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地产大腕们的发家史》
第21节

作者: 碧云寺外
收藏本书TXT下载
  1994年4月,任志强领军的华远房地产首次通过分红扩股增配,将股本扩大到近四亿股,公司净资产达到6.048亿元。此前,1993年4月,华远实行股份制改造,首度试水资本市场,1500万元的资金一下子变成了3.75亿元。在当时绝对是重量级企业。
  1994年,杨国强已经请新华社记者、人称“记者王”的王志纲——业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啊,出任其总策划。碧桂园即将一飞冲天。
  1994年底,张宝全走进了北京房地产市场。进京后,他的第一个项目是西直门畔的“今典花园”。此前,在海南房地产泡沫即将破灭时,张宝全凭着对危机敏锐的直觉,将手上的房地产项目迅速脱手,逃离海南。朋友们,张宝全才是海南泡沫逃顶的最佳高手呢,逃在了绝对顶部。此前,1991年,张宝全与一高干之女结婚。

  1994年,黄光裕已经开始统一运作“国美”品牌,事业蒸蒸日上。约在1994年,实际由黄俊钦私人所有的北京新恒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下称新恒基),挂靠在了北京首都创业集团名下,性质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此时,黄氏兄弟已然分家。国美电器1987年在北京成立后,一直到1993年都由黄氏兄弟共同经营。黄俊钦更多负责幕后行政管理和运筹经营,黄光裕则侧重业务层面。1993年为了各自专注于房地产和家电事业,两人分家。黄光裕拥有“国美”品牌和家电门店,而黄俊钦则集中精力主攻房地产市场。

  1994年,张玉良领军的绿地集团,已经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步的原始积累。自1992年绿地开张以来,第一批拿到了上海市区的三个小项目的动迁。第一个项目是上海浦东的六里,1万多平方米的动迁房,第二个在宝山的大华,以前的大场镇,也是1万多平方米,第三个在当时的嘉定县、现在的普陀区桃浦镇,5万多平方米。 三个小项目,加起了一共7万多平方米。做下来,差不多用了两年时间,一共获得了3000多万的巨额赢利。

  本文所探讨的十六位地产大腕中的十五位,在1994年,都已经完成了自己或自己公司的的原始积累,已经取得了自己的第一桶金,有的已经是重量级的富翁,有的已经是重量级的企业家、管理人,而孙宏斌呢?
  只有借来的50万,只有一、两个小门面,刚刚刑满释放,在1994年的星空下,这种起点无疑是最低的,与其他人的差距是巨大的。这一年他31岁。
  但就是这个人,这个人将以超级的速度在天津房地产市场崛起,并在几年内南下上海、挺进北京、西征太原、挥师西南,顺驰旗帜插遍全国。
  就是这个人,让万科一度切身感受到了追赶者的凶悍;
  就是这个人,让整个房地产行业一度天下大乱;

  就是这个人,让众多中小开发商看到,原来除了万科模式,还可以这样做房地产;
  就是这个人,让曾经冠绝江湖二十载的王石感觉到了威胁。
  他的理念、他的手法、他的不同寻常、他的疯狂、他的狂言将震荡整个业界,房地产行业的游戏规则将被他重新定义。
  但,最终,他和他的公司,将以更快的速度陨落,顺驰虽在,但已不姓孙。
  不过,我相信,孙宏斌这个人不会甘于寂寞的,他迟早会回来,只是时间和方式的问题。:)
  转载是要注明出处的哦.多谢支持啊

日期:2007-10-19 0:42:10

  略谈选择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会面对很多选择,
  很多选择题,你天天做,做得你都麻木了,都认识不到你是在做关于自己人生的选择题了。
  比如:上班?不上班?
  听老板的?不听老板的?

