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钱——古人那些惊人的金融智慧》
第58节

作者: 北极豪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因此世界白银的流向,就从欧洲、美洲源源不断流向大清国。
  这日子要是再持续200年,那么连我们这些人都要借上光啦。
  可惜,就在乾隆盛世的那个时候,在清国人照常遛鸟、打麻将的时候,国际上出了一件事,直接改变了清国乃至我们民族的命运。
  英国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占领了鸦片产地孟加拉。
  从此以后,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从英王那里取得了鸦片专卖权,开始倒腾鸦片了。
  这个货,你清国人不可能不要。

  你要,就也拿白银来吧。
  国殇啊,哭吧!
  “汉水亦应西北流”。
  白银流向就此逆转,清国进口鸦片从每年3000箱,到每年4万多箱,一年几百万两白银,像血一样都输给英国商人了。
  这个国际之轨接的,亏大了。
  清廷仍然是超级恐龙,迟迟没做出紧急反应,禁鸦片也禁不住。

  就这么给人家输血输了差不多快40年了,才由刑部出了个条例,明令纹银不得出洋,但是银元还是不禁止出洋。
  那时外国银元已融入大清国货币体系,也等于是大清的钱,你不禁它外流,那不还是一样?
  又过了几年,才由林则徐、邓廷桢等人提出,不能让洋商把洋钱带回国去,应该要求他们全部换成货物带回去。
  然而少数人的明智不顶用,大清还是成了超级大鸦片烟鬼。
  仅鸦片战争前10年,清国对印度的贸易出超就有3000万两白银。
  这会发生什么问题呢?

  外贸的问题,从来不是个单纯的业务问题,它会影响到很多人的生计。白银这么外流,必然造成银荒。
  清朝是银钱并用的,银子一少,势必造成银贵钱贱。
  那时的有识之士就指出,钱一贱,从事种粮、纺织、佣工和各种技艺的人,因为收入的只能是铜钱,所以必然受损严重。
  平民阶层的实际收入下降,全社会的购买力就降低,商业也就随之萧条。
  这道理小学生也知道——凡是货卖不动,那就是老百姓手头的钱太少啦,
  另外,还有一个隐性的危害:银子和铜钱的比价发生变化后,税赋由银折钱也就比过去多得多了,穷老百姓缴税只能交钱,无形中负担大大增加。
  银贵,富人不在乎,他们都是大宗贸易,出入用的都是银子,银贵还不好吗?苦就苦了只能挣两个小钱的穷人了。
  我们现代人,长期以来可能有个错误概念,以为在经济法则面前人人平等。

  其实不然,经济法则往往是天然就欺负穷人的。
  你们看到没有?白银一升值,富人还没怎么样,穷人已经被伤得稀里哗啦。因此,以政府之手来平衡,适度保护弱势群体,那是天经地义,绝不是什么民粹主义。
  官府收税加重,还有一条恶果就是社会矛盾加剧,道光年间因税负“激成抗拒”、“百姓滋事”的事比比皆是。
  在鸦片贸易的冲击下,头戴花翎子的大清再也牛不起来了。从道光到咸丰,两个皇帝一共统治47年,被内乱外患折腾的焦头烂额。
  清国,本来坐在世界一流大国的位置上,就这么一个跟斗栽下来了。

日期:2009-02-24 15:19

  铜钱摇摇晃晃走向穷途末路
  现在再来说清朝的铜钱。清朝在入关前的努尔哈赤时代就已经铸了钱,上有满文和汉文。满文叫做“天命汗钱”、“天聪汗钱”,汉文叫做“天命通宝”、“天聪通宝”。
  从顺治皇帝起,清朝仿照明代制度,正式开铸年号钱,历朝都叫做“某某通宝”。
  当时铸造厂在中央和地方都有,中央的是工部宝源局和户部宝泉局,钱上分别铸有“工”、“户”字。
  地方的则叫做“宝×局”,中间一字为地名,如云、陕、蓟、同、荆、河、宁、江、浙等等。

