=“金融衍生产品”的理论来解释,当然就“一目了然”了!因为当房子成为“理财产品”后,其功能就不是“住不住的问题”了。
显然,实际的通货膨胀率推着实际的人民币利率往高处走,而实际利率又推着房价往高处走,看起来还越来越快啊!
于是,普通平民百姓,如果手里有一些储蓄,自然就会担心这储蓄随着时间推移,其购买力大大缩水,当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加速上涨时,平民百姓的恐惧心理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人民币贬值的恐惧,它来自通货膨胀率的上涨速度。
通货膨胀率的上涨速度由谁来控制呢?当然是政府,政府通过“印钞机”的印钞速度来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
日期:2010-04-11 14:34:51
商业银行的盈利
回过来,我们还得“咀嚼人民币”,储蓄和房价这两个概念是怎么粘合在一起的。
举个例子:某商人卖大衣,假设这种大衣的成本价为100元/件,商人精于炒作,把价格忽悠到500元/件,却又用打六折的手段促销,于是实际销售价为300元,商人仍有可观的利润。后来,来了个银行家,他更善于忽悠,银行家使大家相信,这种大衣的价格将持续的上涨。买不起大衣的人不要紧,只要提供50%的首付,银行家可以为大家提供贷款啊。于是这种大衣的价格迅速暴涨到800元/件,这时的首付为400元,比以前的标价500元便宜!再假设银行家所提供的贷款利率为10%。贷款期为一年,这贷款方式的大衣全价为840元,可见利润之丰厚啊!
只要维持着这种大衣一直涨价的心理预期,理论上大衣就一直会“量”、“价”齐涨。但此时绝大部分买大衣的人,目的已不在“穿”上了。显然,“大衣”已经演化为“金融衍生产品”了。它的价格是800元/件,1000元/件,甚至2000元/件,早已偏离它最初的成本价100元/件。这时,它的价格已控制在银行家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上了。首付越低,贷款利率越低,成交越旺。
当然,那些真正要买大衣“御寒”的人只能望“衣”兴叹了。
大衣的例子与商品房的现实情况很吻合。诚然,商品房的问题要复杂的多,但其逻辑脉络是一致的。
那问题出在哪呢?出在前面的储蓄上。如果没有储蓄,自然大家都是“月光族”,何来的人民币贬值的恐惧?通货膨胀率和利率又有多大的意义呢?西方学者曾一针见血地指责中国的高储蓄率,看来不无道理啊!
但有人会反驳说:住房有“刚性需求”、 “丈母娘的情怀”、“校区房”等等。笔者以为这纯粹是偷换概念。任何社会都有穷人有富人,穷人在没有能力时,非要硬撑着去买房,实在是政府该做的事(廉价出租房、经济适用房等)没到位啊!
因果关系是这样的:由于中国的高储蓄率,使社会无法拿出足够的“好处”供储蓄分享,导致银行存款的名义利率2.25%(一年期,2009年底)大大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14%(2009年)。于是银行存款会以各种形式“流窜”,去寻找高回报,它们不约而同地杀入股市和楼市,期待获得超过20%以上的回报率。这与有强烈地“贷款”欲望的商业银行,同样有强烈“卖地”冲动的地方政府不谋而合。自然就会在房地产市场导演出一场轰轰烈烈的闹剧——实际一齐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啊!
这场空前的“大闹剧”将许多许多“平民百姓”卷入房地产市场。他们中的许多又是所谓的“中国中产阶级”或“准中产阶级”。在这场利率与通货膨胀率“赛跑”的游戏中,“中产阶级”们毫无胜算的可能,因为其对手过于强大。“中产阶级”最后大多数要沦为“房奴”而基本被“消灭”,似乎难以逃脱“二八定律”呀!