  听大老板的?还是二老板的?
  这活儿是今天做完,还是留到明天?
  要做的话,是怎么个做法?
  给单位留多少,给自己留多少……
  很多选择题一旦开头几天选了,以后就会形成惯性,一直按开头那样做下去,一直做下去,继续平淡无奇的继续做下去、做下去,直到老去。
  很多人也就在惯性中继续下去,而逐渐麻木,逐渐感觉不到自己正在进行选择。

  能够打破惯性,能够作出与不同于昨天的选择,是需要和惯性决裂的,是需要勇气的。
  对孙宏斌来说,他的惯性应该是延续对柳传志的对抗,他打破了惯性,作出了新的选择。人生中有的选择平淡无奇,有的选择却能改变你一生,能够改变你一生的选择,往往是那个打破你原有惯性的选择。
  对冯仑来说,进入商海前,是中央党校的讲师,就算按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依然还是份很体面的工作,能够寄托理想,能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冯仑打破了日复一日的惯性,下海了。
  对杨国强来说,按他的出身背景,下地干活是他的惯性选择,祖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在他大哥的指引下,杨国强打破了惯性,走上了新的道路。
  对王石来讲,大学毕业混在单位,是他的惯性。一开始老王也确实混在一个机关里,但精力充沛的老王在单位并不受到领导赏识,因为领导觉得老王太出风头、不稳重。闻听该消息的老王,气的开始不认真工作,狂打乒乓球。几个月下来,领导反而觉得老王稳重了,不招摇了。按照惯性,得到赏识的老王应该继续发展他的“乒乓外交”,呵呵,他也打破了这个惯性,放弃了固有的单位,去深圳了。

  对朱孟依来说,按他的出身背景,同样也该是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他看到了镇子里修建商业街的机会。
  对张力、黄怒波、张玉良来说,继续混在机关,都是惯性所在,说实话,他们在机关混得还都不错。黄怒波30来岁就是处长,这在现在也是干部年轻化的典型啊。但他们都作出了突破原有惯性的选择。
  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可以作出不同的选择的,其中有的选择都会改变你的生活,有多少人有勇气,按照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判断、按照自己的眼光,放弃惯性,放弃过去,放弃可以预知的稳定生活,去投身到新的选择之中?
  设身处地,场景重现一下,身处冯仑、王石、黄怒波等当时的位置上,会有多少人真的有勇气放弃那些已经在手中的利益,而是按照心中的希望进行重新选择?
  简单来说,眼看着房价在涨,有多少人有勇气借钱去买套房,等到高价了转手获利?
  给你100万,你是用来全款支付一套房子的房款,还是敢用这100万做首付,用按揭的方式买两套、三套房子,去赚取房价上扬带来的利润?
  对一般人来说,惯性就是买房自住,并没有将房子作为投资的想法,再说投资是有风险的,万一房价跌了呢?
  确实、确实是有风险,但……
  想起了一个股市方面的故事。

   节选转录一些,和大家共赏、学习,呵呵。
  “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当时也没有谁给一个尚方宝剑,说你先上井冈山将来可以坐红旗,没有,所以说学习老一代的革命精神,应该从这一点学起。
  我们应该是能干什么就干什么,不干,你就不知道这水有多深,不下水,总在上面做动作,没用,但下水,就难免牺牲两个人,多喝几口水,要付出代价。
  我觉得改革嘛,有的喝几口水还能救过来,有的喝几口水就喝过去了,不要怨天尤人,这就是现实,所以我主张现在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有在干的过程中,才能练队伍。”
  同理,冯仑、王石他们下海的时候,没人告诉他们,“去吧,以后你们就是亿万富翁,可以过着爬山、数钱的日子。”

  都呛过水,王石那经典的玉米生意,差点倾家荡产、血本无归;老孙从联想少帅到阶下囚,这种打击,算不算牺牲?
  回到这个故事前、所说的买房投资的例子里,投资能没风险吗?可成功的话,两三年后,你将获得数十万的利润,这是你冒险、打破惯性的回报,理所当然的回报。
  在原定的轨道上安然行进,不去作任何冒风险的事,确实不会遇到失败,会过的安逸、平淡,这没什么问题,个人的人生自己选择,自己开心就好。
  但有些人、有些没有冒风险的人,看见冒风险的人富起来后,不谈他们作出下海选择时所冒的风险,而只认为他们都是黑心、黑金,那也未免偏颇了。
  二八法则也罢,优胜劣汰也罢,机遇、成功总是属于少数人的,很多时候就因为少数人作出了打破惯性的选择,他们咬牙先下水了。
  冒险也罢,赌博也罢,赢钱的总归是那些下了赌场的人。
  什么都没做,还眼红的人,这就没意义了;眼红完了,还是什么都不做,继而骂娘,通过骂娘获得心理平衡的人,就更没有意义了。
  对一些人,此言可能逆耳,但,未必无用。

  且待俺下回继续分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