  道光以前所铸的钱,都是小平钱,比较规范,所以清朝也称自己的钱为制钱。
  这时候,老百姓在习惯上,也改口把一贯钱叫做一串钱了。
  在清代前期,私铸钱币的也有,把大钱改铸小钱的也有,融毁钱币铸造铜器卖钱的也有。
  但是清政府治理民间违法的事,还是比较有效率的,规定了民间不得使用和出售5斤以上的铜器,而且只有一品官员才能使用黄铜器皿。
  另外,清朝的铜钱里还加了少量的锡,据说加了锡的铜钱,就不能回炉再造了。由于这些措施得力,所以清朝前期的私铸现象不是很厉害。

  清朝铜钱以“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为最好,含铜量大,乾隆以后的嘉庆、道光钱就明显不行了,含铜只有五、六成,其余四成多为铅。
  咸丰钱就更是每况愈下,因为铜料不足,财政有紧张,就铸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和当千大钱,赤裸裸地对民间搜刮。
  所谓当十钱,重量和小平钱差不多,1枚就要换你10枚,不是强抢是什么。
  北京老百姓把这种钱叫做“大个儿钱”,外地群众不认,所以当十钱只能在北京城内流通。
  咸丰年正是闹“天平天国”的时候,清政府统治动摇,直接就体现在钱的质量上。

  为了“平叛”,朝廷开支很大,铸钱方面也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
  导致了咸丰币制的复杂,大概能赶上王莽时代了。
  咸丰钱,币值从小平钱(一文)到当千,竟然有16个等级。在材质上,除了铜钱,还有铅钱和铁钱。
  在名称上,除了通宝之外,还有元宝和重宝。
  而且钱币的大小重量全无标准,轻重没有固定顺序,有的当五十大过当百,当百大过当千,完全违背了铸币原则,把铜钱当纸币来发行了。

  发大钱,又势必造成通货膨胀。
  大钱本身一出来就贬值,当时发军饷都用大钱,八旗兵丁拿了钱养不活家口,老百姓更是有许多沦落为乞丐。
  铁钱也是一样,发行以后,北京商人拒绝使用,米店、小吃店干脆关门,形同罢市。
  朝廷屡次发文,要求官府带头,征税和交易都要用铁钱和铜钱搭配,不得歧视铁钱。
  可是官府带头又有什么用?歧视不歧视的,根本就不是政治问题,而是货币规律的问题。
  铁钱贬值,江河日下,发行才3年多就只好停铸了。

  后来慈禧太后也想恢标准的制钱,但是力不从心了。
  铜价上涨,铸钱不但不能获利,而且还会亏本。唯一的办法是减重,但是减重以后的小钱太不成样子,更加难以取得信任。
  此后,光绪、宣统铸钱,更不值一提。
  虽然已经改为技术先进的机制,但钱却来越小,越来越劣。铜钱在清末已难以为继。

日期:2009-02-25 09:05

  在清朝的各个时期,还有一些主流以外的钱,咱们在这里一并说说。
  清初时,以明降将吴三桂为首的几个藩王,闹起了“三藩之乱”。其中吴三桂铸了“利用通宝”和“昭武通宝”,他的孙子铸了“洪化通宝”,耿精忠铸了“裕民通宝”,这些钱当然都很短命。
  乾隆时,清朝还有一种很特殊的钱,叫“普尔钱”。
  普尔钱原为准噶尔部的钱。准噶尔部居住在新疆北路,后来扩大势力,占领了“回疆”(南疆),铸了这种普尔钱。
  “普尔”是维吾尔语,也就是“钱”的意思。因为是采用红铜铸的,所以又称为“红钱”。

  乾隆皇帝发兵平定了准噶尔部,统一了回疆。
  为照顾当地人习惯,在当地铸了新的普尔钱,逐步收回旧普尔钱。
  普尔钱与制钱的比价为1:5,显然是较大的钱。
  道光年间,广东还流行越南钱(当时叫安南钱),有“光中通宝”、“景盛通宝”、“景兴通宝”、“景兴巨宝”、“嘉隆通宝”等。
  其流行之广,非常惊人,在广东货币流通中竟占60%以上,其中以潮州为最甚。后来朝廷屡次下令禁止,最后也不知下文如何。

  在华夏历史上,世世代代都是周边“番邦”使用中国的钱,到了清朝,反过来了,日本的钱我们也在用,越南的钱我们也在用,这兆头不是很好。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