为了GDP的增长而不得不靠出售土地,而出售的土地又必须通过盖商品房来实现“商业溢价”。为了烘托房地产市场,又必然通过高通货膨胀率来持续挤压惊恐万状的“储蓄”,逼迫“储蓄”通过商业银行流向“楼市”。
商业银行在这场“大闹剧”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笔者设计一个已经微观化了的模型,它的已知条件是:建筑面积90平方米的多层商品房;土地证上的土地均摊面积35平方米;2009年的可能售价为60万元人民币;2009年的可能租金1200元/月;它的残余土地使用寿命65年;装修程度中等;它2005年建成交付使用。
1、土地开发商最初拿地时用了3.5万元人民币(2004年,1000元/平方米)。
其中银行贷款2万元,土地开发商自有资金投入1.5万元。
2、大小建筑商,包括最小到包工头的位置。合同 14.4万元人民币(2004年,1600元/平方米)
其中银行贷款8万元,建筑商自有资金投入2万。
3、总承包商(将该商品房销售),获得30万元人民币(2005年,相当于3300 元/平方米)。
毛利润率达(30万元—14.4万元—3.5万元)/30万元=40%。
4、购房者,将支付30万元人民币。(2005年)
其中自有资金(首付)9万元,银行按揭贷款21万元(70%的房款总额,20年期,月供大约1900元)。
5、购房者,预期增值到60万元人民币,实际交易也不会低于55万元人民币(2009年底)。
可见,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商业银行来“保驾护航”,贷款总额累积达31万元。
最后的(5)项里,从2005年至2009年的“二手房”的升值预期虽没涉及银行贷款,但却为银行的贷款安全提供了更高的系数。所以,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真正的赢家是商业银行!
细心的读者也许会问: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非常低(与民间的高利贷相比较),按揭时有很多的贷款利率还要打七折的优惠,商业银行的利益应该是微薄的。错!
商业银行在整个房地产业中所发挥的作用,目的只是为了“掩盖”。此话怎讲?
讲个故事吧:某地440平方米的饭店,2002年时房价实际付值约176万元(4000元/平方米)。但房主(也是饭店老板)让中介公司做了手脚将估值提高到了380万元(包括了饭店的品牌价值,实际当时饭店严重亏损,处于半停业状态)。最后实际贷款190万元(一年期)。不久房主逃之夭夭,这笔贷款自然就成了坏账。当然了,房子是抵押物,经过层层法律过程,贷款的商业银行实际上2007年才真正收回那个房子。
在一个正常国家里,那笔坏账早就藏不住了,而在神奇的中国,不仅没人因此而吃“官司”,反而因祸得福,那个破旧的、荒芜了很多年的房子居然升值到480万元了!对商业银行而言,反而盈利了,完全“掩盖”了当年的罪行。
所以,中国的商业银行往往靠“坏账”来赚钱,“息差”只是用来“打打牙祭”。
中国的商业银行靠“坏账”来赚钱有历史证据。截止2005年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长城、华融、信达和东方共打包处理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中国、建设、农业和交通)的部分坏账,合计超过2.36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于2000年间政策性收购了中国工商银行4077亿元,涉及7.2万户企业的不良资产。
截止2005年12月,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和受托管理的不良资产账面值累计9108亿元。
1999年—2001年 陆续政策性收购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不良贷款3946亿元。
2000年—2004年 陆续接受财政部、中国建设银行委托管理和处置的债权资产和债转股资产1123亿元。
2004年6月 商业化收购交通银行不良贷款641亿元。
2004年6月 商业化收购中国建设银行不良贷款1289亿元、中国银行不良待看1498亿元。
2005年6月 商业化收购工商银行不良贷款581亿元。
2005年12月 商业化收购上海银行不良贷款30亿元。
东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截至2008年6月末,公司累计接收银行不良资产6751.46亿元(含新收购部分52.38亿元),其中政策性接收中行不良资产2773.13亿元,商业化收购建行可疑类贷款1289.02亿元、工行可疑类贷款1212.93亿元,收购其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52.38亿元,受托处置中行损失类贷款1424亿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